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皮疹病
42939900000004

第4章 疹病的分类鉴别(3)

(4)尖锐湿疣:初起损害丘疹为疹病皮疹。有人认为它是寻常疣的变型。它与寻常疣有三点不同:一是成熟的皮疹成团、成堆、成块,其菜花或乳头瘤状外观更显著。二是好发于外阴、肛门部,有的甚至长在阴道、尿道、肛门里边。长在外阴、肛门部的疣,由于这一特定环境的影响,常有出血、湿烂、发臭;三是尖锐湿疣可恶变成癌,故必须及时治疗。

大多数疣,主要是寻常疣、扁平疣,即使不治疗,在数月至数年内会自行消退。民间所谓“百日瘊”“千日瘊”,即由此而来。疣自行消退前可以发红、疼痛,甚至长得更大。

疣的诊断不难。不典型疣要注意和肿瘤鉴别。跖疣应与鸡眼、胼胝鉴别。

十二、麻疹的特征

麻疹是典型的病毒性疹病。它的皮疹几乎具有疹病皮疹的全部特征:小(原发疹小)、多(皮疹多发)、红(疹色红)、急(疹起急)、短(病程短)。在普及麻疹疫苗接种后,本病已不常见,但仍偶发,且症状多变异,易与许多别种疹病混淆。因此,仍应对麻疹有起码的认识。

麻疹潜伏期9~11天。病程分3期。每期皮疹各不相同:(1)前驱期:一般有4天。此期的特征疹为“科氏斑”。这种蓝白色或紫色小斑点有红晕环绕,见于第2臼齿对面的颊黏膜上,起病2~3天后始现。此斑是麻疹早期的诊断依据。初起2~3个,后渐增多,到全身发疹期,可蔓延到整个颊黏膜和唇内侧,且可互相融合,发疹后第2天开始消退。

在此斑出现前,软腭部可有潮红,甚至有小瘀点。前驱期的全身症状有高热、咳嗽、呕吐、腹泻、流脓性鼻涕、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等。

(2)发疹期:始于病后第4天。皮疹是玫瑰色斑丘疹,压可退色,疹间皮肤正常,疹多而密时可融合。皮疹在2~5天内出齐。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面部,以后很快蔓延到颈部、上肢、躯干、下肢。出疹期全身症状更重,出疹时体温可高达40℃左右。颈淋巴结、肝、脾均可肿大。

(3)恢复期:出疹5~7天后,热度下降,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现顺序渐退,疹退处遗留棕褐色色素沉着斑伴细小糠状屑。整个病程约为2周。

麻疹的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和中耳炎多见。也可有脑炎、心血管功能不全、结核病变播散等。

十三、麻疹的变型类型

自普及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发病率虽有明显下降,但不典型麻疹的发生率却显著上升。这不仅增加了诊断上的困难,而且延误治疗,助长扩散。因而,我们也要学会识别以下5种不典型的麻疹:(1)非典型麻疹综合征:患者曾接种麻疹疫苗,于若干年后,血中抗体水平下降,再感染麻疹病毒而起病。多见于10~24岁青少年。冬春散发,不流行。病起有高热、头痛、腹痛、肌肉痛;不咳嗽、不流涕、结膜无炎症。病后48~72小时发疹。皮疹常见于踝、腕及肢体皱褶部,疹为瘀点,少数可为斑疹、丘疹、风团、水疱。疹后3~5天内,皮疹渐由头部蔓延到躯干、四肢。掌、跖部有水肿,腭部可有瘀点,但无科氏斑。以往接种疫苗处,皮疹可更明显。皮疹常在2周内消退。并发症有肺炎、胸膜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脑炎、迁延性关节痛、心肌炎、舌炎等。本病发病机制与Ⅳ型(延迟型)变态反应或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有关。

(2)重型麻疹:皮疹特多、色深、密集,有时融合成片,有时疹子不易出齐或皮疹稀少,色暗淡。全身症状重,高热40~41℃,可有惊厥、昏迷。多见于有严重续发感染、营养极度不良、兼患其他病症者。

(3)轻型麻疹:发热至出疹间隔1~7天。皮疹1~2天内出齐。疹从头、面扩散到躯干,四肢极少。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有浅淡色素沉着。口腔黏膜斑大都不显,可仅见口腔黏膜粗糙、充血。

