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收藏
42932300000006

第6章 青铜器收藏的基础知识(1)

(第一节)青铜器的起源

中国古籍《越绝书》里记载道,春秋战国之际,楚王铸造了几柄珍贵的铁剑。当时,大臣风胡子对楚王讲了一番自古以来兵器械和工具发展的历史。风胡子说,在遥远的轩辕氏、神农氏、赫胥氏时代,是“以石为兵”,用来砍伐树木,建造宫室;黄帝时期,是“以玉(可以理解为石器)为兵”,用来伐木,凿地建房;夏禹时期,是“以铜为兵”,决江导河,兴修水利;到春秋战国之际,方才铸“铁兵”,威服三军。风胡子描述的由石器进化为铜器再进化为铁器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文献记载是相符的。

据历史记载,人们在选择陶土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偶尔发现了铜矿石或孔雀石经过高温而变成铜块。中国在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理解自然铜块,人们在远古时代制造铜器的情况究竟如何,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材料是极有限的。但是,可以肯定,中国的铜器,夏代以前就出现了。早在20世纪40年代偶有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考古发掘,夏以前铜器的发现日益增多。

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11月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件残铜片,系出自29号房址的居住面上。经化验,含铜65%、锌25%,并有少量锡、铅、硫、铁等,证明是黄铜,距今6000多年。

1977~1978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现一件完整的铜刀和铜器碎块(因氧化太甚已辨认不出器形),属马家窑类型的遗物。经化验铜刀是青铜器制品。据碳十四测定,铜刀的年代范围在公元前3280~前2740年之间,按最晚的一个年代数据计算,距今也有4 690年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青铜刀。

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有銎铜斧1件、铜镜1件。经化验,铜斧属红铜,铜镜属青铜。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约同时的齐家文化,发现了品种较多的铜器,其中有各种形式的铜刀、铜锥、铜凿、铜匕、铜指环,以及透孔片状装饰品等。这些铜器的制造,有的是经过冶炼用范铸造,有的是采用冷锻法制成,然后把铜器的表面磨光,将刃口磨治锋利。出土的这些铜器有的经过化验,含铜量为99%以上,铅锡含量不到1%。这些创造性的新工艺在中国金属史上是有特殊价值的。

如果从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黄铜片算起,距夏代约2000多年;如果从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青铜刀算起,距夏代也有700~1000年左右。可见,在夏代以前,中国制铜技术的发展已有1000~2000年的历史了。这说明,夏代进入青铜时代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早期铜器经过长期发展以后才得以形成的。它是在继承多少年积累下来的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在经历了“石器时代”之后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古代所讲的“金”,是指铜而言,“金石并用”就是“铜石并用”。关于“铜石并用”时代之“铜”,以前一般认为是指红铜。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古代文化实例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叫做铜石并用时代。这时期所使用的铜是红铜,所以又叫做红铜时代。红铜是指未经人工掺杂的自然铜,即纯铜,红褐色,质较软,不适于制作大型器具,只能作小工具和装饰品之类。因此,红铜器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太大。就中国历史而言,它应当泛指当时出现的铜器,其中既有红铜也有青铜,甚至包括有少数黄铜。原始社会被称为“石器时代”,中国的奴隶社会被称为“青铜时代”。考古学资料证明,铜器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兴盛时期出现的。整个“金石并用”时代的前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后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所以“金石并用”这个名称的含义,是从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起,包括整个父系氏族社会在内的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至于它的主要发展阶段,应该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也就是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夏、商、周时期,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一个突出的进步,就是先后开始使用两种金属器具——青铜器和铁器。

夏、商、周(主要指西周)应该是青铜时代,而春秋晚期则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了。

我国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一批红铜器,有刀、锥、凿、环等,从而证明齐家文化已进入红铜时代了。关于齐家文化的绝对年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或稍早于夏代。可是中原地区,属于夏代年代范围的二里头文化则已进入青铜时代了,因此中原地区的红铜时代应该在二里头文化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或者更早。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铜锈呈青绿色,因以得名。青铜比红铜有显著的优点:第一、熔点低;第二、硬度大;第三、青铜铸件不易出沙眼。青铜有这些优点,所以青铜器的出现,很自然地代替了红铜器。虽然还不能完全排挤掉石器,但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无疑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在我国,青铜铸造业正在高度发展的同时,铁器就开始出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铁器大都是用陨铁打制成器。铁在生产中产生巨大的作用,是在铁矿石冶炼技术发明后。我国最迟在春秋晚期已经发明了冶铁术,同时在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中开始使用铁器。但是铁器使用的进一步推广,却到了战国中期。

