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的艺术(智慧生存丛书)
4319100000042

第42章 如何提升你的社交深度(16)

如果天地不能行中庸之道,长久了就会毁灭,就没有今天人类社会。从太阳系的各颗行星来说,都要走在适合自己的运行轨道上,这个轨道只能有一条,不能有二条。如果有二条,行星的运行就不符合规律,天地的秩序就会发生改变。所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日月、星辰,分秒不停地运动在有规则的变化中,它达到中,达到一,达到至善。万事万物达到了至善的境界,则能和能成。

孔子说:"舜帝真可算得是一个极其明智的人了吧!他喜欢向别人求教,而且善于对那些浅近的话进行仔细审察。听到不合理的恶言便包涵起来,听到合理的善言便加以表扬,他度量人们在认识上两个极端的偏向,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他们。这就是虞舜之所以能成为舜帝的原因啊!"这是说舜用最美好最高尚的道治理百姓。

《大学》中说:"《大学》的原理,在于使天下的人显露美德,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故鼎新,在于使天下的人达到理想境界。"所谓理想境界,也就是达到中道的境界。中道产生适当,适当产生合理,合理产生礼仪。所以说人类全部的道德行为,法律行为,都需要符合中庸之道,使之无过无不及,以致达到至善。孔子告诉曾子说:"我的学问始终用一贯穿着。"孔子又告诉子贡说:"我用‘一’贯穿着我的整个思想。"这个"一",就是中。

所谓"中",就是本体,就是方法;所谓"庸",就是实用,就是实行。孔子说的中庸,就是用于中,行于中的大道。《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这里的得,就是"一"。《道德经·三十九章》中说:"曾经得到过道的有: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宁静;神得到‘一’就英灵;河谷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生长;侯王得到‘一’就成为天下的领袖。"这里的"一"也是"中庸"。"一"就是道,"一"就是中,而"中"只有一,没有二。阴阳相交产生万物,而阴阳相交必须符合中庸之道。能达到"一",也就能达到至善。达到"中",达到至善,也就能适当。适当就能中和,中和就能产生万物。所以庄子认为道通于"一";又认为只有通达的人,才通于"一"。

《易经·系辞篇》中说:"天下万物的一切活动,也本着同一的道理,那就是瞢则吉,恶则凶的常道。"《商书》中说:"不是天私自给我商代的天下,只是天保佑着德行;不是我向百姓求助,而是百姓都归依德行。德是惟一的,活动就吉祥;德如果有二有三,活动就会危险。现在继承王位的天子惟一的使命就是惟新惟德,始终如一。这样,时代就会发展变化。"

因此说,万物得到"一"就生长,国家得到"一"就大治,人类得到"一"就诸事和顺。

世事如棋局局新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义,我们可以用一种最能体现中国人整体和谐艺术的东西--围棋,来加以说明。围棋的棋盘纵横各十几道,共有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种颜色,黑子共181个,白子共180个。按规定,执黑子者先行,轮流将棋子下在交叉点上,以占领多于所规定的交叉点的一方获胜。

围棋仿佛我们的人生,步步充满了矛盾冲突。然而,围棋界重量级大师吴清源先生却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内涵。日本围棋评论家江崎诚致对此解释道:"围棋若是黑白双方保持和谐进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优势,只要中途不贪得无厌,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获胜。因此围棋的本质与其说是竞争更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破坏,形势的动摇,人们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获胜。而人呢,只不过是把这种结果定名为胜负罢了。"由这段话可知,能够在对弈的过程中超越胜负,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谐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胜率最高的棋士。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局局新",根据"和谐相依,方成棋局"的认识,处世的艺术除了"中庸"之外还有什么呢?