(4)成人麻疹:皮疹近似儿童麻疹,科氏斑少见或易被忽略。全身症状较重但合并症少。

(5)疱疹型麻疹:疱液清澈,可变为大疱。极少数病例可出血,似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十四、风疹、幼儿急疹和传染性红斑的特点

我们将这3种疹病集中到一起讲是由于:①它们都是病毒引起的;②都是典型的疹病;③全身症状轻微;④都需要和麻疹鉴别。

1.风疹

潜伏期14~21天。前驱期无皮疹。多数儿童没有或只有轻微全身症状;成人、青少年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等,出疹后即消失。发疹期,一般在前驱期后1~2天出皮疹。皮疹为粉红色斑或斑丘疹,稀疏分布,自觉微痒。

皮疹初起于面部,24小时内蔓延至颈、躯干、上肢、下肢,1~2日内消退,下肢发疹时,面疹多已不见。疹消后无痕迹或仅有薄屑。发疹前24小时左右,枕骨下、后颈部淋巴结即肿大,轻压痛,1周后始消。口腔黏膜症状不是都有。有时在出疹首日或出疹前,软腭、颊黏膜、悬雍垂等处可有暗红色斑疹或瘀点。它不同于蓝白色或紫色的麻疹科氏斑。风疹的并发症比麻疹少而且轻,儿童更少见,主要为气管炎、中耳炎、脑炎。较大儿童及成人可有关节炎。比较特殊的是孕妇若在妊娠4个月内患风疹,则可致流产、死产、早产或胎儿畸形。

畸形不仅累及眼、耳、齿,还可有先天性心脏病、骨发育异常、智力障碍、消化道畸形、肝脾肿大等严重情况。

2.幼儿急疹

又称婴儿玫瑰疹。潜伏期为10~15天,无前驱症状,或前驱皮疹而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有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如嗜睡、恶心、呕吐、咳嗽等,但多数都很轻微。枕后、颈部淋巴结常肿大。发热3~5天后,体温骤降,24小时内即正常。此时出现淡红色斑丘疹。通常先发生于颈部、躯干,后蔓延到臂、下腿,而面颊、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疹。1~2日后即退,不留痕迹。

3.传染性红斑

好发于4~12岁儿童,以春季为多。潜伏期5~14天。常突然出疹,无前驱症状。出疹后可能伴低热、咽痛、呕吐、结膜及咽充血等。皮疹首见于双侧面颊部。

为水肿性红斑,融合成片,蝶形分布,边界清楚,上无鳞屑,有人比喻为“掴颊状”,即像是脸颊部给打了耳光一样。红斑部触之发热,自觉烧灼、微痒。面红斑出现1~2天后,躯干、臀部、四肢可见到边界清晰、对称分布的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这和前述“掴颊状”斑一样具有特征性,掌跖偶尔受犯,颊黏膜与生殖器黏膜也可见暗红色斑疹。本病的红斑在环境温度上升时或运动后更明显。6~10天后皮疹渐退,中心先退而形成红环状,邻近的环可连成多环形或“回”形。皮疹退后无痕迹。病程平均11天,复发者少。未发现并发症。

以上3种病毒性疹病与麻疹的鉴别和相互鉴别都比较容易。3种疹病的全身症状都较轻,皮疹色较浅或稀疏,病程短。

风疹的枕部、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幼儿急疹热退后出疹,传染性红斑的“掴颊状”红斑与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等都很特殊,可参照这些特征及时确诊。

十五、脓疱疮和毛囊炎是什么样的疹病

脓疱疮和毛囊炎都是球菌直接引起的疹病。

1.传染性脓疱疮(简称脓疱疮)

它的疹病表现,主要限于初起时。脓疱疮起病迅速,最初的皮疹是小豆大的水疱,很快扩大、化脓,成为脓疱或脓性大疱。疱壁比较松弛,看似起皱。疱内脓液常沉积在底部或下半部,好似半月形积脓。

由于疱浅皮薄,脓疱很易溃破而流脓。干后结蜜黄色痂,痂脱而愈,无瘢痕。脓疱常多发,可排列成环形、弧形。好发于面、头、四肢远端伸侧等暴露部位。夏天最常见,儿童易患。整个病程不超过10天。脓疱疮的损害限于表皮上层,因而没有痛感,一般无全身症状。

