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甲肝的特点
一、接触了甲型肝炎患者该怎么办
(1)对家庭或托儿所、幼儿园的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特别是要幼儿,应于接触后(最长不超过1周)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02~0.06毫升/千克体重,成人5毫升/次。
(2)学校、工厂及机关等单位发生散发甲型肝炎,其他人一般不需要预防注射。
(3)对接触者要加强保护,注意休息,足够睡眠,饮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感冒、腹泻等疾病发生。
(4)对接触者,特别是在甲型肝炎流行区,对现症患者周围的人群,应密切注意监视,定期查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期及早发现患者(包括隐性感染者),及时采取措施。
(5)对甲肝患者的餐具采取煮沸消毒,衣物被褥清洗后日光曝晒,室内用20%漂白粉上清液喷洒清扫或0.2%~0.5%过氧乙酸雾化消毒,以避免继续传播。
(6)密切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人在1周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仍能提供保护。
二、甲型肝炎是否能通过胃肠外途径传播
以往认为粪一口途径是甲肝病毒唯一的传播途径,但近年来确实有因接受输血而感染甲型肝炎的报道。这是由于,甲型肝炎在临床症状出现前7~10日,有短暂的病毒血症,此时献血,显然有传播甲型肝炎的潜在危险。供血者献血时,恰处于甲型肝炎的潜伏期,貌似健康,但他们的血液实则含有甲肝病毒。当他们出现肝炎症状,血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而确诊甲型肝炎时,所献之血已输给其他患者。
(1)11例新生儿输了含有甲肝病毒的血液后,引起甲型肝炎暴发。1例儿童在输了红细胞后,发生了急性甲型肝炎,以后证实此红细胞是来自1个不久后发生甲型肝炎并死于肝功能衰竭的供血者,将此供血者的血浆输给黑猩猩,23日后黑猩猩发生了甲型肝炎。
(2)采集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的各种体液,用以感染黑猩猩,结果发现黑猩猩的粪便、唾液及血清均具有传染性;将唾液经口和静脉接种感染另1只黑猩猩均获成功。
(3)在滥用药物者中,发现甲型肝炎病例增加,是否因用不洁注射器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认为,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少数病例也可通过肠胃外途径传播。
三、甲型肝炎是否为性传播性疾病
各种研究表明,甲型肝炎是性传播疾病,其原因是1977年发现美国旧金山市男性同性恋者中,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增加了4~10倍。1980年有人对美国西雅图的102例男性同性恋者和57例异性恋者,每月做甲肝病毒抗体血清学检查,分别观察平均6.1个月和8.9个月。研究开始时,男性同性恋者甲肝抗体阳性率为30%,异性恋者为12%(P值<0.0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观察过程中,甲肝抗体阴性的男性同性恋易感者中,甲型肝炎的年发病率为22%,而甲肝抗体阴性的异性恋易感者中,无一例发病。因此,认为甲肝病毒感染主要与同性恋的口-肛接触有关。
四、甲型肝炎好发的季节和流行规律
甲型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及早春季节发病率高,可能与秋冬大量上市的水产品有关。毛蚶、螃蟹等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都发生于冬春;早春甲型肝炎增多,可能与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频繁有关。甲型肝炎的流行每7年1个循环,并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调查表明,甲型肝炎病毒在哪个季节流行与它在环境中存活能力有关。在由传染源污染的一般环境中,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98℃加热1分钟、紫外线照射、含甲醛或氯的去污剂都可将它灭活。甲肝病毒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在流行季节里对本病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水即使用常规氯浓度亦不能杀灭病毒;水源清洁但水管通过的地区被污染,仍可发生传播。潜伏期内的饮食、保育、卫生人员和爱喝生水、吃生贝类,都是引起非季节性广泛流行的重要条件。
五、甲型肝炎的流行特点
(1)甲型肝炎感染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和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甲肝抗体阳性率比发展中国家低,上层人群比下层人群低。我国20岁以上人群,90%左右甲肝抗体阳性,而日本的年轻人仅20%~30%阳性。这是由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迅速,居住条件及卫生设施明显改善,且不用人粪施肥,故甲型肝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2)在发展中国家,甲肝病毒感染一般多发生在幼儿和儿童时期,常常症状较轻,不易被发现,多为亚临床型;而发达国家,甲肝病毒感染则主要发生在成人,15岁以下儿童受染者极少,多为临床型。
(3)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和城市,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卫生及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甲型肝炎人群免疫屏障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易感人群增加,且向大年龄组推移,黄疸型及重型肝炎将会上升,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增加。但某些生活贫困的农村,甲型肝炎的发病对象,仍然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
(4)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活习惯等不同因素,在流行病学上,出现3种年龄特异的甲肝抗体阳性率。
第1型:主要见于社会经济水平低下、居住拥挤、卫生习惯较差的发展中国家,90%以上人群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已感染甲肝病毒,且终生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极少出现2次发病。
第2型:主要见于社会经济状况优越的发达国家,其甲肝抗体阳性率的特点,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本来甲型肝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而这些国家则多见于成人,这是由于这些国家卫生条件好,而且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也小,很少被感染,而成年人,常常到甲型肝炎流行的国家去旅游,因而容易感染甲肝病毒。
