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第四节)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在前面我们曾谈过,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第五节)历史回顾
人们接触舞蹈的方式,不外乎是通过观赏和参与实践(所谓爱看和爱跳),其目的则是深化自美体验和强化审美感受,而多数人大都是作为观赏者进入舞蹈世界的。由于舞蹈所具有的直观性,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在一瞬间与舞蹈结缘;又由于舞蹈作为表现性艺术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非确定性,也有人认为:读懂了舞蹈才能读懂天下的书。这恰恰揭示出感受舞蹈美之难、易的两个方面——辩证关系。
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需要比较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积累审美体验,它和认识、熟悉一切事物一样,都需要通过吸收知识和提高修养来获得。
这里,不妨讲两个小故事: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在他的回忆录《半夜学舞》(DANCINGINTHEDARK)中,十分生动地描述了自己观看著名芭蕾舞星文森蒂演出后的一段奇妙经历:“……在尽兴欢乐之后,走到家门口时,发觉费兹洛伊广场空无一人,于是禁不住想学着文森蒂的样子,单腿旋转一大圈……当我14次地跌倒时,被一个在广场巡逻的警察扶起来。警察犹豫片刻说:‘你帮我拿帽盔,我也想来试试……’
不一会儿,他跌了个狗吃屎,裤子破了,鲜血直流,仍不甘心地说:‘我不能服输,刚才是被衣服绊住了……’,后来,巡官来了,严厉地批评这位失职的警察,但他经不住诱惑也跳起舞来,我便以刚练会的动作在他面前炫耀,半个多小时后他俩才多少有点长进。这时,一个送牛奶的小伙子和早班邮差经过这里,他们也立即参与了我们的舞蹈,不幸的是,那个送牛奶的男孩摔断了腿,我们三人只好把他送进了医院……经过了如此这般的折腾,回到家中我已筋疲力竭,几乎爬不上床,这一切或许是愚蠢可笑的,但凡亲眼看过文森蒂的表演和体验过我们跳舞时的感受,都不会为此感到吃惊。”
萧翁的这段经历或许是文艺家的激情和幽默个性的特殊反映,但是却呈现出“舞魂”附体——驱动着一个人的身心时,那种难以名状和不可替代的精神和肉体的满足,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这里又要引出另一个故事: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艺复苏不久,封存很久的《天鹅湖》重新上演,观者如潮。天桥剧场售票处的窗口前,经常有一个临时工排队买头排偏座的票,售票员以为他是一位芭蕾爱好者,便与他攀谈起来。谁知这位年轻人的回答大大出人意料:“我是专门来看女人大腿的——头排偏座看得最清楚……”
显然,这个年轻人虽然置身于艺术殿堂——面对着优美的《天鹅湖》,却并未真正获得欣赏经典艺术的入场券。
两个故事或许都是比较极端的例证,却鲜明地对比出不同文化素质的人,对同样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不同反映——它与审美主体的自身修养、品位紧密相关。这说明艺术所具有的美育功能虽然是显而易见,人所共识的,但是任何一门艺术的美育功能都不能仅靠自发产生,而需要通过科学的传播方法进行引导和教化,舞蹈更是如此。
舞蹈对于美的激发和呼唤作用,首先取决于舞蹈自身的品格。
对它的感受方式较少“理性色彩”并不意味舞蹈之优劣、美丑无客观标准可以判定。低俗的、诱发不健康的感官刺激的舞蹈,当然不能起到健康身心的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对于这门艺术传播美的媒质认识愈深,理解力愈强,当然也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通过内因来开掘自身潜在的美好素质,进而转化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
我们常见的观赏性舞蹈体裁多种多样。如: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舞剧、标题性大型舞蹈系列、音乐舞蹈史诗……
这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代舞人对舞蹈自身特质不断开发、创造、积累的结果,诸多样式并非穷尽性的。时代在前进,人的创造力也在发展,舞蹈的体裁、题材也必然在拓宽、发展。
我们可以舞蹈去浓墨重彩地描绘壮丽的历史画卷;可以精工细刻人的喜、怒、哀、怨、羞、躁、惊、恐;可以比、兴之手法拟人化地表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可以选取特定的角度展现民俗风情……
无论舞蹈之体裁有大、中、小型之分,题材有重大、轻巧之别;表现手法含具象、抽象、写实、浪漫……;作品的格调有雅、俗、粗犷、细腻……举凡优秀的舞蹈都应具有思想深邃的创意;鲜明独特的人体语言;由其外部形态和内在的审美表意特征相结合——构成美的形象;蕴含着美的情韵和营造出美的意境。此外,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音乐与服饰是其不可或缺的伴同物,文学性是其内在的底蕴,舞台装置是它重要的“包装”,当然更要通过演艺者高超的二度创作方能完美体现。优秀的舞蹈须经生活的孕育、艺术的滋养、精心的创造与磨砺,以神形兼备的美好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也只有这样的舞蹈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前,在社会急剧变革、文艺体制转化的过程中,在艺术走向市场的大趋势中伴随着难以回避的商品浪潮冲击下,劣质舞蹈于荧屏与舞台也不乏见。其通病可归纳为“舞八股”:(1)模式化地图解“主旋律”;(2)华丽包装与舞蹈本体的萎缩;(3)假招子代替真功夫;(4)“通用粮票”(雷同化动作)加“风格性”装饰;(5)任意杂交,不伦不类;(6)过度的人体变形、忸捏作态;(7)形体裸露度的无限扩大;
(8)堆砌技巧的杂技化倾向。“舞八股”有多种表征,总体症状却是以虚假为缘由的造情、矫饰、偷巧与品位的低俗,这其实也是一切艺术的大忌!
“探索艺术性的永恒魅力”曾经是马克思提出过的美学课题,综观千百年来的艺术发展史,能够纳入人类精神财富宝库的艺术精品,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当代舞人所获得的精神武器之强劲、文化遗产之丰厚,以及身临的时代之伟大,为历代舞人所难以企及,无疑应该反对急功近利的粗制滥造,摆脱“背向生活、面向自我”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困扰,克服借鉴过程中的生吞活剥和摈弃短视的迎合“票房”的媚俗之举,承担起创造时代舞蹈精品的历史使命。
尽管文字语言对人体艺术的描绘存在着局限性,但通过以上的论述,希望能使读者进一步理解“认识舞蹈,熟悉舞蹈,将有助于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开掘和自我完善”的真正含义——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主旨。
在提高舞蹈审美品位的努力中,观众的长期选择作用是很重要的因素,而掌握文艺政策的权威、领导和理论导向更是优化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向高品位的艺术倾斜的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应该是实质性的而非权宜之计,系统的而非孤立的,稳定性的而非短期行为。其中,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花费更大的气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造就一代又一代知识丰富、情趣高尚、善于欣赏——消费高雅艺术和抵触低俗艺术的观众是最具根本意义的。只有稳定的审美消费群体才能培植健康的文化市场,促进艺术精品的成长。这不仅是舞蹈精品生成、发展的审美基础,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实乃强国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