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最早构思于2013年年底,起初是因为一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人物照。老旧的背景,服帖的西装,主角端坐,唇角隐约弯起,试图笑但并不明显。具体拍摄时间在淞沪会战之前,至于主角名姓,已然难考,更遑论其之后的人生走向与结局——或许没有熬过战时,或许经万难活了下来,但大概都是没有被记载的故事了。
很多人有名有姓,然而人生一旦终结,名姓也随躯体一起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哪怕他们也曾默默做过许多事。身为后来人的我们清楚那时他们要面对的残酷年代,而身处洪流中央的他们对此却一无所知,1937年战前坐下来拍照的主角,或许根本未料到自己很快将听到十里洋场上空的炮声。
上海的崛起是从近代开始的,穿过昔日租界里的浓密林荫道,走两步或可遇一旧址旧楼,简单记着建造年份与变迁。699号公寓便是其中之一,落成于三十年代,因地处法租界,免于战火损毁,完好迎来了和平年代。几十年过去,公寓内部数次易主,却真有一盏廊灯保存了下来,从第一任住户到现任住户,它昼灭夜亮,看遍了更替。
涉及民国时期的故事,凡说起来,大多难避年代带来的陌生与隔阂,但因为这样一个时代里的人物,这样的一栋公寓楼,予故事以一种别样的延续感,同样也给了我探索城市历史和叙述故事的动机。
文中两个主角,因为一座公寓结缘,一个在战时上海为民族实业内迁辛苦奔走,一个在现代上海为疑案与疾病所累。盛先生在战火纷飞时竭力保全家人、坚持未竞的事业,宗瑛在我们当下时代面临的纷争与阴谋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战争”?
双方遇见,在相识过程中互相救赎与支撑,仿如看到黯淡命途中的一颗星辰,夜幕愈黑,星辰愈亮,以至于他们最终握住了彼此的手。
时空交错得来的奇妙缘分是戏剧的慷慨,也许只是我私心里的一种美好想象罢了,更多的人,最后还是在历史里真的那样悄无声息地被淹没了。
还记得下笔初始反复修改措辞定基调,试图平衡两个时空交错带来的年代跳跃感,后来到行文末,我再站到699公寓的门口,法国梧桐巨伞般撑在头顶,蝉鸣声起了,夏日将至,陈旧木门打开,好像下一秒,他们真的就走了出来。
感谢师姐孟鲲对我的鼓励与支持。
感谢编辑王婷的认真与细心。
赵熙之
丙申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