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43176300000012

第12章 走近心灵的窗口

在后来的咨询中,我又重点了解了肖兰的失眠情况和本人以及家族的疾病史。她所能知道的或回忆的是自己过去没有得过大的疾病,是足月顺产出生的,否认曾经有中毒、脑损伤或意外事故的事件;家族中父母两支都没有听说过曾经有人得过精神疾病,只是母亲在十二年前曾经煤气中毒,至今还有后遗症,但并不严重;肖兰的睡眠情况主要是难以入睡,睡前心里难受;喝水较多,起夜次数增加;睡着后总做噩梦,经常出现从梦中被惊醒的情况;所做梦的内容几乎都与丈夫有关,多数是离开自己、打自己或看到他与别的女人亲热的内容。近一个月比前段时间好一些,平均每天可以睡三至四个小时。

通过以上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我认为对肖兰的心理诊断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对她的治疗性咨询方案。近期目标是缓解抑郁情绪状态;减缓和消除躯体反应,克服睡眠障碍。最终目标是初步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正确处理婚姻问题,在改变社会适应行为方式上有所突破。

严格说,肖兰在婚姻出现问题后之所以出现如此强烈的抑郁和焦虑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为此我采用了“乔哈瑞窗口”的技术,引导肖兰提高对了解自己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婚姻出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乔哈瑞窗口”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认识和进行反馈时所经常使用的一种人格范式,因初次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描述的人——乔·卢夫特和哈里·英格拉姆而得名。

在与肖兰讨论如何认识自己时,我对她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全面认识自己呢?”

肖兰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先对自己有一个评价,再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我肯定了她的这种回答,同时又给她补充道:“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四个方面了解和认识自我的角度,可以用一个图例来表示……”

接着我给她画了下面的图表:

自我知道自我不知道他人知道1.公共2.盲点他人不知道3.秘密4.无意识

看到我画的这个图表,肖兰不理解。

我给她解释道:“这是表示一个人认识自己的不同方面。人在社会交往中要相互了解才能逐渐统一认识,才能够保持住相互的关系,不论朋友之间还是夫妻之间都是如此。但是我们都有自己所不了解的特点,大方面说有‘我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共同自我;‘别人知道我不知道’的自我盲点;‘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自我和‘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的无意识自我。”

看到肖兰有些迷惑的样子,我先简单给她解释了什么是无意识。尽管我知道这对肖兰来说有些费解,也清楚应该尽量避免对来访者使用专业术语,但是讨论这个问题和以后的咨询内容都需要她了解这个概念,所以我只能先行做出解释。我指着“公共”、“盲点”、“秘密”和“无意识”所在的位置继续说:“不同的人这四个方块的大小是不同的。一个人在与人交往和处理各种关系时,之所以可以做到比较理想,可以在生活中自如地面对突发事件,可以在打击之下尽可能减少对自己情绪的影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盲点’和‘无意识’这两个方块的面积比别人小,就是对自己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就是对自己重要的人了解多一些。所以,增强对自己的现实检验能力,能够向别人看待自己那样看待自己,增大了‘我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自我这个方块,就可以较好地与别人相处。即使是自己的亲人、夫妻,也需要这样,你说对吗?”

听我说这些的时候,肖兰的目光一直随着我的手指在图示上移动。听我问她,转过目光看向我并说:“您说这些的意思,是在告诉我应该更多地了解自己,也要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与别人很好交往,就算是夫妻也应该这样。但是,老赵(指她丈夫)非常了解我,我也非常了解老赵啊,而且我对他没有秘密的东西可保守,我所有的事情他都知道。为什么我们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这也是我一个多月来一直想不明白的问题。”

“那是因为你们当初就不是真正了解彼此的需求,更不了解共同生活中夫妻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

听到我这样说,肖兰的嘴角向下牵动了一下。恐怕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已经表现出了不屑的表情。

我继续问她:“你知道在婚姻中你扮演什么角色吗?”

她立刻回答:“知道,是妻子啊!”

我说:“对,是妻子。但扮演到什么程度,其间的区别可就不同了!”

