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完善自我
43657700000006

第6章 从智商到情商——个体情绪修养(2)

“一张普通的报纸摊开后,上面能站多少人?”有人说3人,有人说4人,最多不超过6、7个。“那试试看!”结果却是可以站16个人!——个子最小的女生站中间,然后从小到大往外排,个子最大的男生在最外边手拉手围成一圈,最后“一、二、三!”大家单脚站立,大功告成!学员们用行动证明了“人的主观臆测常会出错,觉得‘不可能’往往只是因为没有去想办法,而团结协作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

“信任之旅”的游戏以两人为一组,一个蒙上双眼,靠另一个的描述走过一段上下楼梯、拐弯抹角的“坎坷之路”。记者见到一些学员非常干脆,同学说什么就怎么做,走得很快,而有些学员不管同伴怎么描述,总要亲手探一探才敢小步小步地走,于是后者就成了游戏的失败者。最后一名学员到达后,他摘下眼罩,看着已经口干舌燥的同伴,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对别人如此缺乏信任!”心理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这一点恰恰是人际交往中一个很大的障碍。

最“惊险”的游戏当属“抓蛇”。这两条蛇虽然没有毒,但它们一出笼就有几名学员吓得立刻就冲到了门外,有的学员的第一反应就是“恶心、不舒服、害怕”,有的“差点晕过去”

。但在大家不断地鼓励下,终于有人大着胆子摸了一下,有人甚至抓起了蛇。“许多看似艰难的事情其实是如此简单,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原来很多困难和害怕是人自己给自己设计的!”

同济大学心理咨询室教师徐国明介绍,“积极心态”训练班主要是为一些在适应社会方面感到有困难的学生举办的,通过一个个特定情景下的简单心理游戏,让学员感受到自己拥有这方面的潜能,从而在短时间内树立起信心。以此培养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信心。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个体自我意识修养人的一生,或为名利而奔波,或为理想而奋斗。但不论是成长,是求索,还是奋斗,人总不免会碰上不如意的事。有的人从失败走向成功,有的人却在失败中永溺,甚至以自毁的方式如自残、自杀等破坏性的手段来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事。为什么有理智的人不能凭借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自己走出迷茫和困顿呢?人虽有理性,有时却无法科学而客观地认识,自我使然。

“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刻在阿波罗神殿上,鞭策人们也提醒人们,不断地探索自己,实践自我并超越自我;苏格拉底更是把这句话规定为哲学的任务。认识自己即认清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仅继续为哲学所关注,更成为社会与心理学家们所关心的基本议题。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个体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即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

(一)自我意识

关于“自我”的表述,国内外心理学界意见不大一致。大致有几类:(1)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事物或关系等,如詹姆斯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物质、抱负、工作、财务、朋友等的总和。”这种“自我”观侧重于“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外显的具体形态;(2)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把自我看做是一个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的生物组织,超我与本我构成了人的人格结构;(3)荣格把自我看做是个人意识到的一切事物,把视线投向个体的内在经验;(4)科恩在他的《自我论》中,认为“人的‘自我’始终是个体特性与普遍特性的合金”。强调“自我”的发展力量和自我在社会中对责任的选择和承担,把个体放在社会关系中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把“自我”与“自我意识”等同进行研究,如时蓉华“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沙莲香“自我”又称“自我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状态及心理活动的感知及控制的活动,还包括自己对所处的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的人。”人通过与社会他人的交往、沟通和比较,形成个体对自己与自己、个体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后形成的复杂心理体验与心理控制。

(二)个体的自我形成与发展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产生到发展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大约要20年。一般要经过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婴儿刚出世,不能区分“我”与“非我”,这时没有意识。七八个月时,开始把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具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在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中,儿童在三岁左右开始用“我”“我要”来表达自己和自己的意愿,此时有飞跃性的发展,儿童开始有自我意识,但仅仅局限于主观的我与他物的区分。生理自我阶段可以称为自我中心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表现出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3岁到13岁左右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幼儿园的游戏,角色扮演,到小学有系统、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使个体在逐步拓展的社交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儿童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但此时表现出的是库利所说的“镜中自我”,儿童仍主要根据重要他人(如教师、父母、照顾者等)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仍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因而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滞后于自我认知,故表现为言行、认识和行为经常脱节,其社会自我尚未成熟。

社会自我到少年期(11、12~14、15岁)才基本成熟。在这个时期,由于生理的变化,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小孩,从而产生强烈的“成人感”。从心理上,他们开始要求独立,摆脱父母的束缚和对父母的依恋,但真正的独立自我仍处于模糊的雏形中,常出现心理冲突、迷茫和失落。行为上,虽强烈要求有自己的个性,但在行为上却尽量模仿成人。“成人感”的加剧,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外在美和内在自我的发展。但此时的自我评价常是矛盾、不稳定的,充满“父母”式自我与“独立意义自我”的冲突。

真正成熟的自我是心理自我阶段,这个阶段始于青春期。青春期(13~成年)在弗洛伊德看来,主要发展任务是摆脱父母的影响获得独立,与异性发展密切关系,发展自我,调节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青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常表现出一些特点。

(1)用自己的眼光、观点审视和评价世界。逐渐从“镜像自我”走向独立“自我”,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为人处世上要求表现自己的个性。

(2)表现出自我理想——即个体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目标作较客观的计划,个体在心目中开始为自己进行定位,有较明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其职业选择体现其自我理想水平的高低。

青春期的个体追求个人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但其理想在不断的努力中进行修正,表现出不稳定性。

(3)产生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的冲动,青年人由于抽象思维的发展,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入,对社会的了解愈深。青年人居于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更加迫切要求自身的发展,关注自我的塑造与社会环境的相顺应。

自我意识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的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不免会产生矛盾,青年人内心激荡不安,自我评价的自我当然也是摇摆不定,时而肯定自己,意气风发,雄心勃勃,时而却因小挫折而自我贬斥,颓废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青年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要求完善自己,通过矛盾冲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自我新的统一。但这种自我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过程,带有个别特性,受个体的心理水平、环境、受教育经验水平、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自我分化与统一的早晚、特点、矛盾斗争的水平、倾向均不同。有的青年很快就走向自我新的统一,表现为顺应新的环境,有的人却很长时间沦落在自我分化的矛盾冲突中,苦恼、烦躁和焦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