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直面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
43688400000046

第46章 同床异梦却不得不联合救市

金融海啸爆发后,世界各国政府联手抱团取暖,表现出了应有的高度一致性。虽然各国举措的背后各有目的,也各有苦楚,但大家非常明白,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虽然无奈,大敌当前却要不得不联合救市,这是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

例如,全球各国中央银行纷纷神速开展拯救行动,入股、注资、担保、减息忙得不亦乐乎,动用的总资金早已超过4万亿美元。

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下,欧洲联盟2008年10月4日召开27国部长级会议,宣誓以实际行动保证通过提供“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问题银行拯救措施及增强版存款保护计划”,并且表示“我们已经达成一致,不让体系内任何一家重要的金融机构倒闭。”

2008年10月6-10日,全球股市进入“黑色一周”,短短一个星期内,全球股票市值蒸发6万亿美元以上。也正因这“黑色一周”效应,7大工业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匆匆抛出了“五项救市原则”——透明度、诚实正直、责任、强健的银行实务、全球合作。

在当时,全球各国并不相信这样的铁腕行动会取得什么效果,甚至有人嘲笑说:你们又不是拥有美元发行权的美国,瞎起哄干什么呢!

可是,大敌当前,一致对外还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全球各国采取了美式、英式、英美混合式三种主要金融救援计划。

当2008年10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动用2500亿美元收购包括高盛集团在内的一批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后,第二天,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中央银行就宣布联手向金融机构大规模注资,而且是“无限额”,这确实让全球看到了希望。其中,英国宣布出资500亿英镑收购银行股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承诺为本国银行系统提供1.3万亿欧元的资金支持。相比之下,美国的区区7000亿美元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就是小儿科了。

在欧洲,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认为,无论商业银行的资产状态如何,只要能对本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大规模注资,就能避免它们不至于“恐慌性卖出资产”,这和美国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后来,美国马上仿效英国的做法,直接入股注资银行,改变原来动用7000亿美元向金融机构买入不良资产的做法。这表明,美国政治机制所具有的纠错功能还是很强的。

2008年11月3日,欧洲联盟委员会公布的2008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更加坚定了对欧洲经济前景的担忧。该报告认为,欧元区国家已经呈现经济衰退迹象,自从2008年第二季度经济出现环比0.2%的负增长后,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也会出现0.1%的负增长,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将陷入停滞不前状态。

这里有必要稍微提一提经济衰退的经济学定义。

通常认为,经济衰退是指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经济负增长。在美国,有权宣布是否进入经济衰退的机构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该局认为:“衰退是整个经济体经济活动的重大衰减,持续时间超过数月,其影响通常可见于真实GDP、真实收入、就业、工业生产和批发零售额。”

按照这样的标准,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全球都正在或即将进入经济衰退。比经济衰退更严重的是经济萧条。经济萧条虽然没有严格定义,但一般认为是指比经济衰退更严重的情形。而经济大萧条则是特指1929-1933年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

遗憾的是,一方面,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形势依然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欧洲联盟国家的整体救市方案却难产,而且可能会永远胎死腹中。

欧洲联盟各国中央银行2008年10月28日表示,在一个星期前已经向商业银行提供3050亿欧元(相当于3800亿美元)贷款的基础上,继续满足376家商业银行的贷款请求,向它们发放3250亿欧元的贷款,基准利率为3.75%。其中,仅仅是爱尔兰就提出对该国银行系统进行总额高达4850亿欧元的担保计划,并且获得了欧洲联盟委员会批准。

然而,尽管欧洲联盟各国为了应对危机使出浑身本事,可是2008年11月3日欧洲三大股市依然全线暴跌,这集中体现了这次金融海啸在欧洲银行业的破坏程度,正式宣告各自单边行动的失败。

2008年11月4日,欧洲联盟委员会在已经批准英国、爱尔兰、德国、瑞典、葡萄牙、法国、荷兰等7个成员国提出的金融救援计划后,迫于外界压力,宣布批准西班牙政府的金融救援计划。

西班牙政府的决定是,出资300亿欧元,通过拍卖方式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优质资产(即AAA级债券)。西班牙政府收购的是银行优质资产,这一点与其他欧洲联盟国家做法完全不同。

之所以说欧洲联盟委员会是迫于压力宣布这一决定,是因为它对西班牙政府的金融救援计划持保留态度。欧洲联盟委员会认为,在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情况下,银行资产难以估价,所以无法判断金融机构在这过程中是否取得不正当优势。而西班牙政府则认为,只要能通过公开拍卖方式操作,一切放在阳光下,这种担心就是多余的。

除了欧洲国家,其它国家也在纷纷行动。截止2008年11月7日,日本中央银行已连续14个工作日向商业银行注资共26.1万亿日元(相当于2558亿美元),澳大利亚则向金融市场注资18.15亿澳元(相当于13亿美元)。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尽管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对合作应对金融海啸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由于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纠葛,它们在紧急状况下出台的各项救市措施究竟会有多少实际效果,只能说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