“这中间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具体说,妻子与丈夫相处的关系要有三种:第一是私人性的关系,这是大部分时间维持的关系,两人之间具有特殊的角色和情感关系,用来区别于社会和公众性的关系。在公众场合下,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你们是夫妻,就是这种关系的表现。第二是亲昵性的关系,就是说两人情感很深,允许身体和情感很接近,可以发生共同幽默、儿戏、欢乐的境界。这是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上逐渐深入的。第三是社交性关系。是夫妻,也不能不分事情、不分场合总是亲昵,需要有客套、礼貌和相敬如宾的时候,用来保持客观、平静、浅淡的感情。虽然这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不能没有。因为彼此需要尊重,需要在平静和平淡中讨论一些特殊的事情,比如感情、价值观等。这三种关系在生活中会交替出现在不同的层次和深度。你想一想,你与丈夫之间是否有这样的关系啊?”

听我这样说肖兰有些傻了,小声说:“我没这样复杂,也不需要这样多。”

我接过话头:“不是你不需要,而是你不了解、不知道。好,即使如你所说,你不需要,你能够确定你丈夫也不需要吗?即使你丈夫当初不需要,难道后来也不需要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肖兰陷入思索。

我继续对她说,“你所说的你和丈夫之间的了解,也许是在你们确立了相爱关系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但事情没有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你们的关系和感情必然要发生变化。遗憾的是当这种变化在悄悄发生的时候,你未必了解,也同样不了解自己的改变,你陷入了自我不知道的‘盲点’。要知道,婚姻关系的稳定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双方随着生活中不同性质阶段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不断变化以及发展,才能够保持婚姻的稳定性啊!你想想,你们的生活就已经分成了几个阶段,是不是这样啊?”

经过思考后肖兰承认他们的生活分为三段:同居、结婚和自己不工作时期。

我又问她:“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时间跨度持续六年左右,你丈夫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你觉得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否有变化呢?”

她想了想回答说:“好像没有。”

“那么你没有变化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追问道。

她又想了想说:“按照您刚才讲的,我一直用亲昵的方式来对他。可是这有什么不对的吗?我爱他,就要表现出来,亲热表示我们好。”

我说:“你说的没有错,这是你的感觉和想法。在你们同居和结婚初期时候你丈夫可能确实也这样想。但是,你没有想到,人的想法会随着时间或环境可以改变啊。这几年你是否了解你丈夫还是这样的感觉和想法吗?你们交流过吗?”

肖兰又一次愣在了那里。

我把这个问题当做了家庭作业请她回去思考,下次我们继续讨论。

在咨询中,我没有过多地与肖兰讨论她丈夫的错误。但不等于说肖兰的丈夫在对待婚姻的态度和方式上没有问题,客观上说他的问题也很大。但现在前来咨询的是妻子,作为咨询人员不能过多地评判、指责丈夫即使是错误的行为。先不去说从妻子那里得到丈夫的信息是否准确、客观,仅就效果来说,过多评判、指责丈夫的行径就会给妻子造成“我没错”的感觉,虽然可以得到来访者的认同,甚至可以增进咨询关系的建立,但这是虚假的关系,而带来的不利因素是,来访者会从潜意识上拒绝对自己问题的深入反省,不能真正起到咨询或治疗的效果。

这次咨询的效果在于,肖兰开始意识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初步做到站在她丈夫的位置思考问题了。尽管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彻底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但经过换角度反思,她知道了这几年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意识和思维的误区中。她从丈夫那里得到了很多,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但没有考虑过丈夫需要什么,丈夫需要的东西是否会改变。她曾反省到每次丈夫出差她都对丈夫提出给她买某某东西的要求,而丈夫也每次都能满足;可是当肖兰到外地去旅游的时候,带回来的都是自己喜欢的或需要的东西,几乎没有给丈夫带回东西,也没有想到过丈夫是否需要什么。即使有过这样的念头,也都用“他自己能买”的解释掩盖了。她承认,每次丈夫出差,她几乎没有帮助收拾过外出需要的物品,只是沉浸在分离的不愉快情绪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丈夫这次彻底离开家。