脓疱疮多半原发,但也续发于以瘙痒、糜烂为主的皮肤病,如痒疹、疥疮、湿疹等。续发性脓疱疮,因同时有另外的原发病而病情较复杂。脓疱疮的特点也可能不显著而易误诊。

此外,有一些不典型的脓疱疮,有的疱太大、太多,或化脓不显却又含血而成血疱以致类似天疱疮、紫癜、药疹等病;有的只见结痂不见脓疱而被误为湿疹或脂溢性皮炎;个别严重的发生坏死或往深部发展而成溃疡。

2.毛囊炎

毛发可粗分为3部分:露在皮肤外面,肉眼能见到的叫毛干;埋在皮肤里面看不见的部分叫毛根;毛根的最下(里)端膨胀呈球状叫毛球。毛根、毛球都由一个漏斗状的囊袋所包裹。这囊袋就是毛囊。

毛囊发炎即毛囊炎。毛囊炎可以是感染性的,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的。这里着重讲感染性特别是球菌感染者。

毛囊炎的皮疹自始至终都属疹病皮疹。它可以是丘疹,可以是脓疱,或先“丘疹而后”脓疱。疹数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深可浅,一般不超过火柴头大,自觉不痛或微痛。多见于头皮、面部有毛区、前胸、上背、四肢伸侧。毛多和皮肤“油水大”(油脂分泌多)的人易患毛囊炎。典型损害中心有一根毛。毛囊炎通常不溃破。

毛囊炎可为原发性,不伴发别的病。续发性毛囊炎,多见于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病,这已是上列疾病的组成部分,不应再单独诊断为毛囊炎。

毛囊炎与疖子不难区别。疖子的皮疹比毛囊炎大、深,炎症更重,疖子中心坏死而成脓栓,自觉剧痛、跳痛,极易破溃流脓,愈后有疤,有些疖子还伴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

十六、麻风病的疹病皮疹表现

麻风是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除了皮肤,还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目前将麻风分为2型2类:瘤型、结核样型,界线类、未定类。瘤型麻风损害细菌数量多、毒力强,破坏性大;结核样型麻风损害细菌少、毒力弱,破坏性小;界线类和未定类麻风则介于前两型之间。这里,我们只讨论各型麻风可能出现的疹病。

(1)结核样型麻风:有的病例初起为红斑,浅色斑。表面干燥、脱毛,有感觉(痛觉或触觉等)障碍。有时有小丘疹聚集成堆,呈苔藓样或向四周扩展呈环形或半环形。丘疹可融合成堤状隆起。本型的外周神经受侵犯,许多神经较粗大。

(2)瘤型麻风:早期以斑疹为主,对称,边界不清。中期一般无疹病皮疹而是弥漫性浸润,可伴有结节。晚期则形成大块浸润斑与大团不规则结节结合的“狮面”。组织样麻风瘤患者的面、躯干、四肢可见隆起的棕褐色丘疹、结节,直径为1~15毫米大小,质硬,少数可溃破。

(3)界线类麻风:偏结核样型者有斑疹、斑块,色红或淡黄,界清。有的损害中央可见明显的“空白”区或“打洞”区。有鳞屑,不太干燥,大小不一,多发,呈卫星状分布,亦可散在。好发于面、躯干、四肢。偏瘤型者有多发性,广泛分布的斑疹、丘疹,不对称,可有“空白”区,损害无光泽,不显“多汁”状(“鲜活”“水灵”模样)。

(4)未定类麻风:仅有斑疹,红色或浅灰色,平滑,无浸润,大小不一,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疹处有轻至中度感觉障碍,毳毛可脱落。

(5)麻风反应:由于患者抵抗力骤降,细菌活性或毒性剧增或其他因素影响,处于慢性过程的麻风损害,症状突然活跃,出现急性、亚急性病变,新皮疹,全身症状等。疹病皮疹主要见于界线类麻风及一些结核样型麻风的麻风反应。

老病疹四周出现红斑、结节,大小不一,不对称,色鲜红至暗红色。

十七、艾滋病的疹病表现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缩写为HIV)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它主要通过性接触(同性、异性)和吸毒(血污染)相互传播。病毒侵袭全身组织、器官,重点是免疫器官,从而导致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崩溃,出现一系列感染。内脏感染不是疹病,有些具代表性的艾滋病皮损如Kaposi肉瘤也非疹病皮疹。下面仅介绍属于疹病皮疹范围的几种艾滋病相关疹病。

