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绘制理想蓝图
43668100000009

第9章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生态度的取舍(2)

尼采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判了上帝的死刑,那么,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全能的上帝呢?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回答了这个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萨特看来,人可以取代全能的上帝。上帝是绝对自由的,上帝创造着整个世界,所以,人也“注定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为了使人获得绝对的自由,萨特也以虚无主义为武器,破除人性论和决定论以及各种价值观念对人的精神的束缚。萨特认为先天的人性是没有的,“存在先于本质”。萨特把“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不依赖于其他存在而存在,指自然界或宇宙世界。“自为的存在”是个人的存在,具有暂时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这样的存在也就是“虚无”。由于人没有先天的本性,所以,萨特认为人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理性影响,不受任何道德的束缚。萨特曾经用他自己遇到的一件小事来说明选择的绝对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青年学生来请教萨特,帮助他解决两难处境:他的父亲与敌人合作,他的长兄牺牲于战场,而他则是其母生活下去的唯一慰藉;然而,他渴望到英国去参加自由法国军队,为国效劳,也为长兄报仇,可是他又担心他一走会使他的母亲陷入忧愁、绝望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位青年究竟为了民族利益而参加军队,还是守在家中照顾老母,以尽孝道?这使这位青年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在这样的时候,萨特给这位学生的忠告是,你去自由选择吧,不要理睬那些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你爱怎样就怎样。虽然人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但是,选择所带来的往往是失败,人渴望成为上帝而人又不能成为上帝,因而,人生是痛苦的。由于“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失败,是痛苦,所以,存在主义的一个推导是,人们要真正获得自由,最好的办法就是果断地、甘心情愿地选择死亡,这样才能摆脱他人,摆脱社会,摆脱痛苦。

受虚无、悲观人生态度影响,一些学生认为,“人生虚无缥缈”,“人生毫无意思,无所谓希望,无所谓奋争”,“现实无情,命运不好,生活在世等于活受罪”,等等。他们在学习上追求60分万岁,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电影《本命年》中有一位老兄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上班,没劲;不上班,也没劲;玩,没劲;不玩,也没劲;恋爱,没劲;不恋爱,也没劲……”总之,他活着就没劲。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导致人们心灰意冷,百无聊赖,不思进取,更为严重的将使人们走上毁灭的人生道路。

(五)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进取的态度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身力量的信任。乐观主义者并不无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和罪恶,也不否认人生的艰难和烦恼,但是他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26岁那年因病失去了听觉,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该是何等的痛苦。然而厄运没能使他绝望,他认为生活始终离不开奋斗,他热爱生活,坚信自己能更好地活下去,他要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留恋,对生活的挚爱,用乐观去战胜悲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命运交响曲》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是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与命运抗争精神的体现。

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人们能够正视人生的生死问题。一个人如何理解、承受死亡,从根本上决定了和说明了他的人生将经历怎样一个旅程。大体有三种类型:其一,把死作为生命发展的自然归宿以后,全力以赴地投入对人生社会价值的创造之中。其二,在对死亡归宿的悲观体验中,走向享乐主义的逃避策略,通过对世俗感官享乐的寻求来逃避对死的意识,来掩盖心灵的空虚。其三,从人生有限性的恐惧意识中,产生延续生命的冲动,不顾一切地追求长生不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最具积极倾向的生存风格,无疑是儒家所推崇的“朝闻道,夕死可也”。儒家强调不但在感性生活中去寻求生命的价值,而且在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也要实现对人生社会价值的追求。正是在这种生存风格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以自己的死来震撼人生的圣贤豪杰。如文天祥在生命最后关头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概;谭嗣同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甘愿赴死的悲壮、慷慨气节;此外,从屈原、辛弃疾,到陈天华、秋瑾……再到老舍、傅雷,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难以计数的胸怀天下、顽强不屈的志士仁人,他们成为中国人超越死亡的崇高人格的典范。汉朝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青少年是祖国建设的未来,担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为了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青少年学生理应珍惜生命,努力学习。那些因为一时不顺意,稍遇挫折便自寻短见、抛弃生命的行为实在是没有价值,很不值得的。当然,为了追求真理,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也应像张志新、董存瑞、张华那样去勇于献身,追求人生崇高的价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每个青少年都需认真考虑有限的生命该怎样度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话应该始终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