青铜时代第一阶段:初期奴隶社会——约相当于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本阶段是我国历史上从氏族制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的时期。本阶段开始使用了青铜器工具,并有了专门的青铜武器。铜礼器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中期奴隶社会前段——商代前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

本阶段青铜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期开始使用陨铁、青铜合制的复合武器。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的扩大,手工业内部也有了分工,手工业作坊有了一定的布局。成套的礼器和多种的专门青铜武器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中期奴隶社会后段——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

本阶段是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的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高峰,但铁器的制作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手工业的内部分工与协作已发展到新的阶段。

第四阶段:晚期奴隶社会前段——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

本阶段是奴隶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已经呈现衰歇的现象,铁器的材料还有待发现。

第五阶段:晚期奴隶社会后段——春秋中晚期(公元前7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

本阶段是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开始兴盛的时期。冶铁术已经发明,铁器工具开始代替青铜工具。

听风胡子讲青铜器起源的楚王之所以对青铜器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青铜器是王权的象征,另一方面楚国的青铜器制造业也非常发达。楚国是南方一个大国。从考古发掘的材料可以看到,楚国类型的文化以湖北省江汉平原为中心,北到河南南部,东到安徽中部,南达湖南的资兴、郴县。国都初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县)。楚文王元年(前689年)迁都到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楚目有比较发达的采矿业。楚国铜质优良,是制造兵器的好材料,因而不许外流。鲁僖公十八年(前642年)郑文公到楚国,楚成王高兴之下送给他一些铜,后又反悔,于是与郑文公相约:不准用这些铜造兵器,郑国只好用它铸造乐器。

在青铜铸造技术上,楚国当时更是处在领先的地位。现在出土的楚国青铜器,造型优美,花纹精致细腻、流畅而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河南省淅川下寺发掘的春秋中期的楚墓葬群中,共出土青铜器700余件,使用了浑铸、分铸及浑铸与分铸相结合的多种铸造方法。在1件铜禁和2件铜盏上还发现采用了失蜡铸造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这一方法。

在这批青铜器中还使用了铆钉冷焊技术和花纹上用漆、红铜、松绿石镶嵌技术,这些工艺都是当时最先进的。

(第二节)青铜器的认识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我国很早就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用不同比例的铜锡,冶炼出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造出的青铜器,形制、纹饰精美,为世界工艺史上所罕见。许多青铜器有铭文,有很大的史料价值。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商朝前期的制作轻薄,纹饰比较简单,商后期和西周前期的制作厚重、华丽,纹饰多饕餮、夔龙纹、各种动物纹和几何纹。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风格趋向简朴,纹饰多为粗线条的窃曲纹、重环纹等,同时长篇铭文增多。春秋后期到战国,制作轻巧,纹饰多活泼的动物纹和复杂细密的蟠螭纹、云纹等,也有用细线雕刻的狩猎、攻战、宴乐等画面,或用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出的图案和画像。青铜器在当时是宗庙中的祭器,或是朝会歃盟大典礼时的用具,还有的是诸侯们嫁女时的媵器(如后世陪嫁的嫁妆)及陵冢中的殉葬品等。青铜器与我国历史、冶金、文字和工艺美术等有相当联系,是历史科学中重要的一环。

(第三节)青铜器分类

一、酒器类

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包括爵、角、觚、觯、尊、兕觥、卣、盉、方彝、、勺等。

二、乐器类

古代青铜打击乐器。又称钲和执钟。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体似铃而稍大,口部置有一中空圆管状短柄,与体腔内相通,柄中可置木段。铙的形制约有以下几种: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柄粗;甚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甚多;微阔腔式,腔阔和腔高相近。

1.钲

古代青铜乐器。形体似铙,而比铙高大和厚重,形体鼓部短阔,体部似两瓦相复状,口部呈凹弧,两侧尖锐,底部正中有一管状甬。

钲始见期不明,主要出土于湖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主纹常由变形大兽面或对称卷体龙纹组成,主纹四周有边框,框边饰有半浮雕的鱼纹、虎纹、象纹、火纹等等。

2.钟

西周和东周青铜打击乐器。其形式从铙演化而来,两侧尖锐扁体,共鸣箱上部平面上有悬柄。钟各部分名称是:共鸣箱平顶为“舞”,正背中上部直的阔条为“钲”,其两边突出乳钉为“枚”,“枚”和“钲”占钟面大部分。以下则称为“鼓”,弯曲下口为“干”,尖锐两侧为“铣”。

