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责任常青
43684600000032

第32章 卓越是唯一的工作标准

对于尽职尽责的人来说,卓越是唯一的工作标准。他们不会对自己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而是要求自己在每一份工作中都做到尽善尽美。在工作中习惯于说自己“做得够好了”的人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每个人的身上都蕴涵着无限的潜能,如果你能在心中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标准,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那么你就能摆脱平庸,走向卓越。

彼得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以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奋起的动因是他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在这句话的激励之下,他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发现自己错过了许多可以和顾客成交的机会。于是,他制定了严格的行动计划,并在每一天的工作当中付诸实践。两个月后,他回过头看看自己的进展,发现业绩已经增加了两倍。数年以后,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在更大的舞台上验证着这句话。

世界上所有完善的表现都是建立在追求卓越的精神基础之上。

纳迪亚,科马內奇是第一个在奧运会上赢得满分的体操选手,她在1976年蒙特利尔奧运会上完美无瑕的表现,令全世界为之疯狂。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纳迪亚,科马內奇谈到她为自己所设定的标准以及如何维持这样的高标准时说:“我总是告诉自己,‘我会做得更好’,不断鞭策自己更上一层楼。要拿下奧运金牌,就要比其他人更努力才行。对我而言,做个普通人意味着必定过得很无聊,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我有自创的人生哲学:‘别指望一帆风顺的生命历程,而是应该期盼咸为马强的人。’”

一般人认为还可以接受的水准,对于像纳迪亚,科马内奇、渴望成功的人而言,却是无法接受的低标准,他们会努力超越其他人的期望。

在这样的追求过程中,只要不是出类拔萃的表现,都不可能让人获得满足,进而心安理得。

甘于平庸的人并不能称得上对自己负责。只有把卓越当成自己的工作标准,不断告诉自己“我能够做得更好”,这样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有一个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水平很高,对待工作漫不经心。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公司的一个项目做一个企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为了讲效率,只花了一天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完了,交给上司。他的上司一看就给否定了,让他重新起草一份。结果,他又用了两天时间,重新起草了一份交给上司。上司过目之后,虽然觉得不是特别理想,但还能用,就把它呈送给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把那个年轻人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这是你能作出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一愣,没敢作答。老板把方案推到他面前,年轻人一句话也没说,拿起方案,返回自己的办公室,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重新把方案修改了一遍,又呈送给了老板。老板依旧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作出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心里还是没底,没敢做出明确的答复。于是,老板让他再仔细斟酌、认真修改方案。

这一次,他回到办公室里,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了一周,把方案从头到尾又修改了一遍后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仍旧是那句话:“这是你能作出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信心十足地答道:“是的,这是我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老板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这个年轻人工作得越来越出色,受到了上司和老板的器重。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工作中只有尽职尽责,才尽善尽美。一个人永远都不要对自己“说做得已经够好了”,只有力求完美才称得上是对工作负责。

事实上,无论客户、上司还是老板,真正存心挑剔的时候并不多,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是迫于某种需要。客户担心产品出问题,上司怕工作质量影响业绩,老板则更是迫于市场的巨大压力才严格要求,因为他从来都无法对市场说:“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你降低要求吧!”市场是无情的,有时可能只比竞争对手稍逊一点点,就会被淘汰出局。

当每位员工将“做到最好”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做不到最好”成为一种习惯时,其后果将可想而知——工作上投机取巧也许在短期内只会给你的上司和公司带来一点点的经济损失,但长此以往,它却可能毁掉你的企业,影响到你个人前途的发展。

将卓越当成唯一的工作标准,是一句值得每个人铭记一生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敷衍了事、糊弄工作的态度,终致一生都处于社会底层。细想一下,你的内心也应该有所触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