庄子在《南华经·外篇·在宥章》中,叙述了以"中一"为主体,以礼法仁义为枝干,以民物为根本,以无为为实用的经世治国的无上经典。庄子说:"低贱然而不可不依凭的,是万物;卑下然而不可不依随的,是人民;隐藏然而不可不做的,是事情;粗略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效法的言论;相距很远然而不可不增多的,是礼仪;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敬重的,是道德;本于一统然而不可不变化的,是大道;玄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玄妙但不予协助,成就了品格的修养但无拘无束,行为出自道但不是事先的思考,符合仁义的要求但不依靠,靠拢了道义但不积不留,应合礼但不回避,接触琐事但不推辞,成功于法度但不任意妄为,依靠人民但不轻率地役使,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不偏离。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也就不会有纯正的品格;不通晓道的人,则无事可成。不通晓道的人,真可悲啊!什么叫做道呢?道有天道,也有人道。无所作为而处在崇高地位的,叫做天道;有作为并且功勋卓著的,叫做人道。君王,是天道;臣下,是人道。天道与人道相较,相差太远,必须觉察。"庄子这里的意思是说,天道与人道表面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仍是"道"。道就是一,一也就是道。一生于中,却得到了"中一"之道,这样就能顺应万物的天性,顺应人的天性,所以说"道"是无为的,仁义礼法都要措施适当。所以庄子又说:"君子如果不放纵情欲,不炫耀聪明,寂然不动而灵活如龙,深沉静默而震动如雷,行动如神而合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如风吹尘土一样自然运动,又何须我来治理天下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故事来认识"中庸"在历史上的影响。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贤相耶律楚材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即"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文功卓卓,他任过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的宰相,为使元的专制政治适应于中国的统治,维护各民族的生命财产,加强民族融和等等,他确实费过苦心。从他上面的这句话,就可想见他当时的治国之术的高超。在当时特别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可谓危机四伏。为此,为了加强统治,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行中庸之道。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一方面休养生息,尽量以经济建设带动政治的展开。为求得政治统治的平衡,耶律楚材将自己的治国方针浓缩为上面的那句话了,这是非常贤明的作法。中国人甘心情愿地受平衡感的支配,不管工作上或日常生活态度上,都极力避免走极端,总希望四平八稳,这种希望有它独特的可贵之处。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少一事,体现出中国人的中庸心态。虽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及"东方不亮西方亮"充满密智、哲理性的通俗民谚,但自有文字记载,中国人就追求持续的、永恒的平衡。中国人不怕失落,不怕一时一地的损失。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土遭受过列强铁骑的践踏,我们的肉体遭受过坚船利炮的创伤,但是我们在与强盗、土匪的搏击中炼就了坚强的民族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使我们巍巍如长城而屹立不倒。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平衡。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生存法则,因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落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吸引与排斥、正流与异化、割裂与归流、改良与保守、激进与稳健、功利与平淡、盲目与清醒、堕落与升华、停滞与跳跃,等等,都将在这种"行动"中走向中庸。

我们的肩上承载得很多很多,重量使我们的脚步沉稳,不容易失去平衡。再加上我们本身的潜能是无限的,因而,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现在中庸,在未来更要中庸。

以达观的态度看世界

生活中某些人在自我狭隘的天地里专心于各式各样的戏剧性表演,他们虚张声势和小题大做只会使人感到可笑。人生所有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一旦曝光在平心静气、朴素淡雅的心情之时,立刻就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心底宽宏旷达的人,对眼里的一切。是喜怒哀乐也罢,是辛酸苦辣也好。都给予淡淡一笑。如果过于现实,城府太深,对所有的事情都脱离不开利益恩怨的算计,这种人便毫无快乐可言。倘若在心境上能稍稍超越世俗功利的陈规陋见,胸怀自然清新坦荡。

就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而言,我们居住的地球只不过犹如一粒尘埃,可见地球上的小小生物与无边的宇宙相比,真是小的可怜;就漫长绵延的无限时空而言,我们的躯体只不过犹如短暂的浪花泡沫,可见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利禄,如果和万古无尽的时空相比,真似过眼烟云。因此,一个人能够安天乐命,守住自己的本分,则无处不逍遥;一个人能够以达观的态度看世界,则无处不潇洒。

《山房随笔》记载:隋朝年间,龙门县有个叫王通的人,曾写了一部《太平十二策》,特地送到京城献给皇帝,可是皇帝没有用。王通回家后当了教师,门下有很多弟子,其中许多是从很远的地方慕名丽来的。当时朝廷重臣杨素听说后,非常看重王通,劝他出来当官。王通说:"我不愿意当官。为什么呢?我的祖先留下的破草屋足以遮风挡雨,几亩薄田打下的粮食足够喝粥充饥。读读书,和弟子们议论议论治国之道。我自己感到很快乐。希望你能刚直、公正地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祥和,丰衣足食,我也可以得到很多恩惠呀。"这是王通的自足自乐之处。

