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0辑
43703500000012

第12章 学习方法(1)

杨贤江指出:“学习是件认真的工作,不能一任自然的注意,故必须讲求方法。”又说:“所谓学习法,是指学习各学科的最经济而又最得益的方法。”可见,杨贤江认为,学习要想以投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必须讲求学习方法。为此,他利用自己主编的《学生杂志》这个园地,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发表了大量论及学习方法的文章,旨在向青年学生介绍学习的经验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博精兼顾,尤宜“精熟”

杨贤江认为青年在求学时首先要有广博的学习范围,切勿“目不窥园”、“足不出户”、“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要学习初中、高中所指定的文化课程内容,而且学习“体育、手工、音乐、图画、园艺等等,把求学范围扩大许多、求学内容丰富许多”。倡导青年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他说:“研究天文、地理是求学,研究‘世故人情’也是求学;研究几何定理是求学,研究活动方法也是求学。”开始学习的范围应宽广,以便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提倡博学的基础上,杨贤江积极主张读书“宜求精熟”,因为“博而不精,没有专长”。因此,读书学习尤其要讲求精熟,对重点要学习的内容,必须将“注意力尽射于此,而竭力之所能,潜心研究,默通其意,断不可未明其理、强记成诵。盖思想不贯彻,意义不清楚,决不能深印于脑中也。”如此,博精兼顾,尤宜“精熟”,即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思并重,明晓其理

杨贤江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认为学习要做到学思结合,他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这一观点,他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偏务一端,弊害如此。学与思同等重要,二者应地位对等,相提并论,切勿偏废一方。如果只是煞费苦心、苦思冥想、光思不学,终究事倍功半、一无所获。”为此杨贤江强调:“为学之道,不能凭空冥想而有得。”同样,只读书而不思考,书读的再多也不会真正领略学问的真谛与知识的精华。所以读书必须善于思考,“宜用思想”,方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适当。他还对在读书学习时如何思考的问题作了详细阐述,“故凡读一书,于是或先或后,必细心想象,使其境遇事情现出心头。如读历史,必须以当时大势,设身处地以想之。”因为在学习中只有经过思考,才能使所读他人之作变成自己的东西,“读书是增多知识材料,但必用思想工夫,而后所读方为我有,故须思想。”学习中思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彻底明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的规律,故杨贤江指出:“故读一页,竟须掩卷静想,求明晓其理,必通体明白而后可。”因此,他主张读书学习时,要努力做到“学思并重”。

自动自力,提倡自学

杨贤江通过剖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而提出学生“自动”、“自力”的学习法。他说:“在现在自动的教育下面,学生应能用自力研究一切学问。”他还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探讨“自动”、“自力”的原因,他认为“学习是自力的价值化”。这里的“自力”就是学习者可通过自身的理性,靠自身的综合活动来认识学习内容。“自动自力”就其实质来讲,就是“在行为上,须由自己发动,自己负责。”这样,通过自己努力,积极思考,自动自得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自动自力”是针对那些经济状况较好、有条件在校读书的学生而言的,而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无条件入学的“无产青年”,杨贤江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自学。他说:“在这种资本势力弥漫,学校学费昂贵,而且政治不良的时候,老实说,没有贫苦学生入学校安心读书的可能。”因此,他认为,贫苦青年求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学。他说:“只要我们能自学,能活学,则在这个宇宙间,到处都是求学的地方,我们何必拘于惟有升学才算求学的这条狭路呢?”。又说:“自学只要得法,一定有成效可睹。为无产青年设想,只有这个方法尚算实际可行。自然是经济、适用、方便的学习方法,自学实是一个好的方法,一面做事,一面读书。”他甚至认为自学比上大学更有好处,还专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自学成才的名人,“像中国的孔子、孟子;外国的富兰克林、林肯等都是”。原因是“自学对于学问,是一种彻始彻终的工夫。离开了自学,直无学问可说。”当然自学也不是任何人都能从事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基本条件:一是“须有相当的根底,譬如修毕小学课程的可以自修中学课程;修毕中学课程的可以自修大学课程”;二是“须有不怠的努力,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期速成”;三是“须有坚固的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怕劳苦”;四是“须有确定的方向,选定书籍,制定课程,照着顺序做去,不贪多,不贪高。”若具备了以上自学的条件,就“应选择一种专门的学科;全力研究,循序进行。”定能求得实效,达到目的。针对有些人担心自己年纪太大不愿去自学的状况,为了解除忧虑,杨贤江又专门语重心长地作了劝慰:“有的人怕年纪大了不能自学。这是错的。……姑举几位西洋的老年学者来壮壮我们的气。梭格南士暮年始习音乐,卡德到八十岁始研究希腊语,法国大诗人冷撒尔五十岁潜心诗,可见大的年龄是不足以阻止求学的志愿的。”

