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4366400000026

第26章

第一篇智慧禅第四章禅定第六节一心不乱,才是真正的专心

路越长,岔路就越多,什么路都是这样;经历越丰富,琐事就越多,每个人都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人脉关系的扩展,一个人的想法自然会逐渐增多,想要做到专注就更加困难。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专注的力量都不容小觑。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圣严法师对“专注”一词的注解,从字面来理解,即意味着一个心念散乱的人,只要进入寺庙之后能够收起散乱的心,一心向佛,最终就会成就佛道。

圣严法师说,一般来说,人们的心大多时候都是散乱的,只有专心读书、专心享乐、专心避险时,心念才会集中起来。心念的集中并不是永恒的,否则就会身心俱疲,但这种专注的力量却能促使人更快实现自己的愿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临终之时,佛来接引。”圣严法师说这是《阿弥陀经》告诉信徒的真理。

专注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不妨从下面这个故事中感知一下。

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他眼中,那些出家人除了整天诵经念佛,几乎无所事事。国王认为出家人唯有刻苦修道,才能修成正果,而诵经却是一件非常清闲的事。于是他到寺中向禅师请教。

寺中的住持说:“修行是不是刻苦只是决定能否得道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看一个人求佛的心是否恳切,是否专注。修行者大多希望借助修行超越生死,所以,和尚诵经时虽然面对凡尘俗世,但须做到六根清净,着实辛苦。”

“禅师的意思难道是说和尚诵经时能做到眼不见美景,耳不闻妙音,鼻不嗅香气,舌不尝美味,身不触外物,意不起杂念?”国王问。

住持回答:“确实如此。不仅是和尚,倘若普通人有一颗专注之心,也能做到一心不乱。”

国王半信半疑:“如何证明?”

住持说:“请陛下明天派出一些人,一半在前街起舞,一半在后街唱歌。然后从监牢里放出一个死囚,并交给他一碗水,让他捧着这碗水绕街道跑两圈,派武士持刀跟随,并告诉他只要碗中水洒出一滴,就地斩首;若一滴未洒,就赦免他的死罪。”

国王虽然不明白住持的用意,但还是照做了。

第二天,这个犯人绕前后街跑了两圈,碗里的水竟然真得一滴也没有洒。当着国王的面,住持问他:“你绕街两圈,可看到什么美景?”

犯人回答:“什么也没有看到。”

“可听到什么美妙的声音?”

“未曾。”

国王大怒:“你既不聋也不瞎,前街有人跳舞,后街有人唱歌,你怎么会不见不闻?”

犯人战战兢兢地说:“我心里只想着碗里的水,确实没有看到唱歌跳舞的人啊!”

住持微微一笑,对国王说:“陛下,他一心只关切生死,自然看不到他人他事。念佛的人也是这样,一心求佛,便能做到对外境不见不闻,面对凡尘却不为六尘所迷。”

圣严法师说:“任何事的原动力,都是出于人心的取舍及向背,只要有心,虽仅一念,也必有其影响的功能。”坚持信心,保持愿心,终日诵经者就能往生西方佛国净土;生死心切,俗世的囚犯也能做到不怠不惰,一心不乱。

自古光阴如梭命运无常,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便成隔世,想在须臾生命中成就大事的人,专注之心不可缺失。譬如求学,知识海洋浩瀚博大,随手一捞就会有所得,但有的人得到了珍珠,有人捡起了沙砾,还有的人只能任由海水消失于指缝间,专注程度是决定收获大小的重要因素。

德国哲学家歌德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这与圣严法师所说的“一心不乱”有异曲同工之妙。当阳光散落在人的身上时,我们只会感觉到温暖;然而当它穿过凸透镜迎面而来时,就会变得犀利而不可逼视。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一个用心不专的人往往会捡了西瓜,丢了芝麻,最终一事无成;一个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凝缩成一点的人,就能心无旁骛,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