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咨客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以实践中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
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咨客中心疗法的倡导者和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以后又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分析训练,他作为心理治疗专家曾在一个儿童行为指导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疗》一书,为咨客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要点
罗杰斯在数十年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种烦恼的人直接接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简而言之,有以下几点:(1)他发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装假。譬如:当自己生病时,不能装成正常人。
(2)在他承认自己不完善,接受别人的真实感情时,他才能有所改变,和别人相处也会更有效些。
(3)对别人理解得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关系越会有所改变。罗杰斯说,他从了解患者的各种体验中学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
(4)用他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氛围,能减少和别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互相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5)能接受别人的感情、态度,包括愤怒的感情和仇视的态度,才能助人成长,因为这才是他真实的、要害的部分。
(6)他不急于叫别人照他的意愿去做。即不去塑造别人,越是如此,就越发现自己和别人都在成长变化。
(7)应当相信自己的经验。别人评价好的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罗杰斯不是医生却在做心理治疗,批评和鼓励的人都有,可以不去管它。
(8)经验是最高权威。罗杰斯认为,不论是圣经或预言,不论是弗洛伊德学说或其他理论,不论是上帝启示或人的指教,都不能胜过自己的直接经验。
(9)同样,应认识到事实才是真正的朋友。
(10)经验证明:人们都有一个基本的、指向成熟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潜在趋势。如果能理解别人的感情,能承认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权利,理解越充分,他们就越能放弃以前对付生活的假面具,向前迈进。
(11)生命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包括信仰),应当允许别人发展自己内在的自由,对他的生活经验作出自己有意义的解释。
罗杰斯把这些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都渗透到他的咨客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中。
罗杰斯认为,有机体都有一种天生的基本趋势,要以各种方式去发挥他的潜在能力,来推动有机体的生长、前进、成熟。比如幼儿学步,在正常情况下,小孩不论跌倒多少次,最后总是可以学会独自走路的。心理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合理、良好的环境中,一个人总是能靠这种天生的力量由小到大发育成熟,成为一个健全的、机能完善的人。在人的成长中,不利的环境条件,使人的这种趋势受到歪曲和阻碍,形成冲突,人就会感到适应困难,表现为各种乖僻古怪的行为。
罗杰斯认为,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感受到许多经验并赋予正性或负性的价值,才形成了自我。自我能感知哪些经验是自己的,哪些是环境的、别人的。照罗杰斯的看法,一个人的自我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即直接经验到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经验。
(2)符合别人的价值观,但已全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3)符合别人的价值观,但并未被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经验受到歪曲,包含在自我结构中。
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这第三部分的经验,会使他感到别人的评价和他自身的经验发生矛盾和冲突。例如:一个小孩打了他的弟弟感到很快活,但不符合父母的价值观而受到了惩罚,因而得出经验是“这种行为不是令人满意的”。这个经验便使他自己的经验受到歪曲。如果不被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他就可能在得到快活和避免痛苦这两个欲望之间陷入冲突。在解决这些冲突时,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相应的价值观。这样,他的真实经验就被扭曲了。这个扭曲的经验虽然不一定能清楚地被意识到,但它仍以不同方式在影响着人的行为。由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被否认而接受符合别人价值的经验,照罗杰斯的话说,人们的自我结构中就加进了虚假的成分,这些成分并不基于他的本来面目。在虚假的可意识到的价值和真实的意识不到的价值之间,就存在着冲突。然而,自我应当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如果一人的真实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从别人借来的价值所取代,而本人又感觉好像是自己的价值,这样,自我内部就出现了分裂,这个人就会感到紧张、不舒适。为了阻止这些使自己感到威胁的经验形成意识,就要建立防御机制,来维持自我造成的假象,好像戴着假面具生活。这时,人就越来越不能与环境适应,并出现烦恼、焦虑和各种异常行为。这就是咨客中心疗法的心理病理学。
三、心理病理机制案例
求治者:女性,22岁,大学生。因数年来整日精神紧张,怕见人,要求心理医生帮助。病人是独生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幼性格好静、“老实”。
母亲性格胆小、谨慎。自病人上小学起,母亲便时常叮嘱她要努力学习,少和男孩子交往,以防受骗上当。病人当时认为母亲说得对,自己很同意。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下课后即回家,只和几个女同学要好。这些都受到母亲的称赞与夸奖。到初中以后,母亲的叮嘱更多。甚至说男人都“不安好心”,要警惕受骗,时常举某家女孩被奸污的例子来教育她。病人初中一年级(14岁)时月经初潮,朦胧地对班上一个长得英俊、学习成绩好的男同学产生好感,想接近他,但怕他不怀好意。她一方面认为母亲讲得有道理,一方面又觉得那个男同学很好而愿意接近他,心里非常矛盾。不久,即出现失眠、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敢正面看人的现象,尤其是怕看男青年,内心痛苦不堪。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当医生解释大多数男青年是好的,接近他们做个朋友不一定就会受骗时,病人反驳说:“谁知他怎么想?如果在电梯里只有我和另一个男人,怎么能保证他不会对我做出流氓行为?”她还告诉医生说,有一次夏日傍晚,在学校一个建筑工地上,迎面走来一个男青年,招呼她一声,当时旁边没有别人,她非常恐惧,向后急跑并大喊救命,怕对方会强奸她。
这些显然是她可以意识到的、虚假的想法,但她坚持说这是她自己的想法。实际上,这种想法代表她母亲的价值观,并未完全被内化为她自己的价值观。她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是愿意接近男性,男性并非全是坏的,这才是她直接体验到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经验,但她却不能清楚地意识到。冲突的结果,便出现了恐人症状而不情愿地避开别人。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防御机制。
罗杰斯认为,这一心理病理学观点可以适用于精神病人、神经症病人和一些有烦恼体验的正常人,他们都是咨客中心疗法的对象。所以,罗杰斯不把他所治疗的对象叫做病人,而叫做咨询客人。
四、治疗步骤
咨客中心疗法可分为若干步骤,罗杰斯强调,这些步骤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1)咨客前来求助。这对治疗来说是一重要的前提,如果咨客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希望有某种改变,咨询或治疗是很难成功的。
(2)施治者向咨客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施治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确定的答案,咨询或治疗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帮助咨客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施治者要使对方了解,咨询或治疗的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施治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咨客自我成长的气氛。
(3)鼓励咨客情感的自由表现。施治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态度,促使对方对自己情感体验作自由表达。咨客开始所表达的大多是消极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敌意、焦虑、愧疚与疑虑等。施治者要有掌握会谈技巧的经验,有效地促使对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