学做结合,知行统一

杨贤江认为,“平日由读书可得的知识总是间接的,只有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才能获得直接可靠的真知。”他还说:“况且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死的,必从实际经验上得来的才是真实的学问。”因此,他倡导青年力争做到学做结合,知行统一。针对当时有的人认为在求学中不能同时做事的观点,他进行了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地批驳,他说:“这种观念完全错了,一是把求学和做事看做两件事。就是把知与行分开了,要等学成功之后再去做事,试问何时可以学成?二是这样永远也不会有实行的时候,因为学实无成功可言。”因此,他主张学习应当在接触书本获得必要知识的基础上,要走出学校,步出书斋,深入社会,广泛实践。他说:“求学的范围不是限于学校的,更不是限于书本的。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都可得到增长知能、养成习惯的益处。”即使被人们认为是消遣娱乐的旅行,“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商品或古物的陈列所、制造厂、无线电台”;到农村“则考察农民生活,采访风俗故实,研究土壤性质,采集动植物标本”,这些亲身接触自然与社会的旅行活动,“大可增进学识”。又说:“还有浏览古迹名胜,跋涉名山大川,都可拿来印证书本上的记述是否正确。”可见,亲临自然、涉入社会、投身实践、知行统一,既可增长新知,又可检验书本知识,还可锻炼智能。故此,他劝告青年自学者“要在工厂中、在农场中、在商店中,乃至其他种种实际活动中去磨练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执行力,却不可坐在房子里埋首死读。”

学有选择,学有创新

世上的知识浩如烟海,书籍多如繁星,而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以人一生短暂的几十年,即使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埋头苦读,而获取的知识也只是好比海水一滴,绝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杨贤江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今世之书,汗牛充栋,不可数计。吾人以有涯之生,何能尽读?”鉴于此因,读书学习要有所选择,而不能毫无目的,枉费精力。他强调:“读书并不可瞎读,更不能死读。因此要讲究读法,更要讲究选择。”只有有选择、有目的地去学习,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不然,‘开卷有益’的话,竟会变成谣言”。所以他要求青年学生尤其是“自学者应选择一种专门的学科,全力研究,循序进行,毋欲速,毋贪多,方有实效。”同时,杨贤江还强调学习不能一味因循沿袭,而要有创新精神。如果只会死记硬背,盲目照搬,结果只能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杨贤江认为:“只知强记,只会盲从,这由于不研究读书法与不知道读书的职志在于创新所致。”在他看来学习时若无创新精神,就只能“强记”“盲从”。因此,他提倡学习不仅要有所选择,而且要有所创新。

存在记忆,宜知复习

杨贤江主张:“学习时当存心记忆”。记忆,不仅是保留和贮存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而且能促进学习者增强自信心。他说:“学习时存心将材料记牢,为记忆良法之一要件,同时须有自己能够学到的自信心。”如何才能做到“存心记忆”呢?杨贤江认为最佳的方法是复习。他多次强调读书“宜知复习也”,他还引用古人关于复习的论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曰:‘温故而知新。’子夏曰:‘旧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此皆复习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