第3型:主要见于与外界极少往来的封闭性国家,在1次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后,活着的居民,甲肝抗体阳性率几乎100%,而流行后出生的孩子,甲肝抗体阳性率几乎为0,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暴露于甲肝病毒,将再次出现甲型肝炎大流行。
六、甲型肝炎传染性何时最强,传染期多长
甲肝病毒主要存在于甲型肝炎患者或隐匿性感染者的粪便中,排毒期长至2~3周,在潜伏期末和发病初期大量排毒,因此,甲型肝炎潜伏期后期及黄疸出现前数日传染性最强。当黄疸高峰后逐渐消退时,病情好转,传染性亦减弱。一般黄疸出现后两周,虽部分患者粪便中仍可检出病毒颗粒,但实际传染性明显下降;黄疸出现后3周时,患者粪便中已很难找到甲肝病毒,此时基本上无传染性。近年有人认为,急性甲型、乙型肝炎患者同住一室,对其出院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未发现交叉感染甲型肝炎的现象。因此,对黄疸消退后的甲型肝炎患者,已无需再行严格限制或隔离。但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甲型肝炎病毒扩散,我国规定对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0日。
七、甲型肝炎的隐性感染特点
甲型肝炎不仅有隐性感染病例,而且较常见,儿童多于成人。尤其是甲型肝炎流行区,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4∶1~38∶1,无临床症状,但血清甲肝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并向体外排毒,在流行病学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此,在甲型肝炎流行时,对未发病的可疑者,应及时检测血清甲肝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者及时隔离,以避免潜在传染源的扩散与传播。
浙江省医科院病毒研究所从1983年开始进行甲型肝炎隐性感染的研究,发现隐性感染占总感染率的32%。
1988年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城关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隐性感染率为13.28%,5~9岁年龄组隐性感染率达26.09%,有显著意义地高于其他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大隐性感染率逐渐下降,说明隐性感染与年龄密切相关,低年龄组较易发生。0~4岁及50岁以上均未发现隐性感染,0~4岁可能与幼儿活动范围小,不易与外界接触有关。而且,由于年龄小,标本采集量小,影响检测结果。
山东省文登县农村肝炎发病率较低,甚至有的年份无病例发生。1986年对该地区709人进行了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甲肝病毒抗体,总阳性率为91.54%。0~4岁和5~9岁年龄组,甲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3.7%和79.76%,10~14岁和15~20岁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92.86%和95%,>20岁阳性率达98.45%,>30岁阳性率几乎达100%。甲肝病毒抗体阳性率如此之高,显然不是通过几次显性感染所致。推测甲肝病毒很可能在人群和环境中常年存在,但毒力较低,使90%以上的人群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获得了隐性感染,犹如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一样,获得了稳固的免疫力,可能是该地区肝炎发病率较低的原因。
八、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流行情况
自1992年开始至1996年全国第二次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435个村庄和城市街道进行,调查了22961个家庭,年龄为1~59岁的67124人。
运用当前世界上先进的检测试剂,进行了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5个型别的调查。其中甲型肝炎感染率以甲肝病毒抗体(抗-HAV)阳性率表示。调查结果如下:(1)甲型肝炎人群总感染率为80.9%,农村和城市分别为84.1%和72.8%,农村高于城市。
(2)流行率呈现北高南低,长江以南部分省市为75.5%,长江以北为86.7%。西部地区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分别为86.7%和79.8%。
(3)省、市间最高流行率93%,最低为50%,>80%的省、市占60%。
(4)总体情况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9~10岁已接近人群年龄段感染的高峰。
以上资料说明我国仍是甲型病毒性肝炎高流行区。
九、甲型肝炎与艾滋病毒携带人群是否有关
1994年,国外报道一起以艾滋病毒(HIV)携带阳性人群为主的甲型肝炎暴发。分析原因是:甲型肝炎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这些发生甲型肝炎的艾滋病毒阳性人群均有明显通过口腔-肛门性交的同性恋过去史,并发现艾滋病毒阳性或阴性的人群中,甲型肝炎的病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极其相似;多年追踪观察,在艾滋病毒感染的血友病患者和吸毒者及静脉药瘾者中,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并没有增加。在长期随访的1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假如减少了性行为,可以使甲型肝炎的发病率逐年减少;而周期性使用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对艾滋病毒感染患者的CD4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没有明显影响,在预防发生甲型肝炎上则起到良好效果。
(第二节)甲肝的防治
一、甲型肝炎是否有复发病例
一般来说,甲型肝炎复发的可能性小,但近来不断有甲型肝炎复发病例的报道。如5例典型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病情很快恢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正常,但于7~10周后,再次出现黄疸,肝功能明显异常,复发时3例做了肝活检,组织学显示典型急性肝炎。又如256例急性甲型肝炎,其中17例在30~90日后复发,血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在急性期和复发期均为阳性,并在复发期的粪便中检出了甲肝病毒。又如2例急性甲型肝炎,在症状消失和转氨酶正常4~4.5个月后,再次出现转氨酶升高,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在急性期和复发期也均阳性。
近年国内外资料均表明,少数甲型肝炎病例,具备临床及生化方面的复发指征,并有周期性排毒现象,说明甲型肝炎存在复发。
二、甲型肝炎复发的原因
(1)在康复期休息不好,活动过多,睡眠不足及过度疲劳,是复发的主要原因。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时,住入某医院的2608例患者中,有38例(1.45%)因复发而第二次住院。经详细调查,其中87.5%的患者是因在康复期休息不好而复发的。
(2)饮酒、精神受刺激、感冒及肠炎等因素,都将增加刚刚修复的肝脏的负荷,导致肝炎复发。
(3)不适宜的滥吃滋补品或服用过多种类的药物。
(4)一部分人感染甲肝病毒后,粪便中不存在有功能的甲肝病毒的中和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