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收藏
42932300000011

第11章 甲骨收藏基础知识(2)

董作宾的统计是:已见著录的约为42 005片,其中拓本28种,29 020片,照片6种331片,摹本20种,12 654片;未见著录的约为54 113片,其中已编者6 630片,机关采集者15 652片,私人收藏者25 525片,国外收藏者6 306片。董氏写道:“总计的结果,可以说现存的甲骨材料。共总约为96 118片,不足10万片,但仍然可以说是10万片。因为这是可以给刘(体智)、罗(振玉)、明(义士)三家残存甲骨的估计,留下几千片的面子。同时我们不要忘掉前面所说的著录各书中重复得如何的厉害!这问题也可以增损数量,为统计留一些活动的余地”。

胡是宁滥毋缺,董则宁缺毋滥,二者竟相差6万多片!

关于前50年甲骨出土的总数,陈梦家也作过估计。他在1954年的估计是:甲:现在属公家的约5万多片。乙:现在属于私人的约5千多片。丙:现在台湾省的约2万5千多片。丁:流散在国外的约1万5千多片。

总数约为10万片,这是一个比较近乎事实的数字。他估计的是实物,结果与董作宾的估计大体相同。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则认为甲骨总数约为98 000片,“由此可知出土的甲骨大约10万片”。

但董作宾和陈梦家的统计数字,比实际数字仍然要大。因为他们只是删去了明显的大宗的重复,并没有剔除分散的大量的重复,更没有考虑一甲或一骨碎裂为若干片的因素。所以,即便是96 118片这个数字,仍然有浮数在内。当然,我们估计90多年来出土甲骨的总数,不妨以董氏的估计为基础,再加以新中国成立后新出土的甲骨数。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甲骨,如前所述,1966年前仅8片;(包括郑州二里冈的两片),1971年以后则有5 358片(其中包括周原出土的字甲293片),共5 366片。二者相加,总数为101 484片。所以,90多年来出土的甲骨文,总数仍可估计为10万片。10万以外的1 000多片零头,大致可抵去各书互相重复和一甲(骨)分为数片后多出来的数字。

90多年来,在安阳小屯及其附近出土了10万片甲骨,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研究资料。那么,小屯村地下还有多少甲骨没有发现呢?小屯的甲骨是不是取之不尽的呢?当然,甲骨发现的历史并未结束,今后仍有可能继续在小屯村出土,但数量恐怕不会太大了。新中国成立前,历史语言研究所在那里翻来覆去地挖和掘,得了25 000多片;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几乎是年复一年地在挖和掘,工作不可谓不细,但所得毕竟不多。恐怕殷墟甲骨绝大多数已经被挖出来,即使还有继续出土,也不会太多了。

今后值得注意的倒是,甲骨文可能在河南安阳以外的地方,即在其他的商代遗址或当时商的诸侯、方国之地出土。其所以如此推测,不仅是因为不用甲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发现于小屯以外的地方,如历城的城子崖、浚县的大赍店、旅顺的羊头洼、济南城南郊、济南大辛庄、滕县安上村、永城黑孤堆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又出土于安阳四盘磨村、大司空村、辉县琉璃阁、邻县、郑州二里冈、济南大辛庄、洛阳东关泰山庙等地,而且就在1977年和1979年陕西周原遗址已经两次出土甲骨文。

周原出土甲骨文;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至少证明,甲骨文非商王朝所独有,亦非殷墟所独有。据已发表的材料分析,这批甲骨大部分与小屯第五期的帝乙帝辛卜辞是同时代的。其时周还是商的一个诸侯国。既然周也刻辞于甲骨,则当时其他各诸侯国也有使用甲骨的可能,今后也同样有破土而出的希望。周原甲骨文的出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使人们开拓了眼界,深信甲骨文发现的历史远未结束,在殷墟之外还会有大量的出土。

(第四节)甲骨文的形成

甲骨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已有9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不少已成为甲骨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了解这些常识对于甲骨研究、鉴定、辨伪与收藏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从甲骨文开始,介绍一些重要的知识。

甲骨文就是指这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人迷信,凡事必占。占卜后就用专门刻字的青铜刀把占卜的结果及其应验情况刻在乌龟甲壳和牛肩胛骨上,这就是现在所见的甲骨文。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来看,除了龟甲和牛骨外,也发现用其他动物骨头来刻辞的,如牛的肋骨,或鹿、羊、猪的肩胛骨,甚至人的头盖骨,但数量极少。

龟甲在使用前要将甲壳从背甲和腹甲两部分的连接处——甲桥部分锯开,使甲桥的平整部分留在腹甲上,然后将带甲桥的腹甲锯掉甲桥外缘的一部分,使之成为边缘比较整齐的弧形。背甲则一般直接从中间脊缝处对剖为两个半甲。有的背甲在对剖之后,还要再锯掉靠近中脊部位的凸凹较大的部分和首尾两端,使之成为近似于鞋底状,并在中部钻出一个圆孔。这种背甲被称为改制背甲。牛肩胛骨也要经过加工才能使用。一般先要将骨臼部分从较长的一面切去一半或三分之一,使之成为月牙形,然后再将臼角向下和向外分别切去一部分,使留下的臼角形成一个近于直角的缺口。最后,再将直立的脊骨连根削去,削平骨板和骨臼下部隆起部分。这样,整个骨板的加工才算初步完成。

