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2008年9月19日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合推出一项新措施,为总额约2万亿美元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支持。
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关于这些,在随后美国政府推出的7000亿美元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看得很清楚,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①当时的美国经济处于非常危险的时刻,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就会延误最佳时机,美国将会遭受更加惨重的损失。
②美国政府推动国会立法拯救金融市场,目的是为了解决阻碍经济正常运行的不良信贷资产,提高投资银行信用,增强消费者信心。
③美国财政部投入的资金并不一定要全部使用,只要市场有好转,美国政府就可以把这些资金收归国有,并可能从中盈利。
容易看出,用这7000亿美元资金来撬动大约2万亿美元的美国货币市场,堪称一步到位。
如果不是投入这么多资金,而是数量较小,然后不断添加,不但不会增强美国国民的救市信心,反而还会造成投资银行的呆账坏账损失越来越多、支付能力越来越差,甚至引发整个金融市场彻底崩溃。到那时候就一切都乱了套,再救市就来不及了。
美国政府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强力支持,高调介入金融市场,一次性推出规模如此庞大的救市计划,也是为了考虑到有助于在全球树立美国政府的正面形象。这种先声夺人,在有助于美国国民继续进行信用消费的同时,会让各国政府纷纷表态、跟进,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后来的事态发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不过读者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可以看到美国政府正在扮演一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角色。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收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不良债权、向商业银行注入资金,提高它们的支付能力,然后依靠掌握世界储备货币的发行权,来重新分配和转移财富,实在是一种阴谋。
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这时候全球没有人跟进,那么美国的这种先期投资就会化作泡影,美国人主持的这种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
要知道,在过去,美国的金融体系成功塑造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给美国带来了财富和权力,也使得华尔街上那些翘楚们仿佛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他们把富人身上的钱赚足了,又开始把眼光盯着那些穷人,明知他们还不起贷款也要向他们放贷。
这和过去的地主在年末给长工发工钱后,劝他们玩“争上游”、“打梭哈”(均为扑克赌博游戏)又有什么区别——许多长工经不起劝,于是坐下来玩几副,结果把全年的工钱又全都输给了地主。
而现在处于次贷危机中的美国各大投资银行及其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无异于这样的地主阶级。这些“地主”们,再也想不到,玩到最后居然把自己也玩了进去。
2007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表示,美国金融系统“非常健康”,信用质量处于“可控制状态”,大部分金融机构不会受到信用问题的影响。直到2008年2月,亨利·保尔森还在媒体面前坚决表示,美国政府绝对不会出台更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
然而仅仅半年过去后,亨利·保尔森就不断推销他的金融救援计划。当该计划无法通过时,他还戏剧性地上演了一曲“跪求”闹剧。
7000亿美元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因其规模庞大,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救市手笔”。从这一点上看,虽然单纯从7000亿美元的数字看,与美国巨大的经济总量相比还差得很远,但了解这一计划出台的前后过程,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2008年9月,在7000亿美元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制定后,美国财政部最早考虑的是主要用来收购银行和保险公司股份。当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宣布这项计划、准备着手收购金融机构手中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难以出售的资产后,由于实施过程中时间上有延误,再加上遭到来自多方的批评声音,所以这项计划始终没能如期实行。
后来转眼一想不对,不仅如此,还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收购提供融资贷款的金融公司的股份,例如通用电气公司下面的通用金融公司、CIT Group以及其他一些公司等。所以匆忙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取消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如通过拍卖程序收购资产等,改为由财政部出面直接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为此,美国财政部首先从7000亿美元中辟出2500亿美元,把其中的1630亿美元注入高盛集团、美国银行等规模最大的银行。另外4500亿美元如何有效使用,原来还说要听一听新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意见的,暂时不忙下结论,可是直到2008年末时,一看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美国推出7000亿美元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堪称一步到位,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这种努力能否奏效还有待观察。美国政府虽然把它作为项目投资来看待,但任何投资都有投机因素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