(1)艾滋病丘疹样皮疹:这种疹病有特异性。丘疹直径为2~5毫米大,皮色,分布于头、颈、躯干部,无自觉症状,丘疹出现较早,能自行消退。此疹大约见于1/5的艾滋病患者。

(2)伴艾滋病嗜伊红性毛囊炎:较少见。皮疹为毛囊性丘疹与脓疱,好发于面、躯干、四肢伸面,脓疱为无菌性,自觉瘙痒。常伴外周血液白细胞增加与嗜伊红性白细胞增多,毛囊部有嗜伊红性白细胞浸润。本病有一种变型即多发性毛囊性风团状丘疹。主要侵犯面、躯干与四肢近侧。尚可见到非毛囊性脓疱、丘疹融合形成的斑块以及风团。

(3)伴艾滋病非特异性皮疹:①泛发性红斑丘疹,极多见,可为毛囊性或非毛囊性,丘疹或结节,极痒,皮疹多少与艾滋病病情严重性无关。②秕糠孢子性毛囊炎。③毛囊虫感染。④昆虫叮咬后有超强反应。⑤结节性样疹。

(4)细菌感染: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可为脓疱病、大疱性脓疱病、臁疮、丘疹性与斑块状毛囊炎、疖、痈、蜂窝组织炎,以及疥疮、湿疹、传染性软疣等的续发感染。②粟粒性肺结核,发生在晚期艾滋病患者已有报道。

③梅毒已发现合并于艾滋病。这种梅毒被称为“恶性梅毒”。

它实际上是一种重症2期梅毒,有脓疱、结节、溃疡及坏死性血管炎等。

(5)真菌感染:秕糠孢子菌感染在艾滋病患者表现为毛囊炎,可见众多丘疹、脓疱,好发于躯干上部与上臂近侧,自觉痒。确诊靠损害部刮片镜检查找真菌孢子。

(6)寄生虫袭染:毛囊虫可引起一种瘙痒性丘疹结节性皮疹。好发于头皮、面、颈部。

(7)其他:艾滋病人可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疹为弥漫性瘀点、瘀斑伴他处出血症状。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也见于艾滋病。血管炎有多种疹病皮疹包括红斑、丘疹、紫癜、风团、血疱、坏死、溃疡等。此外,艾滋病人如患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传染性软疣等病毒病症,全身症状往往更严重,皮疹更大、更多,分布广,病程长,治疗更困难,有的甚至全身播散,发生致死性合并症。

十八、典型的较少见的感染性疹病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疹病很多,除了已介绍过的那些外,还有几种少见的疹病集中在此介绍。这些疹病在发病季节和地区上有一定的选择性。它们的皮疹需要与许多常见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疹病皮疹鉴别。

(1)手、足、口症:是一种叫柯萨奇A16病毒引起的,主要见于儿童、少年的疾病。本病在2008年春夏爆发严重,给不少家庭带来了严重影响。

易在夏秋季流行。潜伏期4~7天,全身症状轻微,皮疹为小水疱,由米粒至豌豆大,半球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液清亮似珠状。发生于指(趾)的背面或侧缘,尤其是指(趾)甲的周围及足跟侧缘,有时也见于掌、跖及手指的掌面,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水疱数目不定,少则数个,多可达50个以上。偶然可在膝前、臀部甚至全身见到广泛分布的丘疹、水疱。黏膜疹很突出且出现早,有疼痛性口腔炎,硬腭、颊黏膜、齿龈、舌部发生小水疱,疼痛,迅速破溃成溃疡,疱及溃疡四周有红晕,整个病程约为1周,很少复发。

(2)柯萨奇病毒疹:除上述手、足、口症外,柯萨奇病毒还能引起多种病毒疹,但病毒分型不同于手、足、口症者。

柯萨奇A9病毒可致红斑、斑丘疹、荨麻疹(风团)、水疱、紫癜。皮疹初发于面,后蔓延到躯干、四肢、掌跖,夏天多见;柯萨奇A4病毒感染后可在面、颈、躯干甚至全身见到麻疹样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疹,大约1~4天消失;柯萨奇B1病毒感染时在面、躯干、全身发现风疹样或水疱性疹,儿童多见;柯萨奇B3病毒感染后,全身症状较重,有精神迟钝、呼吸困难、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皮疹似水痘,分布于躯干(肩、腹)、手指及下肢。咽部有时可见小溃疡。发热期间,面、背部可有短暂的斑丘疹或全身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