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培养男孩,一定要强化男孩的男子汉气概。男子汉顶天立地,敢作敢当,无比坚强,喜欢冒险,承担责任,敢于挑战。我们知道,与女孩相比,男孩更淘气,是因为他们更喜欢冒险;男孩喜欢搞破坏,是因为他们更具探索精神;男孩学习不如女孩,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被限制、被束缚;男孩好争斗,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总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所以,妈妈要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把男孩的这些特质变成美德!
1.用男人的标准来塑造男孩
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养育他们也需要不同的规则和技巧。妈妈可能觉得男孩总是很调皮,总是给大人惹麻烦。有时他还很固执,不听大人的话。其实,有些行为恰恰因为他是男孩。许多妈妈都承认,现在的男孩子身上太缺乏阳刚之气,显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地存在呢?过去,因为靠男孩子“传宗接代”的陈旧观念作祟,人们常常把男孩子看做是家庭的根本和支柱,对他们寄予着深切的希望,认为家庭未来的担子要靠他们来承担。现在,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家长便把男孩子当成了宠物,不再对男孩子委以重任了,他们觉得,仅有的一个孩子很难以稚弱的肩膀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好的初衷并非会有好的结果,越是舍不得让孩子接受锻炼,孩子越是胆小懦弱,承担不起任何责任。成功的妈妈是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概的。著名教育家卢勤作为一个男孩的母亲,从孩子一出生,她就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在儿子3岁的时候,一次卢女士抱他挤公共汽车,谁知腿一软,没有上去车,还险些摔倒在车门下。儿子十分关切地问:“妈妈,你怎么了?”卢女士认真地告诉儿子说:“妈妈膝盖曾经受过伤,所以抱着你上车很困难。”儿子一听,立即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用小拳头为妈妈捶腿。卢女士高兴地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儿子听到妈妈的话特别得意,从此他再也不让妈妈抱了。还有一次,丈夫出国了,卢女士要独自照看儿子。她胆子非常小,她家楼上不知是谁养了一条大狗,每次上楼,狗都要叫个不停,卢女士被吓得不知所措。以前,都是丈夫走前面,卢女士跟在后面。在机场送爸爸时,卢女士对儿子说:“这下麻烦了,你爸一走,我连楼都不敢上了!”儿子拍着胸脯说:“妈妈别怕,有我呢!”于是,爸爸离开的那段日子,每次上楼,儿子都会主动走在前面,卢女士跟在后面。大狗叫起来,儿子虽然也害怕,却壮着胆子对妈妈说:“别怕,有我呢!跟着我走!”每到这时,卢女士都会鼓励儿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妈妈的夸奖,使小男孩心中萌生一种庄严感,他觉得保护母亲是自己的责任。
不难想象,妈妈对男孩的评价多么重要。懂得用男人的标准来塑造男孩,那么,他就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男孩成为男子汉,实际上就是他逐渐获得社会化的性别角色。男孩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性别角色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培养孩子成为男子汉的过程,就是不断向他传授男孩子的性别角色标准,告诉他这个社会公认的适合于男性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男孩会渐渐认同并内化这些性别标准,他长大了就能顺利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追求和享受幸福成功的人生。
第一,培养男子汉的礼貌礼仪。
妈妈应不断从各个方面帮助孩子掌握男子汉标志。比如培养他“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父母就要在吃饭的时候,让他等待女士先吃第一口;上车的时候,有意不让爸爸先上,而让妈妈先上。只要让他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就将获得一张具有绅士身份的男子汉“名片”。
第二,把重担交给男孩。
对于男孩子,妈妈要敢于把重担子交给他们,不要太保护、娇惯他们。而且,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男子汉,妈妈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这样,会令男孩子变得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第三,教男孩不能乱发脾气。
有些男孩一不高兴就又撕又咬,乱发脾气,这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男孩就会不懂得控制。因此,你呢要告诉他:“不高兴时,可以说出来,但绝对不可以乱发脾气。”这不光要言传还需要身教,这就要求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给孩子做好榜样。
第四,告诉男孩,后果好坏自己担。
男孩从小学会遇事承担后果,长大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妈妈要注意在小事上培养男孩的责任心。比如,孩子生气时把鞋子乱扔,妈妈不要给他拾,也不允许别人替他拾。如果他当时不肯拾也没关系,就让鞋子在那待着好了,等他要穿鞋时,就会自己去把鞋子拾回来!