《玉堂丛语》记载:薛瑄,明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宣德年间授为御史,英宗正统初年被举为山东提学佥事,英宗天顺年问进入内阁参予机务。后来面对石亨、曹吉祥等人乱政,他心中愤懑不平,借口有病要求辞官。石亨前来探望,并对薛瑄说:"先生如果实在不愿意留下,我可以为你启奏皇上,给你一份皇帝的‘敕书’,有了它就可以在家设立学塾,教导子弟,还可以靠它来维持生活。"薛瑄说:"过去许衡离开朝廷时,元世祖亲自赐予敕书让他去教书,而许衡却把它挂在屋里房梁上,始终没有给别人看过,等他死后人们才发现。我要是靠它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那不辞官岂不更好?"几个月后,一次朝廷中议论要派遣使节到西域去寻求狮子,他很不赞成,上奏不被采纳,又见石亨这样的人在朝中窃权乱政,自己不能有所作为,于是再次以疾病为理由恳请辞去职务。英宗虽然重视他的学问,但看他年事已高,就批准他退休。退休获准,薛瑄立即出城。当到达直沽准备登船时,遇上风雨,舟不能行。他们被困在那里,粮食也没有了,到了中午全家人还吃不上饭,而薛还在那读书不停。他的儿子薛淳说:"人家都在那好好做官,没人要求,退职,而你偏要退,现在困在这里怨谁呢?"薛埴听了儿子的埋怨不以为然,很冷静地说:"我的身子虽然被困,但我的心情却得以通达顺畅了。"这是薛瑄悟出的通达的人生观。

白居易做诗说:"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嫌家贫活计微;大有高门空锁巷,主人到老不曾归。"这是一份乐观的心态,一点泰然的境界。庄子说:"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悦生存,不知道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人死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无拘无束地来罢了。不忘记自己从何处来,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承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本领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若这样,他的内心忘掉了一切,他的容貌静寂安闲,他的额头宽大恢宏;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如四时运行一样的自然,对任何事物都合宜相称而无法探测他精神世界的真谛。"仔细推敲起来,庄子说的"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本领去帮助自然",也有安时处顺、乐天知命的意思包含在里面。

人力固然胜天,可是成功有时也有机遇成份在里面发挥作用。做人做事一方面积极追求,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学会"安守天命"。人不在活得富贵,而在活得顺心遂意。有成就时,适当地高兴一下未免不可,不得志时却不能心怀忧郁。志存高远,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己,这样对万事万物就都通达乐观。

静里乾坤大,闲中日月长;若能得安分,都胜别思量。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身贫少虑为清福,名重丘山长孽缘。淡饮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世间最大惟生死,白玉黄金全枉然。生命固然是人之所贵,但生命又非贵之所能存;幸福当然是人之所爱,但幸福并非爱之所能增。人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人不想要的却往往推不掉。乐天知命的人,对生活既没有自矜之色,也没有惭恨之心。面对世事的崎岖坎坷,都能"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进而漠然置之,泰然处之。人到了这样的境界,多少算是知天命了,可以称之为达人。

事情不可以做过头

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几乎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孔子德不在别人之下,却半世颠沛流离,无奈之余,他也只得承认,"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为什么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要到50岁方才懂得命运的力量呢?唐代人卢重玄在《列子叙论》中解释说,孔子"历国应聘而思执鞭之士,是不忘力也。"原来孔子50岁之前一直很相信人力的作用,所以"罕盲命",凡事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但是,当他遇到向魅这种无赖和碰到类似于匡地那种险境,他还是不得不拿天命来做自我安慰。这不失为一种应付人生的妙法。

台湾著名作家罗兰说:"我常把人生看做一次旅行,辛劳和苦难算做是我们所不能不花的旅费。而在这一趟旅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各种各样五色缤纷的经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可以当做那是我们在旅途中的涉水跋山、走狭路、过险桥。而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那是我们到达了风光明媚的处所,卸下了行装,洗去了风尘,在欣赏留连。也正如旅行一样,不在某一处风景区永远停留,而只能在驻足一阵之后,就又该背起行囊去寻觅另一处佳境。因此,人间的苦苦乐乐,我们都该把它看作理所当然。做生意顺利的时候,财源滚滚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顺境。一旦遇上风险,逆境来临,就又要过一过节衣缩食的苦日子。不够坚强的人当逆境来临时,就难免会匆匆结束这次旅行,提早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假如我们够坚强,就该明白,我们就是为经历这些风险而来。"

无论我们遭受何种命运的不幸,或者遇到什么难忍的痛苦,只要一想到这是命运的安排,是命中注定的必然结果,一颗万针穿刺的心顿时便可安逸平静下来。正如唐伯虎所说的:"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为人处世息心机,息人算,就会产生浑厚、圆融、祥和的气象,人就会活得清闲,自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