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直面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
43688400000005

第5章 胎里毛病时不时就会发作一下

上面已经提到,负责发行美元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成立时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而这就像先天性心脏病一样,时不时就要发作一次;后来美国爆发的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可以看作是其具体症状。

实际上,美国成立该机构的背景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金融危机;当然,该机构的成立并没能消除金融危机,这也是在预料之中的。

谈到这一点,还需要从该机构的成立背景说起。

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上一共有7位金融大腕,它们分别属于两大集团,即摩根集团和标准石油城市银行集团。它们构成的资本核心枢纽,控制着整个美国的经济命脉。

具体地说,它们分别是:摩根集团的J。P。摩根、詹姆斯·徐希尔、纽约第一国家银行总裁乔治·贝克,以及标准石油城市银行集团的约翰·洛克菲勒、威廉·洛克菲勒、国家城市银行总裁詹姆斯·斯蒂尔曼、库恩雷波公司主管雅各布·希夫。

1903年,从德国移民来的保罗·沃伯格,将一份如何把欧洲中央银行的“先进经验”介绍到美国来的行动纲领,交给了雅各布·希夫。

随后,这份东西在纽约银行圈子里就传开了。看了这份文件后,大家觉得茅塞顿开:既然有这等好事,那为什么还不赶快行动呢?于是他们纷纷要求在美国赶紧成立一家私有化中央银行。

可是要知道,当时纽约的那些银行家们口碑极差;而且,反对中央银行私有化的势力在美国一直都很强。这怎么办呢?于是,这些银行家们开始精心导演一场金融危机。

他们首先在新闻舆论导向上宣传所谓的“新金融理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保罗·沃伯格1907年1月6日发表的《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一文;接下来又大肆鼓吹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如果美国没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就必然会爆发金融危机。

在两人一唱一和的同时,人算不如天算的是,这时候的美国经济发展过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泡沫。山雨欲来风满楼,眼看爆发一场金融危机的条件客观上已经具备得差不多了。

1907年10月,金融危机终于爆发了。当时,整个纽约有一半银行贷款被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放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

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就传出了美国第三大信托投资公司即将破产的消息。这时,惊恐万状的市民通宵达旦地在各信托投资公司门口排队取款,而早就幸灾乐祸、等着看好戏的银行,则在暗中施加压力,要求信托投资公司立即归还银行贷款。

受到这两面夹击,那些信托投资公司纷纷招架不住了,不得不从股市上借高利贷来应付储户取款,借款利息一度高达150%。

1907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几乎处于停盘状态。这时候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急急忙忙向摩根求救,声称,如果下午还筹集不到2500万美元资金,唯一的办法就只能关闭股市了,但是这样一来,至少会导致50家交易商破产,不忍心哪!

就在这万分危急时刻,摩根终于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了。

在紧急召开了银行家会议后,摩根宣布向纽约证券交易所敞开供应借款,利率只要10%就行了。与此同时,他又马上赶到纽约清算银行,要求发放临时货币来应付现金短缺。当然,即使有了这样的救市措施,第二天仍然有8家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宣布倒闭。

面对大量企业倒闭、成千上万储户几乎在一夜间就失去一生积蓄的局面,一贯强硬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意识到严重的政权危机就在眼前,于是不得不低下头来,被迫借助于摩根的力量来稳定大局。

不用说,经过这场金融危机,银行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而无论如何,银行家们的阴谋则终于得逞了。

也正因如此,1910年筹备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制订《联邦储备法案》时,那些见不得人的银行家们才需要不远千里躲避起来秘密进行,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加这次会议的银行家信托公司总裁本杰明·斯特朗,后来出任第一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纽约银行董事会主席。1928年,就在美国国会调查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董事和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巨头们召开的秘密会议时,本杰明·斯特朗突然死亡。而实际上,正是他们召开的这次秘密会议,直接导致了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的始作俑者尼尔森·奥尔德里奇,1914年7月在接受《独立》杂志采访时一语道破天机说:“在这个法案(指《美联储法案》)之前,纽约的银行家只能控制纽约地区的资金。现在,他们可以主宰整个国家的银行储备金了。”

毫无疑问,当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掌控在私人手里时,金融风险究竟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掌握着这个国家货币发行的金融命脉。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负责发行美元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却掌握在私人银行手里,这种金融体制的风险有多大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