肖兰的婚姻走到今天这个程度,主要是婚姻模式上出现了问题。在社会心理学范畴内,根据1957年美国人伯恩提出的“交往分析”理论架构所发展起来的婚姻交往的“成人—父母—儿童”理论,把婚姻中夫妻的交往方式分为儿童、父母和成人三种。根据这一理论,夫妻双方扮演的角色也可以分为三类,即成人、父母和子女。由于个人扮演的具体角色不同,一般可以形成三种关系模式:成人—成人模式、父母—儿童模式、儿童—儿童模式。从这三种交往模式入手,可以对夫妻关系现状进行形象的分析。

“成人—成人”模式是健康的夫妻交往模式。夫妻双方保持各自人格的独立性,从不过多地相互干涉;他们具有对行为负责的精神,但从不包办代替;他们注意维持和发展相互的情感,但并不认为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这种交往模式会不断地给他们的婚姻增加新内容,为他们的情感发展注入活力。

“父母—儿童”模式中,夫妻一方为父母,另一方为子女,双方以这样的角色进行交往。形式上会表现为“母—子”型或“父—女”型。扮演儿童角色者需要并接受对方给自己以父母般的关照和爱护,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依赖性,并且缺乏责任心;扮演父母角色者也愿意给对方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全面照料和庇护,从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严格说,这种交往模式是在病态心理情结基础上形成的。在婚后一段时期内,他们的婚姻关系可以保持稳定。但随着时间延长,双方中的某一方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厌烦,因为这种关系缺乏积极的相互作用。扮演父母的一方由于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会感到越来越累,他(她)需要的是一个妻子(丈夫),而不是一个女儿(儿子),如果有了孩子后,就会更加感到累,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如果扮演子女的一方改变,面对另一方有如父母般的照顾和管理将会产生窒息感,并感到失去了自己的爱情。这种婚姻交往模式如果不作出改变,要想长久是相当困难的。

“儿童—儿童”模式是婚姻最不稳定的夫妻交往模式。双方都扮演儿童角色,都希望对方照顾自己。既不对别人负责,又不想对自己负任何责任。他们处理夫妻间的每件事,内在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欢乐,而不考虑对方的感觉,还常常意气用事。他们容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他们享乐倾向严重,不愿努力进取。因此,这种交往模式中的夫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难,未来也令人担忧。

依照上述关于婚姻、家庭的理论可以看到,夫妻婚内的交往模式直接影响着婚姻的质量和稳定性。不同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爱的内容,也固守着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满足自己意识深层的需求。当内心需求被满足并逐渐对当下的交往模式感到厌烦的时候,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危机出现,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开始调整关系;如另一方不能适应调整,仍然固守在原有的角色定位上,婚姻必定会出现危机。

肖兰的婚姻属于第二种交往模式,她愿意接受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愿意在丈夫的庇护下生活,她的绝大多数行为完全是儿童式的行为。可能是网络聊天带来新鲜刺激的原因,也可能是聊天时间已经较长的原因,肖兰的丈夫从中感受到了与妻子原有的交往模式不一样的方式,从而觉得原有方式的窒息,于是开始改变自己爱的方式。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未必是要另寻新欢,但事态的发展不由自己所控。最致命的失误是他没有与妻子同步改变。而肖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依然固守在原有的交往模式里,夫妻没有交流和沟通,最终使婚姻走向了绝境。

为了使肖兰能够明了自己婚姻中的问题,在另一次咨询中我请她做一个讨论。

“现在有一块糖,大家都喜欢吃,如果是一个家长和一个孩子来分这块糖,你觉得多数情况会怎样的呢?”我问肖兰。

“那还用说,肯定是家长让给孩子。”肖兰非常快的回答。

“如果是两个家长分又会怎样呢?”我继续问。

“或者是谦让,或者是一人一半。”肖兰还是很快回答。

“如果是两个比较小的孩子,都想要这块糖,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又提出一个假设。

