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的艺术(智慧生存丛书)
4319100000021

第21章 做人要自律处世要有心(2)

曾子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不够尽心吗?与朋友交往不够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不够熟练吗?""吾日三省吾身"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一个人要随时随地,特别是在节,骨眼上注意检点自身,这样更容易见到功效,从而在许多事情上不会造成大错。如遇到高兴事时,要检省自己是否得意忘形,更要告诫自己居安思危。"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要知道灾祸往往隐伏在福事之中。今天经商赚了钱,说不定行情已在悄悄变化,岂知下次买卖的赔赚?生意兴隆之时,同行的嫉妒、小人的使坏说不定就要到来!遇到发怒的时候,要检省自己是否伤了别人,考虑怒气会带来的后果,从而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懒惰怠慢、放纵恣肆这些都是修身进德的敌人,更需及时检查改正,哪能等到产生了恶果再来反省呢?

反省并不限于工作或事业的检查和行为的检讨,而是包括内在思想与情感的更新与复苏。一个人起码需要懂得检讨过去,策励将来。但是检讨过去的失误,未必就能惕励奋发,因为把检讨付诸实行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和态度。根据观察,反省与检讨如果仅仅是局限于表面现象,那么检讨的结论即使一针见血,也只是静态的、消极的。它的效果相当有限,有时甚至造成颓废的懊恼或诿过的逃避心态。惟有从内做一次省思和洗涤,把成见和得失彻底扬弃,从而建立明确的目标,才能培养生龙活虎的意志,去实现新的目标和理想。

反省是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把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让他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站在另外一个立场、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反省需要勇气,拿起解剖刀时毫不客气地割掉思想上的毒瘤,拿起水龙头常常洗涮行为上的"斑点",勇于亮相,不怕丑媳妇见公婆。只要对自己稍微有一点宽容之心,反省就会减去本色。反省需要学识,只有从理论上、本质上认识错误,才能抵制日后的诱惑。反省建立在扎实的认识、理解基础上,才能达到反省的目的。

卢梭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成名后卢梭为这件事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做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这件丑事公诸世人,显示了他彻底反省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做人很重要。反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大效用。因为反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

以下是关于反省的经验之谈:

(1)一个真正英勇果敢的人,决不会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2)脾气暴躁、火气大,容易引起愤怒与烦扰,这种恶习能导致那不正当的事情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言行。

(3)不伤害人,把他人所应得的给与他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显出诚恳悦人的态度,学习品行正直。

(4)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5)尽蠡避免用言语去伤害别人,但是,当别人以言语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6)脾气暴躁是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7)即使你独处之时,也不要随便说坏话或傲坏事,栩反,要显出热诚有礼的样子。

要使生命之树常青,反省也许是一种特殊的养料。每个人都需要反省。与其低着头埋怨错误,不如昂起头纠正错误;与其在反省中衰颓,不如在反省中奋起。反省之后,心灵得到净化,人性真正流露,这时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有前所未有的热情。

一切惟心造

《道经》中说:"心为神主。"荀子说:"心是形体的主宰,是神明的主宰。"邵雍说;"一切惟心造。"朱熹说:"心是神明的居所,是身体的主宰。"这些都是论心之言。心是万善的根本,也是万恶的根源,可以导人走向正途,可以导人走向邪路;可以导人为善,可以导人为恶’可以导人走进天堂,可以导人走进地狱。引导人成为圣人,或者如同禽兽,都是心在做主张。所以说心是做人的主宰,善与恶均被此心主宰。除去心之恶,弘扬心之善,这是自古以来圣人们铺开的大道。

佛家认为心即是佛,所以说"自心即佛","明心见性,立地成佛"。道家认为心即是道,所以说:"即心即道","心为太极,道为太极"。陆象山说:"人人都有这个心,心应该具备理,心即理。"王阳明说:"心就是理,天下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此"心即佛",此"心即道",此"心即理",三家的论述,指的都是"真心"、"本心"、"道心"。至于人们所说的妄心、识心、凡心等等,都要受后天的妄心用事,识神主事,并不是先天的"真心"、"本心"。天玄子说:"人承受着天地的真气叫做性,人承受着天地的灵气叫做情,心不发动就合天地的真气,心能虚明就合天地的灵气。"这是对心的本体的直接论述。宋代儒士张载认为,心统治着性情知觉,他说:"心是性情的统领";"性与知觉结合,才有心的名称"。程颐说:"从道理上来讲叫做天,从禀受上来讲叫做性,保留着人们所说的叫做心";"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宰身体的为心。"朱夫子说:"灵处只是心,不是性。"

