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心理疾病冶疗
42941300000012

第12章 附录:咨客中心疗法(2)

(4)施治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这是很困难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施治者接受了对方的这种信息必须对此有所反应,但不应是对表面内容的反应,而应深入咨客的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不论对方所讲的内容是如何荒诞无稽或滑稽可笑,施治者都应能以接受对方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出一种气氛,使对方认识到这些消极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有时,施治者也需对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释,目的是使咨客自己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

(5)咨客成长的萌动。当咨客充分表达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会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

(6)施治者对咨客的积极的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认识。对于咨客所表达出的积极的情感,如同对其消极的情感一样,施治者应予以接受,但并不加以表扬或赞许,也不加入道德的评价。而只是使咨客在生命之中,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去自己了解自己,使之既无须为其消极的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其积极的情感而自傲。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咨客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7)咨客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社会评价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保留,加之价值的条件化,使人们具有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会否认、歪曲若干情感和经验。这与人的真实自我是有很大距离的。而在治疗中,咨客因处于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的气氛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接受真我的境地。咨客的这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为其进一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心理的调和奠定了基础。

(8)帮助咨客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在领悟的过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决定及要采取的行动。为此,施治者要协助咨客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选择。另外,对于咨客此时常常会有的恐惧与缺乏勇气,以及不敢作出决定的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此时,施治者也不能勉强对方或给予某些劝告。

(9)疗效的产生。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由于是咨客自己领悟到了,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付诸行动,因此这种效果即使只是瞬间的,仍然很有意义。

(10)进一步扩大疗效。当咨客已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时,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咨客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如果咨客对自己能达到一种更完全、更正确的自我了解,则会具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

(11)咨客的全面成长。咨客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施治者与咨客的关系达到顶点,咨客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施治者共同讨论。

(12)治疗结束。咨客感到无须再寻求施治者的协助,治疗关系就此终止。通常咨客会对占用了施治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施治者要采用与以前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来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五、其他

罗杰斯的咨客中心疗法十分注意治疗关系。他曾说:“当一个为许多困难而苦恼着的人来找我时,最有价值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使他感到安全、自由的关系,目的在于理解他内在的感情,接受他本来的面目,制造一个自由的气氛,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存在沿着他要去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关系中,施治者不是以专家、医生或科学家的身份去指导咨客的生活,塑造咨客的人格,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平等身份去理解他的情感,促进他的成长;不是以施治者自己的理论去影响咨客甚至是强加给他们,而是要在良好的环境里,让咨客自己内心世界发生变化。所以称之为“咨客中心”疗法。

施治者怎样才能制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气氛呢?除了以平等的身份出现之外,还应做到三点:即真诚相待、无条件尊重和设身处地的理解。所谓真诚相待是指,施治者持真实而不是虚假的态度,和咨客公开讨论自己的感情与态度,这样才能使咨客消除关系上的障碍,这是促使其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所谓无条件尊重和设身处地的理解是指,施治者对咨客的正性或负性感情都无条件地接受,尊重他的自身价值,不加评判,不急于叫他们按照施治者的意愿去行事,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这种感情,就可从其眼神中看到内心世界,做他们患难与共的朋友。据说,在这样的气氛下,咨客会有要求改变的动机,深深埋藏在防御面具后面的趋向成长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在治疗过程中,咨客渐渐透露出以前隐藏的感情和经验。当他们发现施治者真诚的接受态度,并不因他们表露出各种正负情感而动摇时,作为酬答,也会持同样的态度对待他本来的自身,并能公开地表示内心里的一切,逐渐取下他们的假面具,分辨哪些行为出自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他“本来如此”的;哪些行为是反映别人的价值,是“应当如此”的。他会发现,在他的生活中,有多少行为是被他认为“应当如此”指导的,而不是他“本来如此”所指导的。

他会发现他仅仅是为反映别人的要求而存在,似乎没有他自己的自身,他仅仅照别人以为应当想、应当做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动。这些假面具,在治疗以前,咨客是不知道的。在通过治疗而移去这些假面具时,可能引起暂时的烦恼。以后,越来越少地看重别人是否赞许,而多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生活方向,防御性行为就减少了。同时,对别人的评价也较以前易于接受,更能尊重别人,人格更能成熟,更能承受挫折。