“两个小孩就可能打起来,因为都想自己要这块糖。”肖兰再次做出了选择。

我对肖兰笑了:“你分析得很对!这三种情况就好比是婚姻中夫妻俩人的态度。夫妻双方的心理成熟度和人格特征对婚姻的稳定性有着很大影响。”

接下来我用比较通俗的方式对她讲述了关于夫妻交往的模式中柏恩提出的“成人—父母—儿童”理论。

我指着第一组图示对她说:“这就是你们当初生活在一起和结婚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夫妻交往的方式。你愿意在丈夫的照顾下过着一种依赖于别人、自己不负责任的儿童般的生活;而你丈夫当时出于对你可能已经是畸形的爱,也愿意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照顾你的生活,形成了‘父母—儿童’的夫妻交往模式,满足着你们当时各自的内在需求。所以这两条线是平行的。你觉得对吗?”

我看着她点了点头后,又指着第二组图示对她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丈夫对原有的那种夫妻交往模式开始厌烦了,他内心中的愿望是需要找一个妻子,两个人互相照顾;而不是找一个女儿来照顾,让自己单方面付出。但他仅把这个想法放在了心里,却没有对你说出来。而你却不知道他内心的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与他相处,照样撒娇、耍赖,他开始可以忍受,但是时间长了,他的感觉会很不好。于是出现了你感觉到他与你不那么亲热的变化,或者是你的要求和愿望在他那里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

“你曾经问过自己,究竟是什么让他‘对你不能忍受了’,现在我告诉你,虽然你的做法没有改变,但他的意识发生了变化。正是这些你原有的做法让他不能忍受了,你们之间开始出现了分歧,最终他喜欢上了别人,离家出走了。其实,不是因为他喜欢别人而离开你,而是因为与你的交往出现了问题离开了你,这是早晚的事儿。所以,在这一组图示中两条线出现了交叉,就是矛盾的所在点。”

听到了这里,肖兰的眼里又流出了眼泪。

此时,我没有对她的这种情况予以关注,而是指向第三组图示继续讲下去:“理想的夫妻交往模式应该是这一种,就是成人对成人的交往。夫妻双方互相关注,互相给予,各自保持自己的空间和尊严,必要时表现出礼貌、距离和平淡。你看,他们是平等的,所以两条线是平行的,没有交叉点,也就不会出现原则的矛盾。第三组图示与第一组图示虽然都是平行的,但是区别在于第一组图示所代表的婚姻模式可能是短暂的,因为扮演儿童的一方会长大的,也可能扮演父母的一方会厌烦,那时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如不及时调整就会变成第二组图示所代表的婚姻。第三组图示所代表的婚姻模式,经过双方已承认的方式不断修正出现的问题或偏差,就会稳定发展或是永久保持下去,夫妻双方就会在这种关系中共同成长。”

讲完这些话后我才停了下来,把茶几上的面巾纸盒推到肖兰的面前,对她的情绪表示了关注。

此时的肖兰一面抽泣着,一面仍然把目光紧紧盯在已经拿在手里的那张画着图式的纸上,好久没有移开。

她这是在对照自己的婚姻。

我对肖兰的婚姻走向没有抱很大希望,因为在现实中这样的婚姻其结果很少有修复的。我的目标在于使肖兰有可能在失败的婚姻中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避免重蹈覆辙。

我作为咨询人员能够意识到,经过这次咨询,肖兰的抑郁情绪很有可能会加重,本人会很痛苦,因为这是本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我一直赞成这样的说法:人如果没有痛苦就不会长大。我所理解的人的成长,犹如春蚕和蛇的蜕皮,在我们看来是很痛苦的,它们的身躯在痛苦中扭动、挣扎。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迎来一次成长,春蚕会变得更加白胖,蛇会长大一段儿。人也是如此。当然我并非说人经过了痛苦一定会成长,会有人在痛苦中沉沦、消亡;但不经过痛苦就一定不会成长,我以为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

此处强调的成长区别于上述列举的动物,并非生理上的成长,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成长,包括心理成熟、增强自主性和自我完善。

但愿肖兰会在经历了这场痛苦后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