龟甲和牛肩胛骨经过上述初步加工后,还要进一步刮削和磨光,然后在它们的反面挖和钻制出圆形和长椭形的梭状巢槽,以便在占卜时用火在这些巢槽上烧灼,使正面相应的部位现出裂纹,而巫师们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定吉凶。长椭形梭状的巢槽叫做“凿”,一般长约1cm左右,口宽底窄,呈梭状斜槽。圆形的巢槽叫做钻,一般紧靠凿边正中部位钻出,是比凿稍小的圆形洞穴,且大都在凿的内侧。凿和钻都不能透过骨面,只作到距骨面最薄处。凿槽和钻穴的部位都是有规律的,排列也较整齐。凿钻的数目是根据甲骨的大小和需要来定。

经过凿钻以后的甲骨由掌握占卜的史官保存,需要占卜时才取出来。史官还往往在其边缘部分刻上甲骨来源、制作经过以及卜刻时间等文字,这种刻辞就叫做“记事刻辞”,计有5种:(1)甲桥刻辞:刻在龟腹甲反面的甲桥上。

(2)背甲刻辞:刻在龟背甲的反面。

(3)甲尾刻辞:刻在龟腹甲尾部的右边。

(4)骨臼刻辞:刻在牛胛骨顶端的骨臼处。

(5)骨面刻辞:刻在牛胛骨骨面宽薄的那一边下部。

在卜兆旁刻上需要祈求的事情及其应验结果,被称为“卜辞”或“甲骨卜辞”。卜辞一般都刻在甲骨的正面,也有极少一部分是刻在甲骨的反面。有的是一条卜辞记载一件事情,在正面刻不完,就在反面接着刻。这种正反两面的刻辞在早期的甲骨文中较常见。但也有在一片甲骨上刻有几件不同事情的。一般说来,二条完整的卜辞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叙辞(述辞、前辞):记叙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

命辞(问辞):命龟之辞,向龟陈述要占问的事情。

占辞:记录兆纹情况及所得出的吉凶判断。

验辞:占卜后的结果或应验情况。

如武丁时期的这条卜辞就是这样组成的:“庚子卜,争贞:翌辛丑,启?”(正面)“贞:翌辛丑,不其启?王固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之夕允雨,辛丑启。”(反面)

这条卜辞的组成部分和意思分别是:叙辞:“庚子卜,争贞。”意思是:“庚子这天占卜,史官争问道。”

命辞:“翌辛丑,启?贞:翌辛丑,不其启?”意思是:“明天是辛丑,天会晴吗?(又)问:明天是辛丑,天不会晴吗?”

占辞:“王固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意思是:“商王看了兆纹以后说道:今晚要下雨,明天辛丑,天将放晴。”

验辞:“之夕允雨,辛丑启。”意思是:“傍晚时果然下了场雨。第二天辛丑,天也放晴了。”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文字都非常简单精练,最简单的卜辞只一个字,如“雨?”一般的卜辞也只是十几个字到二、三十个字,五十个字以上的卜辞极少,如《殷墟书契菁华》中的第二片和《卜辞通纂》中的第592片,前者长51字,后者54字。而一百字以上的卜辞目前只有数片,如《双剑侈所藏甲骨文字》第212片,正面是170多字的叙事刻辞,反面是干支表。记录的是帝乙、帝辛时打仗俘虏的卒师车马盾矢和用俘首祭祀祖先的事情,极为珍贵。

甲骨卜辞的刻写行款也有其自身特色,了解它对甲骨鉴定与辨伪也很有帮助,因为伪制者中很少有人懂得这些的。众所周知,古人的书写体例是自上而下、自右向左直书,直至近来才采用自左至右、自上而下的横写格式。考记事刻辞的行款,大都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即所谓“下行而左”。但卜辞的刻写完全打破了这种体例,而是根据兆纹的方向或“下行而左”,或“下行而右”,即所谓的“左行右行”。这种特殊的文例,不是为了书写便利,而是与占卜所得的卜兆分不开。卜兆一般左右对称,因此刻在卜兆旁边的卜辞,也就内向对称。如龟腹甲卜兆内向对称,右面的卜兆向左,卜辞右行;左面的卜兆向右,卜辞则左行。龟背甲虽一剖为二,其卜兆、卜辞的情况与腹甲同,其右半者卜兆向左,卜辞右行;左半者,卜兆向右,卜辞向左。还有在龟甲边缘部分的刻辞,大都是从外向里,在左边的从左向右,在右边的从右向左。