3.磬

春秋战国青铜打击乐器。是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其形制与纽钟相同,但形体巨大。

4.铎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撞击乐器,一般认为其为军阵乐器,用于军旅和田猎。

5.铃

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考古发现的品种有车铃、执铃、狗铃等。

三。兵器类

青铜兵器在商周时代曾大量铸造。按它们的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攻击型兵器,这类兵器又可以分成长兵器、短兵器、远射程兵器,器形包括有戈、戟、矛、铍、钺、钅戚、殳、刀、剑、匕首、弩机、矢镞;一类为防御型兵器,器形有胄、甲。

1.戈

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戈由戈头、木必、木必帽和木必末的钅尊构成。商和西周木必帽大多为木质,也有青铜铸的。钅尊的装置是东周时代发展起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青铜铸的戈头。

2.戟

一种戈的木必顶有矛形尖刺装置的兵器,少数是戈和刀的合体。

以前者居多,后者发现的仅限于西周时代。不论是戈、矛或戈、刀的合体,其形式都符合于“有枝兵”的特点,它是一种既可刺杀也可钩剂喙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

3.矛

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骨交两部分,锋分前锋和两翼,骨交、即矛的銎。商早期的矛较狭,商晚期、西周及春秋初世多阔刃,春秋中、晚期以后又多狭刃,且有血槽,形制有相当大的变化。戈、矛是常用的进攻性兵器,需要量很大,故遗存也多,安阳侯家庄西北冈1004号墓的南墓道中,一次就出土成捆的矛700余件。各地发掘的东周矛,数量颇多。

4.钺、钅戚

这些钺、钅戚是同一类兵器,然而有大小的区别。《尚书 顾命》:“一人冕执钺。”郑玄注:“钺,大斧也。”又《左传 昭公十五年》:“钅戚钺矩鬯。”孔颖达疏:“俱是斧也,盖钺大而斧小。”《太公六韬》云:“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钺,是钺大于斧也。”现今考古器物上所称的钺类确有大小之分,两者区别极为显著,故大型者是钺,小型者是饣戚。

5.刀

这里指的是古代作为砍杀的兵器,而不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刀。

商代晚期遗存中已有较多发现。直到青铜剑的普遍使用,才取代了青铜刀的作用。它的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木必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6.剑

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说文》:“剑,人所带兵也。从刀佥声。”《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时,拱敛在臂内也。”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佩剑还有表示等级身份的意思。

(第四节)青铜器纹饰

按照青铜器纹饰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几何形图案、动物形图案和人事活动的图案。在每大类内又可分成若干个种类,而每一种类的花纹,在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在形象上也有不同和变化。

一、饕餮纹

常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腹上,作为器物的主题花纹,或衰落后饰在器物的足或耳上,甚至棺和门上的铺首也采用这种纹样。饕餮纹与夔纹、龙纹、凤纹等一样,都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仅雕有动物的颜面,圆眼突出,常以浮雕出的扉棱为颜面的鼻,作卷曲的眉和耳。有的饕餮纹是用相对称的一对夔纹组成。多以云雷纹为衬托。它最初名为饕餮纹,是宋朝人根据《吕氏春秋》一书而定的。

二、夔纹

《说文》:“夔,如龙,一足。”《山海经 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铜器花纹上它的形象是多为一角,一足,张口,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这种纹饰也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想象形状的一种动物,有的半卷体的夔纹,甚至整体形状也很似龙,很可能它是龙的原始形态,有些研究者又称它为夔龙纹。夔纹多饰在器物的颈部,连续的几个夔,缠绕一周;有的在器物的下腹部用两夔纹组成三角夔纹;有的在器物的上半部组成蕉叶夔纹,有的在腹上用两夔纹相对组成兽面纹,等等。

三、龙纹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管子 水地篇》说龙的特点是:“欲小则化为蚕虫蜀,欲大则藏于天下,欲高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它完全是一种虚构想象的动物,也有人认为龙是多种鸟兽虫鱼的混合体。龙纹的样式大体有:有的龙头很大,并长有二角,身体作屈曲的形态;有的作几条龙相互盘绕;也有的头在中间,两边分出两尾,即所谓双身龙纹。龙纹多作为器物的主要装饰,多饰在鼎、盘、壶等器物上。

四、鸟纹

鸟的形象很多,有的短身,有的长身;有的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往往有上翘或下垂的冠,作前视或回首状;有的长尾而分尾,作前视状。

五、蟠虺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