2.吃苦是男孩的必修课
很长时间以来,妈妈都把能吃苦看作孩子必备的优秀品格,孩子吃苦的经历也被看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一个真理,但是,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今天的孩子已经变得特别“金贵娇气”了,养成了懒惰的恶习,再也吃不得苦了。
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就是有“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害怕吃苦。据报载,南方某在校研究生成立了一个“清洁工作室”,雇了几个搞清洁的阿姨利用业余时间有偿替大学生们打扫宿舍。工作室自从开业以来,生意异常红火。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大学生都非常高兴,甚至欢呼雀跃。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很多父母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有用之才,又希望孩子不被“风吹日晒”。尽管社会、学校和家庭已经为孩子提供了相当完备的学习条件,但遗憾的是,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相比之下,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日本:“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外,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铭。很多日本的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外出劳动赚钱,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也非常普遍——他们通过在饭店做服务生、在商店做售货员、做家庭教师等工作来赚学费。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能给他人添麻烦。”全家人一起外出旅行时,孩子不论多么小,都要背上一个小背包。日本父母这样解释说:“那是他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特别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星期才能予以毕业。”以这种吃苦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条件看似非常苛刻,但学生们却受益匪浅。而且,父母也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
德国父母从不为孩子包办代替做事。相关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比如,给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更是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加拿大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父母都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生活。一位父亲让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十足地分发报纸,那位父亲很自豪地说:“为了分报纸,孩子很早就得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是如此,他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瑞士父母也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不让孩子成为无能的人。比如,女孩到十六七岁时,也就是中学刚毕业,就要到有教养的人家里当一年的女佣,上午帮工,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劳动能力、吃苦精神,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两个语言区——德语区和法语区,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
如果妈妈真心爱自己的儿子,那么,在教育男孩上,就一定要注意学习发达国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要敢于让儿子去吃苦。男孩学会吃苦,他就会受益一生,妈妈也可以放心一生。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不仅要“劳其筋骨”,更要“苦其心志”,今天的妈妈应该把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纳入家庭教育的规划。在家庭生活中,妈妈对吃苦教育的观点、态度和情感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妈妈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只知道享受的母亲绝培养不出一个能吃苦的男孩的。
但是,现在的中国妈妈却不怎么舍得让孩子吃点苦,经受点磨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妈妈就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替他排除。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中间还要给孩子送点吃的喝的。孩子做完作业,妈妈替他收拾整理,甚至还帮他洗脸、穿衣服。总之,父母就是怕孩子被风吹,被雨淋,怕他饿着热着冻着!就像在温室里养花一样,不舍得让他经风雨、接受社会的洗礼和锻炼。
19世纪的俄国著名文学家屠格涅夫曾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去的困境。”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恩里科·费米也说:“要从小把自己锻炼得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不要娇滴滴的,到大自然里去远走高攀吧!”可见,要想让男孩在社会立足,就一定要让他吃苦。
杰奎琳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奥纳西斯。尽管杰奎琳名扬天下,家财万贯,但她仍不能容忍儿子约翰日后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决定要把儿子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为此,在约翰11岁的时候,杰奎琳就把他送到了英国一个岛屿上的“勇敢者营地”去接受训练。在那里,约翰学会了爬山,还学会了驾驶独木舟和帆船,这些都锻炼了他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在约翰13岁时,杰奎琳又送他到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这种技能训练非常艰苦,在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两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谋生的书。训练过后,约翰的自立能力又提高了很大一截。两年后,当约翰15岁时,杰奎琳再送他到非洲肯尼亚的荒野里自求生存。当约翰中学放暑假时,杰奎琳还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户外学校”的训练。随后,她又送约翰参加和平队赴危地马拉从事地震救灾工作,以此来更进一步强化约翰独当一面的能力。应该说,约翰自幼就是一个羞怯、自卑、依附性强、优柔寡断的孩子,但正是在他母亲杰奎琳锤炼孩子独立人格的教育观念下,使他成长为一位理智节制、积极向上、自信潇洒而又圆通练达的男子汉。
可中国有很多妈妈异常舍得让孩子过早地“享受生活”,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而男孩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吃苦: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理。对此,作为男孩的妈妈,很有必要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
第一,培养男孩的吃苦精神。
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就是培养他的自觉吃苦精神。其实,无论今天的物质生活有多么大的改变,妈妈都不能忽视对男孩的吃苦教育,这是家庭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吃苦教育对他的意志力影响很大。男孩只有肯吃苦,才容易成功,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不可能不幸。”今天的男孩所面临的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社会普遍的现象,所有的人都将站在竞争的第一线,每个人都要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只要男孩肯吃苦,他就会在吃苦的同时锤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毅力;只有男孩能够吃苦,他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胜利。事实证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可是,也有不少男孩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甚至会自暴自弃,特别是在遭遇失败的时候,就越发显得脆弱,越发怀疑自己,没有勇气面对。其实,这就是今天家庭教育中缺失吃苦教育所造成的。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妈妈要学会对他进行正确的吃苦教育,注意培养他的吃苦精神。他一旦具备了这种精神,他就可以勇敢面对困难,就有勇气迎接突如其来的各种挑战。
第二,增强男孩挑战自我的能力。
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也是要逐步培养他挑战自我的能力。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每个人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家庭教育有一个迫切的问题,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要让男孩在面对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的历练就是培养他适应挑战的能力。日本著名剧作家山本有三曾说:“年轻时没尝过苦水的人,不能成长,我把‘辛苦’当作我的老师。”可见,吃苦能让男孩更好地成长,让他有能力挑战自我。
第三,让男孩体会感恩的教育。
对男孩吃苦的教育,也是让他体会感恩的教育。妈妈在对男孩的教育中,一定会有期望,都期望男孩对父母的教育有所回报。遗憾的是,今天的教育却让男孩不知道感恩,不会主动去体会感恩。出现这样的问题,作为男孩的妈妈,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其实,现在有很多男孩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在他的心里,他认为这是应该的,父母就是有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义务。而许多妈妈也认为,只要儿子学习好、身体健康就行,所以往往是任劳任怨。因此,他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教育专家建议,为让男孩体会感恩的教育,一方面,妈妈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情况、收入情况等告诉他,要讲得具体、有针对性,让他真正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付出,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劳作,感受到钱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让男孩适当吃一些苦,以此让他明白幸福的家庭生活需要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也让他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当他明白了这些以后,就会从心底里对父母产生一种感激和敬重之情,进而懂得感恩。中国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在谈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这样满怀深情地说:“就两个字——吃苦。我在20岁以前的经历,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这是人生最大的教育。有些人读过MBA(工商管理硕士),念过博士,但是,假如这个人没有吃过苦,人生就不算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吃苦的历程绝不亚于读MBA和博士学位。这些苦难,给了我信念、力量,同时也赋予了我雄视天下困难和坎坷的毅力与勇气。”所以,妈妈应该认识到,对男孩子的吃苦教育过程,就是让他学会认识劳动果实的过程,当他接受吃苦教育时,他从内心就会对物质和事物的价值与来龙去脉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从而让他真正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