禅宗教人立心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它是:"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立地成佛。"这里所说的明心就是本心、真心。所说的见性,就是见"本性"、"真性"。一切大机大锋,大体大用,大彻大悟,都是在寻求这个心,领悟这个心,了解这个心。历代禅宗大德和英雄豪杰,也在这个根本之处参悟,在这里修养人生。

在天地间,在人性中,只是一个好的流行,只是一个真的流行,只是一个美的流行。王阳明有四句偈语:"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是意的欲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对此又解释道:"心是无善无恶的心,意是无善无恶的意,知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心有一切有,心无一切无,一切惟心造。

佛、儒、道三家之所以特别注重"心",就因为心是人的主宰,是万物的主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因为心为万能之本,所以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成就天地间的万物。心里想到仁,仁就会到来;心里想到义,义就会到来;心里想到善,善就会到来;心里想到恶,恶就会到来。只要心里想到什么,什么就会受感召而来,这是天地的回应,神鬼也会为之感动!所以做圣人,做君子,做小人,做魔鬼,都悬由心形成的。即便是大千世界、天堂地狱,人我方面都是由心所想而形成的。

一个人只要抛弃自己的欲望,不受外界骚扰,不被外物引诱,不被尘情迷惑,而且能保全生命中内在的、本来具备的真善美的神奇潜力,扩充、发扬光大它,便自然能产生无穷无尽的伟大力量,甚至能持撵天地、弥纶宇宙。

诚实之人不可欺

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抱着一种求真的态度。我们往往追求代表真实的人和事物,因为它代表着最崇高的美德--诚实与正直。

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丹尼斯·韦特莱博士说:所谓"因果定律法则",无非是一个人的诚实与否,经过一段时间后所显示出来的结果。一个人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就无法真正拥有成功。用蜡塑成的人或房子,在某些情况下会融化。内心不诚挚的人,最终必将显露真面目。诚实是财富,诚实是最宝贵的财富,诚实是人的良好意愿和人的尊严方面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他可以从赢得的尊敬荣誉中得到回报。

诚实使一个人保持正直,给他以成功的力量和耐力,并且,诚实也是一个人精力充沛的主要动力。本杰明·鲁亚德说过:"没有谁必须要成为富人或成为伟人。也没有谁必须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朱熹说:"君子所具备的性,虽然大行却不添上没有的东西,虽然贫困却不损伤自己。"所以能得到本性真性,又何必去增添损失呢?朱熹又说:"正因为他的良心发现他的微妙之处,猛然觉醒提示,使自己的良心不糊涂,便是人修行的本事。本事有了,自然不学而能上达。如果不观察良心发现处,渺渺茫茫,终究难有下手的地方。"这个良心发现的地方,便是内在、本来,即善的真性情流露之处。这个猛然觉醒提示,能唤起而扩充它,便是圣人所说的"发挥本性"的功夫。所以《中庸》中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立为三了。""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修养方法,都包含在发挥本性里面。

发挥本性的真,就能发挥天地万物人我的真;发挥本性的善,就能发挥天地万物人我的善;发挥本性的美,就能发挥天地万物人我的美。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本性的诚实。所以孟子说:"孔夫子如同天地。"只要做到诚实,不仅孔夫子如同天地,人人都能如同天地。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诚实。一个人失去了诚实的品格,就会像一艘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的大船,随风飘荡,任意东西;一个人失去了诚实的晶格,他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法律、没有规则、没有秩序的人。

诚实作为人性中第一美德,懂的人多,做的人却极少。有些人喜欢用诚实来装饰外表,而内心总在欺骗别人。表里不一的人,虽能取巧于一时,终究难行久远,难成大器。所以古人说:"人可欺,心不可欺。心可欺,天不可欺。"纵然能瞒天过海,只能是"一世可欺,而万世不可欺"。

