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脑血栓防治
42941600000004

第4章 脑血管病与生活习惯(2)

1992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一次由世界上知名的医学家、保健专家参加的健康促进会议,会议发表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宣言》指出:科学和医学发展至今,人们对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的利弊已可作出鉴别,在数百种健康因素中,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含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最为重要。宣言特向全世界推荐指出:做到这四项,可解决70%的健康问题,称作健康的“四大基石”。这“四大基石”更是保障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合理膳食

(1)一杯奶:每天喝一杯牛奶或豆奶,或两倍的豆浆,而且应该是终生不断奶。

(2)二两米:每顿饭至少吃二两米饭或面食等淀粉类食物。切不可误认为营养好便是鱼肉禽蛋,不把粮食当作一回事。

(3)三份蛋白:一两偏瘦的肉,或一两黄豆,或二两豆腐,或二两鱼,或一个鸡蛋,任何一种均算作一份蛋白,保持健康每日需三份蛋白。在动物蛋白中以鱼虾和豆类最为理想。

(4)“四注意”:指膳食四要点,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四五六顿、七八分饱。“四五六顿”系新近提出的“餐数革命”,认为一日三餐会造成营养不均衡,饭后营养过剩,饭前营养不足,故应实行四(或五或六)餐制,即下午16点左右有一小餐,或上午10点左右再加一次小餐,或睡前1~2小时再加一次小餐。小餐应吃得少,如一小碗粥、几片面包、一个鸡蛋等。正餐时应少吃一些,这样全天的营养分布就较为均匀。七八分饱可有效地延缓端粒碱基序列丢失的速度。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结构,它的DNA序列随细胞的分裂而丢失,丢失到一定长度,细胞便失去分裂能力而死亡,个体随即衰老,故端粒是人体衰老死亡的生物钟。正因为七八分饱能延缓端粒丢失的速度,故而十分有益健康。

(5)“五百克菜”:这里的菜是蔬菜和果的代称,应每天每餐吃蔬菜,吃蔬菜应红、黄、绿、青交替吃,水果也要天天吃。

(6)六克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每天吃6克盐,目前我国每人平均摄盐量在12克/天以上,大大超标。怎样能够既少吃盐又不减口味呢?有人推荐“餐刚加盐法”。炒菜时不加盐,起锅装盘端在桌上后再加盐,此时盐只附于菜肴的表面而来不及渗入内部,但吃起来成味不减,却可减少1/2~2/3的用盐量。

(7)七杯开水: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七杯(每杯200毫升)。强调主动饮水,即在每天4个最佳时间(晨起后、10点左右、16点左右及睡前),必须饮水,口不渴也要饮水,喝白开水而不是饮料。养成主动饮水的良好习惯,到时候就会自动饮水。这种“内洗涤”对心脑血管病有莫大的好处。

二、心理平衡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最佳卫生法。”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艾迪夫人则说:“疾病不仅在于身体的故障,而往往在于心的故障。”身心是互动的,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总之,在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才能处于较佳的协调状态。

上面讲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和心理平衡被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说得通俗一些,人的健康离不开上述的四大要素。在人体健康中,血管的健康关系重大,可以说没有血管的健康便不可能有人体的健康,因而有人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首先重视“四大基石”,想要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或病情发展,同样需要关注“四大基石”。学者们在回顾和总结了上一世纪的健康问题之后,一致赞同健康长寿之路离不开“四大基石”的观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这四个要素具体地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如何产生组合效应,必须看到,四者的有机结合,绝对不仅是四者的机械相加,而会大于四者之和。若想心脑血管健康,请从现在起便认真考虑“四大基石”的重要性。

三、自我保健

自我保健医学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根据著名国际医学专家总结的医学历史经验,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发展战略提出的第五医学,前四种医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保健医学。

当今美国人比财富,一比健康,二比资产,健康被视为人类首要需求。健康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达成的,自我保健则是其中的首要关键。“无病就是健康”的观念已经过时,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的消除,而系体格、精神和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换言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才算是完整的健康人。一是身体无疾病不衰弱;二是精神旺盛、充沛;三是身体和精神对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要达到这一健康标准,要有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多种生活因素;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多种社会因素;收入、支出、理财等多种经济因素等。所有这些因素都要通过自身来感受、体验和实践。凡有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要对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做到适应,并能自行调节。因而,自我保健是其他任何因素都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人类维护自身健康,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中,把医学归纳为五种医学:第一医学是临床医学,主要是总结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第二医学是预防医学,主要是总结预先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人们不生病或少生病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第三医学是康复医学,主要是总结疾病基本痊愈之后,进而巩固疗效,促进身体康健和功能恢复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第四医学是保健医学,主要是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知识综合起来,全面保护心身健康的知识和经验;第五医学是自我保健医学,主要是将前四种医学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总结,通俗地介绍给大众,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这些知识和经验,并能从自我做起,身体力行,用以维护自身健康。

为什么要提倡自我保健呢?第一,人类的疾病谱、病因谱和死因谱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历史上各种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鼠疫、霍乱已被消灭或基本控制,各种急性传染病如小儿麻痹症、麻疹、麻风、白喉等将被消灭或控制(但是,从2003年春天以来,在世界范围33个国家内突发的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对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医学专家的广泛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科学家一定会找到战胜“非典”的武器)。而被称为现代病、富贵病的各种慢性传染病和生活习惯病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如肝炎、艾滋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生活习惯病的病因是多元化的,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活因素、自然因素、环境因素等。死因谱也由传染病、寄生虫病致死转为由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引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多数国家的疾病死因依次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第二,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已经成为现代病的主要病因。国际医学专家根据全球疾病现状,对致病因素作了全面分析:遗传因素占15%、社会人文因素占10%、自然生态因素占7%、医疗保健因素占8%、个人不良生活因素占60%。从上述五种致病因素中可以看出,属于先天性的仅15%,而属于后天性的占85%。属于主观性的不良生活因素占60%,而属于客观性的占25%。

在获得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第一位是自我保护、自我保养、自我预防、自我治疗、自我康复,概括为一句话是“自我保健”。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说:“我们体内自然的力量,是疾病的真正医疗者。”“并不是医生治愈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不给任何处方,有时是一种优质药物。”美国学者认为,人体80%的疾病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而是通过自身免疫能力治愈的;有20%的疾病是在药物和手术的帮助下,调动自身免疫能力而治愈的。心脑血管病更需要自我保健,比如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只能依靠自己,因而说,实际上最好的医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