咨客中心疗法倡导非指导性治疗,不讲究技巧,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技巧。

除了让咨客畅所欲言外,最关键的还在于帮助咨客宣泄情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施治者在会谈中,要不断地使用会谈技巧来激发咨客的情绪。非指导性治疗的会谈技巧包括:①以某种方式确定咨客表达自身时所反映出的情感和态度;②确认或说明咨客的行为举止所反映的情感与态度;③指出对话的主题,但让咨客自行发挥;④确认咨客谈话的主题;⑤提出非常特定的问题;

⑥讨论、说明或提供与问题或治疗相关的信息;⑦根据咨客的情况,确定会谈情境。

下面引用哈斯所著《变态心理学》的一个会话片断:咨客:我丈夫说,好吧!我可以再回到学校去,但这可使我为难了。我想也许他不过是吓唬我而已。他反对我出去,而现在这样做了。矛盾!我想。

施治者:我想是一种愤怒的感觉。你是有些恼火。

咨客:对,我想我是有些生气,简直把我气疯了,他到底要干什么?昨天我对婆婆说,也许她了解他,但我不了解。她能从里到外地了解他一切,我奇怪,也许她现在已经回家了,而且和她的丈夫正忙得很,只不过四个小时。

施治者:你在这里还生气,也许是嫉妒吧!

咨客:我也许是跟他生气,也许是嫉妒。我常嫉妒,而且很容易嫉妒。尽管她和女儿们出去,我也嫉妒。我感到孤独,被人抛弃了。

施治者:你常常嫉妒,感到孤独,也许因此感到遗憾。

咨客:我感到苦恼,感到自己不好。我不值钱,我成了坏脾气的女人,我一无是处,没人要我!

在这个谈话片断中,施治者的谈话使咨客暴露了自己,暴露了症状和主诉底层的情感。这种否定的、消极的观点需要揭露出来,以后才可能有所改变和消除。20世纪40年代初,罗杰斯最早提出的“非指导性治疗”,当时仅被看作是一种咨询和治疗的新方法。对咨客的各种诉说和行为不加评论,不予指导,只是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感情,在施治者提供的良好气氛中作出自己的发现和决定,被人称为“点头疗法”。1950年前后,开始发展为咨客中心疗法,重点放在咨客的内心变化上。20世纪60年代以后,罗杰斯发现在个人咨询中,行为改变的潜力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也可得到发挥,便以邂逅小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咨询与治疗。在罗杰斯倡导的邂逅小组中,人数不等,可自由参加,成员们可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情,倾诉他们各种烦恼和悲伤,可随意找组内任一成员谈心,互相保持温暖、谅解的气氛和理解、接受的态度;以诚相待,不互相指责;可以批评,但要从理解和尊重出发。这样的关系和气氛与个人咨询或治疗的时间相同,只是范围更广。小组活动的结果是,大多数成员变得能认识自己,能理解别人,去掉通常社交时的假面具,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感情,少用防御机制,变为成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的邂逅小组目的是,让参加者尽量宣泄他们的感情,强调得到所谓“高峰”体验,或者用静坐法达到“无自我”状态,等等。这些方法统称为体验过程疗法,可以说是咨客中心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与以往的心理治疗方法相比,作为心理治疗第三个里程碑的咨客中心疗法有以下几点不同:(1)它打破了以前疾病诊断的界限。不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对象不分神经症病人和正常人甚至精神病人,因而不叫他们为病人而称之为咨客。

(2)只注重治疗环境和气氛,不注重治疗技巧。罗杰斯说,心理分析法的“钻心”技术无用,行为矫正法过分“机械”而失去人性。他批评以前的心理施治者把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强加给病人,叫他们无条件接受,阻碍了病人发挥自己的潜力。

(3)轻视专家的作用。批评心理分析中,父母—子女式的医患关系和行为疗法中的师—生关系,主张施治者不应以医生、专家的身份而应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以平等态度对待咨客,不给予具体指导和分析,只引导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