诚可格天,诚能感人。所以程颈说:"用诚实来感动别人,别人也会用诚实来回报你;甩权术来驾驭别人,别人也会用权术来对待你。"这就是说:你用什么办法一来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什么方法来对待你。程颐又说:"人类的错误在于滥用智谋,滥用权术。智谋和权术虽然是好东西,但都是不诚实的表现。"曾国藩曾经有所感慨地说:"天地之所以运行,国家之所以建立,圣贤之所以高大,都是用诚实来体现的。"诚实就是最真,最真能达到最美,最美能达到最善。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在人行横道上发现一个装满现金并夹着身份证的钱包,你会怎么办呢?"他。昕到了千奇百怪的回答,有人回答说:"我要看看钱包里的现金有多少?"有人回答说:"我会把钱留下来,把钱包扔掉。"有人回答说:"我会先把钱存起来,然后发布一个招领广告,如果没人前来认领,我就会把钱花掉。"

听了这些回答后,你满意吗?按照诚实的规则,这些答案都是错误的,这些做法也是不道德的。相信每一位诚实的人,他在人行横道上捡到了一个装满现金的钱包,他会根据钱包里面的身体证和失主联系,然后原封不动地把钱包和现金如数奉上。除了接受一声"谢谢您"之外,不会接受任何报酬。

《说苑》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巧妙的假话一流入人的智慧里,怎么能战胜得了天理?所以胡林翼说:"诚信的最好道理,能够挽救人走出欺诈的极端。一个人能欺骗一件事,不能欺骗所有的事;能欺骗一人,不能欺骗所有的人;能欺骗一时,却不能欺骗万代。"说得多么透彻!

曾国藩曾经说:"勤能医治懒惰,慎能医治骄傲。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必须有个诚来立足根本。立志要把这事懂得透彻,辨得明白,专心诚意去做,就是坚于磐石的难事也能做到,鬼神也会避让,这就在于自己的诚意了。除尽自己的私心,对待什么事都能推心置腹,让人们都明白无疑,这是待人接物的诚实。以诚字为根本,以勤字为实用,大概可以免除罪过吧。"

改过迁善

《易经》中说:"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怎样对待错误是做人的大问题。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话。孔子也说:"过则无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就是说,人不可能没有过失。人不怕有过,只怕不改;有过能改,就是最大的善;过而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古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非但是常人,即圣贤如孔子者,也闹出了"子见南子"的绯闻。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改过迁善,所以他显得比常人伟大而英明。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他才可以算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在完整意义上精神健全的人。改过迁善,就是自觉改正错误,自觉地向着好的方面迁移和转化。改过迁善,是佛家和儒家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主张,它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

因为人们各自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必然会犯过错。无论是聪明的人还是愚蠢的人,都不可能避免。明智的人能够改正过错而移心向善。愚蠢的人耻于改正过错而因循前非。移心向善,人的德行便会日日更新;因循前非,人的缺点就会越积越多。孟子说:"古时候的君子,有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过错则任其发展。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人们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时,人们都抬头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止是任其发展,还要编造一番言辞来粉饰过错。"战国时,世俗风气沉沦,社会充斥着小人,孟子因此十分担忧。

改过的道理,历来以袁了凡说的最彻底最详细。袁了凡说道:"改过的人,首先要常怀羞耻心。惟有知道羞耻,才能真止改过自新。如果我们常常能这样想,世间大圣大贤(如孔子、盂子)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他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成为千百年来世人的榜样,我为什么就默默无闻呢?原因在于我们的清净心被污染了,做了不该做的事,还以为别人不知道,没有半点惭愧之心,这样长久下去,必将沦为禽兽、堕入恶道。世间可羞可耻的事情,没有比沦为禽兽更大了的。孟子说,羞耻和人的关系太大了,一个人只要知道羞耻,他就可以成为圣贤;一个人如果不知羞耻,他就可能成为禽兽。孟子这句话是改过的关键。改过的人其次要常怀畏惧心。畏惧什么?天地在上,鬼神难勘。我们纵然在很隐密的地方有一点小过失,天地鬼神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如果犯了重大的罪恶,就会受到鬼神的惩罚;我们如果犯的罪过较轻,也会在无形中折损福报。既然如此,我怎能不怕?儒家、佛家都说,改过要勇猛,真正勇猛地去改过,纵然是大恶,纵然是久恶,只要下决心改正,都能忏除。比如千年黑洞,点上一盏灯,黑暗立即就?肖失了。改过也是这样,过失不论大小,不论远近,以改为贵。改过的人最后要常怀勇猛心。有人不肯改过,是因为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必须奋然振作,要奋发,要把精神提起来,勇猛精进,不要怀疑,不要等待,从现在开始,绝不退缩。做人只要具备知耻心、敬畏心、勇猛心,就能将错误改正。"以上袁了凡说的话,确实是为人改过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