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直面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
43688400000012

第12章 CDS和CDO合力把雷曼推向悬崖

信贷违约掉期(CDS)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这里可以结合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倒闭,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说,信贷违约掉期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倒闭的直接诱因。

CDS的英文全称是Credit Default Swap,意思是说“一种转移交易方定息产品信贷风险的掉期安排”,中文称之为信贷违约掉期。

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金融衍生产品,有点类似于保险合同。但是由于它在交易双方之间直接交换,不受任何证券交易所监管,所以风险实在太大。在这里,信贷违约掉期=贷款违约保险。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信贷违约掉期这个概念仍然不容易理解。所以这里我们仍然通过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加以说明。

假如现在有一位消费者D,准备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E申请贷款购买住房,E当然完全有能力贷款给D。可是E很明白,如果我贷款给了D,他到时候无法按期归还怎么办?所以,它是不会在没有任何担保情况下就随随便便贷款给D的。

为了规避放贷风险,这时候E找到F,要求F对这笔贷款的风险予以保险承诺。F就是专门干这一行的,所以他觉得,这应该没问题,关键是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于是E同意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给F,如果贷款人D万一到时候无法归还贷款,F就必须挺身而出承担损失。

用专业术语来说,D在这里是债务人,E是债权人,E通过合同把债务风险出售给了F,两者之间签订的合同价格叫保费。

投资银行的一般做法是,投资银行对担保债务债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找几家投资银行一起做,做好了再往外卖,有点股份合作项目的味道;另一种做法是自己打包卖给别人,找到合适的对象就分掉,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就自己独吞下来。

在美国所有投资银行中,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所做的信贷违约掉期业务笔数排在第5位,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摩根士丹利公司、摩根大通银行、美林公司、花旗银行。

在这次金融海啸爆发初期,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规模达1.3万亿美元,而信贷违约掉期的规模则是它的48倍,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4倍!

容易看出,在次级抵押贷款和信贷违约掉期两者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后者,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意外,只要擦出一点点火星,马上就会引发金融海啸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方面,由于信贷违约掉期出现的历史还不长,信贷违约掉期市场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交易所进行交易;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交易价格非常不透明,并且这种业务交易中猫腻很多,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信贷违约掉期业务可以无限地发展,不需要过多考虑风险,也不需要过多考虑贷款将来能不能收回来。

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非常之多。当然,并不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一家如此,其他公司也是大同小异,尤其是美国国际集团可以说与它极为相似。可以说,信贷违约掉期业务是当时美国场外交易中业务量增长最快的金融衍生产品。

除了信贷违约掉期品种外,担保债务债券(CDO)也在把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推向悬崖起到了很大作用。

一般来说,由于担保债务债券市场动荡,所以相对来说投资风险更大;如果公司以债券或贷款来做这项业务,风险就要小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用贷款做担保债务债券业务,这时候可以不通过市值计价(mark-to-market)方法、而是采用模型计价(mark-to-model)方法,这就相当于可以自己说了算,投资风险当然就小多了。从这个角度看,用贷款做担保债务债券业务几乎是唯一可靠办法。

专家指出,信贷违约掉期市场上每天价格的波动非常大,不像股市中每天只要波动5%以上就令人惊心动魄了,在这里,每天价格波动100%以上很正常。如果交易双方按照市值计价的话,就意味着它的价格经常会每天上涨100%以上,或者下跌到50%以内。显而易见,这时候的保证金就成为一笔很大的负担。

每笔担保债务债券业务的规模大小不等,通常在0.5亿-10亿美元之间。通过贷款来做担保债务债券,规模一般是2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某家投资银行的总规模是300笔这样的业务,那么它的业务总规模就是6000亿美元。

而现在的问题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所做的担保债务债券业务量很大,这就注定了它的前程充满风险。

例是对于一笔300亿美元规模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来说,如果要交5%的保证金,那就是15亿美元。这个数字对投资银行来说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要它一天以内拿出来,有时候还是有压力的,很容易产生资金短缺。举个例子来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时卖出的价格还不到20亿美元,两者相比就知道是一个什么概念了。

与此情形相同的还有美国国际集团,它因此受到的资金压力也很大。

投资银行一旦碰到像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这样的情形,最好的出路可能就是破产了。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CDS和CDO原来都是金融机构之间为了相互转移风险而推出的,没想到后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把各金融机构纷纷拖入次贷危机的深渊中。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最终沉没,就是其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