若在牛肩胛骨上,多数是刻在骨边。右骨的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骨的卜兆向左,卜辞右行。唯近骨臼一端,卜辞左右行,也相对称,但不拘前例。在较大的甲骨片中,有的是不止—条卜辞,凡一条以上卜辞,其排列形式,早期都自上向下排,晚期则多自下而上排列。一事多卜的辞例,则是连续依时由下向上卜问,称为“相间卜辞;”。由于卜辞的书写款式有这么多区别,作伪者多不甚了解,他们往往只根据古人“下行而左”的书写习惯伪制。所以掌握了这种书写行款,对于区别真品赝品有不少作用。

要做到对甲骨鉴定得精确与熟练,除了对上述的甲骨常识有所了解外,还得对甲骨的几大分期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卜辞是占卜时留下的记录,而占卜活动又伴随着大量的祭祀活动存在。祭祀也必然涉及对祖先的称谓,若称谓不同,则肯定属于不同时期的甲骨。如在卜辞中有父甲、父庚、父辛的称谓,而在商朝后期,即盘庚迁都以后的甲骨卜辞中有甲、庚、辛庙号。又因为被称为父辈钩商王只有阳甲、盘庚、小辛,那么这片甲骨文一定是他们的下辈祭祀其祖先的记录,也就可根据商王朝的世系表,把这片甲骨定为武丁时期。又如,卜辞上有称父丁、兄庚、兄已的,则可以断定这片甲骨是商王武丁的儿子,即祖甲时期。因为父丁是指武丁,兄庚、兄已是祖甲的两个哥哥。根据卜辞中的称谓来划分甲骨文的时期是比较可靠的,因而成为划分甲骨文时期的第一个标准。

在卜辞中一般都记录有“贞人”的名字。所谓“贞人”,即是指占卜时代表上帝、鬼神或祖先意志的史官。如果在许多甲骨中的贞人名字都一样,且所祭祖先的称谓也一致,那么可断定这些甲骨属于同一个时期。反过来,如果有许多“贞人”的名字出现在同一片甲骨上,也可推测这些“贞人”是同一个时期的,并进而根据他们的名字在其他甲骨中的出现情况,判断出这些甲骨属于同一个时期。“贞人”,就成为确定甲骨时期的又一标准。但“贞人”的名字到武乙时期(第四期)已完全不刻了,“贞人”就是帝王自身。相对而言,其他时期甲骨都录“贞人”,而这个时期不录“贞人”,也可成为断代标志。

(第五节)甲骨文的特征

殷墟甲骨钓真正收藏价值不在于甲骨本身,而在于上面的文字——甲骨文及相应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甲骨的收藏就是对这些“文字”的收藏。所以,对于收藏家或古玩鉴赏家,就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甲骨文字的知识,以便收藏时作出鉴定的依据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羊”的甲骨文的写法就有三四种,最少的两个“羊”字排列在一起,最多的是四个“羊”字排列在一起。“晶”字也是如此。但不管怎样变化,作为独体字它的代表性特征总是保持不变,如“羊”的曲角,“田”的纵横界线。作为合体字,其中必有一个“母体”保持不变,如“羴”字的“羊”,“晶”字的“日”等。

方向和位置不固定甲骨文中,除一些指事字外,其他的都可以正写、反写、倒写、侧写。很少有违背这一规定的现象的。

选用偏旁不固定从文字产生、发展、演化的规律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由最初具体的、个别的特征逐渐向一般的、普遍的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逐渐抽象化了。如“牢”字,现在固定从牛,而在甲骨文中它还可从羊、从马、从犬。又如“牝”字,现在也固定从“牛”,但在甲骨文也同样可以从羊、从犬、从虎、从豕。这就是甲骨文选用偏旁的不固定性。

从甲骨文自身的特点看来,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一些异字同形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很少。

初看甲骨文的人,只见上面全是一些纵横交错,而且似乎毫无规律可循的、杂乱无章的符号。但如果对以上的特征有所了解,再掌握一些识读它的诀窍,那么渐渐就会掌握和认识更多文字。这样,虽不能尽识一片甲骨上的所有文字,但对其大概内容就能知道一二,在收藏和鉴定时就会心中有数。据统计,甲骨单字共有5 000多个,目前为止能被识读的只有1 000多个,其中有的还有争议。甲骨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已有近90年的发展历史,前人已作了大量的实际研究工作,也有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们研究和识读甲骨文都有指导作用。大致说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如下几种:刘鹗的《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作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这是第一部研究性专 著),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和《殷墟菁华》,董作宾的《殷墟文字甲编》《哎乙编》《外编》和《大龟四版考释》,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容庚的《殷契卜辞》,明义士的《殷墟卜辞》和《后编》,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方法敛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胡厚宣的《双剑诊所藏甲骨文字》、《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所获甲骨录》和《卜辞同文例》,曾毅公的《甲骨缀合编》,郭若愚的《殷墟文字缀合》,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字考释类编》(这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文字字汇书);孙海波的《甲骨文编队》,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类编》,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兼具字典及索引功能,较为实用,但书中有一些错误),以及整个综合性研究甲骨文的集大成之作的、十三巨册的、汇集甲骨文拓片、摹本及缀合中的珍品《甲骨文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