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物进化密码
43646500000062

第62章 麋鹿

麋鹿和大熊猫一样,不仅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善于游泳的麋鹿,有着宽大的四蹄,经常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等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北京和江苏的自然保护区也有它们的身影。野生的麋鹿因被人类的大量捕杀而几乎灭绝,后来残存的麋鹿都被饲养在皇家的园林中。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所剩麋鹿都被运往欧洲,经过繁殖,数量不断增加。几十年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麋鹿又重归中国的怀抱,目前,随着我国专业人员的精心照料,麋鹿的总数已达到两千多只。

麋鹿

从古至今的黄河流域一直都是人类繁衍之地,所以在此生息的麋鹿自然也就成了人类大肆猎取的对象。随着麋鹿数量的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也在短时间内也不复存在了。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饲养的最后一群麋鹿。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早在几百年前的清朝就几乎已经灭绝了。

十九世纪中,法国人阿芒·戴维神捕在北京南部考察时发现了麋鹿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界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的欧洲国家。但是由于麋鹿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热爱动植物的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价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十几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他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后来经过精心护理饲养,那十几头麋鹿最终生存了下来。

尽管野生的麋鹿群已经灭绝,但是残存下来的麋鹿通过合理的放养政策,最终在中国重新建立起了麋鹿的自然种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从英国乌邦寺迎归了20头年轻的麋鹿,并放养在清代曾豢养过麋鹿的南海子,而且建立了一个麋鹿生态研究中心及麋鹿苑;不久之后,大丰麋鹿保护区又放养了由英国伦敦动物园无偿提供的39头麋鹿,重回祖国的麋鹿们都在专业人员的精育之下为健康的生长、繁殖下来。

外形特征

成年麋鹿的体长约为2米。其中雄性的肩高在0.8~0.85米左右,而雌性的肩高在0.7~0.75米左右,一般的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公斤,而它们的雄幼仔体重在35~40公斤左右,雌幼仔的体重在24~28公斤左右。雄麋鹿的头顶上长有两只较长的角,每两年脱换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像”,又由于雌麋鹿是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骑,所以使它更富有传奇色彩。雄鹿站立时,各只角会向后,这在鹿科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中行走。麋鹿的毛在夏天是红棕色的,颈背上有一条黑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但是冬季会退变成灰棕色,它们初生的幼仔有橘红色的毛发,而且有白斑。它们的尾巴和大多数的动物一样常用来驱赶蚊蝇。

两岁的雄性小麋鹿会开始长角分叉,而叉角发育完全却要等到6岁。它们的头也比较大,嘴唇细而长,鼻端宽大,大那时眼睛很小,而且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地磕碰声。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不仅是因为雌麋鹿长达九个月的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而且它们每胎只产一个幼仔的成活率也很低。

分布范围

麋鹿是属于第四纪中后期的动物,研究人员从已知的近200个麋鹿化石出土地点推断出,历史上麋鹿的分布区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辽宁,南到浙江,东到沿海平原及岛屿。麋鹿的发展曾达到过鼎盛,但商周以后由于各类认为及自然的因素使它们迅速的衰落了下去。

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的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它们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当的繁盛,它们的分布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西到山西省北到黑龙江省。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麋鹿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后来元朝的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野生麋鹿捕捉运到北方圈养以供游猎。而自然界的野生麋鹿已经灭绝,在朝鲜和日本也曾发现过麋鹿化石。而人工饲养的麋鹿,到了19世纪时也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的一群。后来麋鹿又经过被国人的猎杀以及外国人的偷运,在中国境内竟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后又经过多方面的努力,麋鹿终于又重回祖国,并在得到很好的照顾之后,又开始新的繁衍生息。

生活习性

麋鹿喜欢合群而居。它们的发情期始于6月底,到了7月中、下旬会达到高潮。雌兽的怀孕期为九个月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会在第二年的4~5月产幼仔。初生的幼仔,橘红色毛之间夹杂着点点的白斑,白斑会在40~60天后消失,幼仔的体重增长很快,体重会由刚出生时的12公斤左右生长到3个月后的70公斤左右。雄兽性情有时会突然大变,不仅会发出阵阵叫声,在地上翻滚,以角挑地等,所以雄兽之间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保护级别

麋鹿属于不仅属于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里的极危级物种。中国麋鹿自从回归祖国后逐渐繁衍壮大,迁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石首,从而成功完成回归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苏大丰黄海之滨的一些麋鹿也蓬勃发展,加上全国20几处动物园等饲养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失而复得的麋鹿不仅代表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而且也向世人表达了人与自然可以协调发展。

种群现状

达氏种是现生麋鹿的种类,从麋鹿的化石来看,它们可以被分为4种,即双叉种、晋南种、蓝田种和台湾种。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因素、自身因素以及人为因素,造成了麋鹿数量的不断减少。

自然因素,近5000年来我国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而麋鹿却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所以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的生长、繁殖有较大的影响。

自身因素,麋鹿是与其他鹿种相比过于温顺。据近些年的人工饲养发现,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在哺乳期,母鹿对于幼仔的关注很少,就算有人接近它们的幼仔母鹿也不会像其他鹿种那样为了保护幼仔而向人发出攻击。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也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从以上它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很差,易于被天敌和人类捕杀。而且麋鹿的食性较为狭窄,这些都会成为它们受到生存威胁的因素。

人类的大肆捕杀,是麋鹿的生存的主要威胁,也可以说是使它们走向灭亡的决定性因素。麋鹿不仅是因为可以被当作食物万恶遭到大量的捕杀,还有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麋鹿的身体组成部分还可以被当作治病、强身的药品。

经过近代的各种纷争后,麋鹿重回中国大地,并在我国继续良好的繁养生息。1994年第三个麋鹿保护区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从北京前后迁去九十多只。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早在1991年就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就是为麋鹿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由于区内发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多达100多种的植物都是麋鹿可食的,所以在仅3~4年的时间内,麋鹿种群发展到130多头。经过合理的放养政策以及麋鹿良好的野性恢复性,自然放养的目标很快就实现了。

目前在中国的麋鹿繁殖总数已经达到1300多头。近年来也慢慢培育野生的麋鹿,据专业人员介绍,野生的麋鹿比之圈养的麋鹿膘情更好,最令人惊喜的是它们的野性有所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更加机敏,活动的区域数倍增加。在保护区,现在野外存活的麋鹿的数量正在慢慢增加。2003年,第一头纯野生的小麋鹿在大丰保护区诞生。2006年江苏大丰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因为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繁殖期内的麋鹿产下了180多头幼仔,从而使该保护区种群数量达1000多头,这是世上第一个超过千头麋鹿的自然保护区。2009年初,洞庭湖麋鹿科学调查组兵分两路,在洞庭湖一带进行麋鹿的调查活动,安逸生活的麋鹿让他们感到十分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