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与孩子沟通须知道(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3017800000014

第14章 第十三集:合理引导孩子

小学语文课上,有两种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寒号鸟,一是白头翁。

“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然而,寒号鸟没有垒窝,最后被冻死了。寒号鸟的哀号,道出了它的习性,名字与习性搭配得又那么贴切,多少年都忘不了。

白头翁能留在记忆里,除了它的名字能鲜明地表明外貌特征,还因为一次关于白头翁的作文。

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讲了个白头翁的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如果不坚持,等到头发白了,也学不到本领。然后,语文老师让写一篇作文,内容是关于白头翁的。

正是那个题目,让我对作文心生恐惧。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白头翁,白头翁什么样子,有什么习性,怎样捕食,怎样飞翔,没有任何的了解,加上当时并没有PPT,不能惟妙惟肖地见到几只白头翁,对白头翁的了解仅限于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最后作文写完了,交给了老师,那篇作文的糟糕可想而知了。

直到现在,我才从百度百科了解到白头翁的相关信息:白头翁,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有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喜欢吃多汁的植物果实。

我从百度百科上进一步了解到白头翁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

我的家乡在冀中西部太行山区,常见的是麻雀、燕子、鸽子、老鹰、半鸡、喜鹊、黄雀等鸟类。

如果老师让任选一种鸟类去写,我肯定会首选燕子。

每年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在堂屋的房梁上衔泥搭窝。燕子的窝是长圆形的,垒窝用的泥巴是燕子用小嘴叼来的,一个个小泥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特别像运动鞋鞋底的防滑点点。

吃饭的时候,我们将饭桌支在堂屋的中央,房梁上就是燕子窝,燕子将脑袋探出窝口,静静地看着我们吃饭。有时它们飞出来,会腾起细小的灰尘,掉落的羽毛,在屋里飘啊飘,飘好长时间,才轻轻地落下。有的时候,正吃着饭,鸟粪从屋顶上落下,正好落在饭盆里,于是,放饭桌的时候就要格外小心,要避开房梁上的燕子窝。我家堂屋的地上,总有一大片灰白色的痕迹,那是燕子们一日日的杰作。尽管见了鸟粪,我们会尽快将它扫去,但痕迹很难去除,尤其是泥土地,不像现在的水泥地、地板砖或木地板能擦拭干净。

虽然燕子会扑腾得泛起灰尘,会飘落很多羽毛,会将粪便拉到盆碗里,但我们依然很喜欢燕子,它们就是我们的家庭成员,是必不可少的。家里住了燕子,代表着喜庆与祥和。它们有了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屋子里顿时活泛起来。

秋天,燕子去南方越冬,屋子里一片寂寥。于是,盼着来年的春天,燕子飞回来。

燕子黑色的羽毛,剪刀一样张开的尾巴,尖尖细细的小爪子,下雨前在低空斜飞的姿势,我都历历在目。

老师,为什么不让任选一种鸟去写呢?

写麻雀也行。麻雀是最常见的鸟,浅褐色,肥肥圆圆的,又叫大老家、家雀儿。麻雀在村里被认为是有害的鸟,因为它们经常偷吃粮食,庄稼地里的稻草人主要是防它们的,在打谷场里晾晒谷物,会支上破草帽、破扫帚,吓唬它们。

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在黑黑的柴草屋里逮麻雀。柴草屋里面堆满了谷子秸秆、芝麻秸秆、玉米秸秆、豆子秸秆,踩上去软腾腾的,但秸秆的枝叶又摩擦得“唰啦啦”响,我们唯恐踩出的声音惊飞了麻雀,于是,会轻轻地提着气走路,很像武侠片中的侠客们用轻功飞檐走壁,我们几个孩子就在黑咕隆咚的柴草屋里神秘而机警地搜索和捕获着猎物。捕到了,用活得软软的黄泥巴将麻雀包裹得严严实实,架起粗树枝,搭个架子,下面生堆火,烤家雀儿。

有时做实验,大人说,麻雀的气性很大,如果被逮住了,会被气死,因此,孩子们会用一个筛子把麻雀扣起来,验证大人们说得准不准。

老师,为什么不让任选一种鸟去写呢?

写老鹰也行。秋天割谷子和刨红薯的时候,天高云淡,寥廓的天空会飞来张着大翅膀的老鹰。父亲眼尖,总是他最先发现有老鹰飞来,他大喊一声:“快看,老鹰片子。”我们全家人和周围邻家做活的人都会在一瞬间抬起头,直起腰,看老鹰扑扇着笸箩大的翅膀飞翔。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地上,迎风而立,仰望高空,感觉世界真辽阔。

在山里,意外的收获,莫过于能寻得一窝半鸡蛋了,我爷爷曾一天找到过三窝半鸡蛋。还有黄雀的叫声,引得大人孩子们都随着声儿学鸟叫。

后来上了自然课,我知道了鸟对人类是有益的,即使是麻雀,也是捕食害虫的。半鸡蛋是半鸡的孩子,人类不应打破它们祥和的生活。因此,我学会了怀着爱去观赏它们和爱护它们。

我一直不明白,到底是老师自己布置得那篇写白头翁的作文,还是当时教材上的作文题目,亦或是老师怕期末考试(当时中小学都是一个乡或县统考,统一命题)会出现相关作文题目?

我只记得,那是一篇我最发愁最头疼最难写但又不知写了些什么的作文。

现在想来,老师布置的那篇作文,在学生们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的前提下,干巴巴学来点知识,就操之过急地进一步拓展,不仅仅是难度问题,而关系到教育方式合理与否。

任何盲动和不切实际的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让本来一帆风顺的学习之路遇到波折,从而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学习兴趣的减弱。

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授课安排、考试命题,还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根据实际情况,谨慎选择,灵活把握,合理安排,应是教育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