【事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少年时迷恋唐诗,特别欣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当时书生意气,大有指点江山的凌云壮志。

但我生不逢时,初中毕业那年,遇上十年浩劫,先是抄家,后来又被迫迁居,原来舒适的环境与我无缘,前途更是渺茫。到了1968年秋天,我被分配到一家翻砂厂当翻砂工,苦与累对年轻人算不了什么,但我背着资产阶级出身的沉重包袱,不管你如何努力,提干、选送读大学,我是没份的。我当时心情很苦闷。

苦闷之余,我就偷偷借来一些书阅读。在宁静的夜里,我捧着书本,一读就是四五个小时,甚至挑灯夜读到天明,这时,我突然发现世界很大很大。我最喜欢读历史书,历史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从镜子中找到自己的追求。

我制定了奋斗的目标,单位领导不用我,我可以自己发挥自己的专长,我开始给报社投稿,两年中投了四十八篇稿子,均未中,这滋味只有屡经失败的人才能真正体味。但古人说得好:屡战屡败,要改成屡败屡战。我不灰心,不泄气。终于,投出的第四十九篇稿子变成了铅字,当时我二十三岁。

后来,我步入文学生涯,在二十五岁出版了第一本书。1978年我决心报考研究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假日,也没有娱乐,但临到考场,命运给我开了玩笑。我在考最后一门“古汉语”课程时,因为疏忽,漏做了一大题,白白扣去30分。这一失误,使我几年努力付之东流。这使我好几个月振作不起精神。

人的忍耐与希望是十分可贵的动力。我终于走出失利的阴影,我又想起李白的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想,这条路走不通,就另选一条。我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想到我们“老三届”这一代人确实经历了坎坷的遭遇。但历史是公正的,它赋予每个人以机会,幸运的未必一直幸运,落魄的也未必一辈子倒霉,问题是要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尤其是遇到逆境时,切勿一蹶不振。自古英雄多磨难,人生有一点磨难与曲折,当时会很痛苦,但过后会很骄傲,因为你毕竟走过来了。再说,只要你想走出一条新路,那么你必定要付出代价的。同时,你要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并不断选择最适宜自己成才的道路。唯有如此,你才能在老年时对自己说:“我没有虚度!”

(作者:《新民晚报》社,曹正文)【操练】

1.评选最佳格言操练目的:通过收录格言和编撰格言的过程,用格言来帮助青少年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操练步骤:

(一)以班级为单位,以积极、奋发、进取的精神为主题,每个学生收录一句名人格言或自己编撰一条格言。

(二)将每个学生的格言汇集在一起,制成如下的图表:

赞同人格言李云张琪刘天吴玲…总计人生最大幸福在于贡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格言栏抄录全班学生所提供的格言,在赞同人一栏写上全班学生的姓名。

(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读格言活动,每人在自己最为赞同、最为喜爱的格言上投上赞同票,即在格言栏和自己姓名栏的交叉方格上打钩。

(四)统计每条格言的得票数。从中选择出3~5条得票最多的格言为最佳格言。

(五)召开一个颁奖会。在会上由最佳格言的提供者说明自己收录或编撰这句格言的经过和理由。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或提出某些问题请他解释。然后颁发一定的奖品以资纪念。

(六)将这几条最佳格言用大字书写,张贴在教室里。

2.正确对待生活操练目的:通过对有关观点的判断和评析,了解不同人的不同人生态度,从中区分积极与消极的人生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

操练步骤:

(一)根据你的认识,对下列说法进行分析,判别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

①人生路上,有欢欣,有痛苦。欢欣时不要过分沉醉,痛苦时不应一味悲哀。

②人生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的信条是:宁为太平犬,不作离乱人。

③人不可能摆脱世俗生活,应当去追求享受。因为人生来是自由的,这是人的先天本质。

④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受到各种挫折,能否经受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热爱人生,是否心怀一个明天。

⑤不要叹息命运的不公平,我们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应该让命运来摆布我们自己。

⑥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享受。

⑦人的价值就在于:个人的失去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获得。

⑧人不应做习俗的奴隶,而应做勇于开创时代新风的先锋。

(二)对照下列答案,看看你的回答。“+”表示正确和积极的,“-”表示错误和消极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三)阐述你的回答的道理,特别是与答案不同的回答。

(四)在班级里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如何树立正确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