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在世界上,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因此,认识和学习书法艺术对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同时,它与绘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修习国画,更离不开对书法的修习。它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本源性的,它对外来及外在文化的影响则是开放性的。这就是它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并引起世界性关注的根本原因。
(第一节)产生与发展
书法艺术的建立和发展首先离不开汉字的产生与完善。中华民族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理环境中,共同的天时和地理条件使他们及早地选择了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样相对平和的生存条件下,他们养成了从不同平面、以不同时间全面观察和记录符号的习惯,这一视觉方式能够很方便地从实体上升到观念,形成观念以后再综合观察中所得到的形象、物象与迹象,然后以点画为主要方式记录下来,便形成了方便易用、富含信息的平面符号——汉字。
汉字的发生环境使它天生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基因,于是同绘画一道发展成中华民族共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书法艺术从产生起,已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书法以篆、隶、真、行、草各体发展出了一个丰赡的审美体系,从工具到笔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书写机制,从服务于三皇礼制到抒发个人才情而达到了人文合一的审美高峰。这一切结果,都与汉字及其结构演化的历史密切相关。自上古起,中国的文化统领者就致力于“书同文”,这一措施使语和文分开,文字不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却与书、画艺术相结合,融会文学上形文、声文的高度美,最终成就了蔚为大观的艺术世界。
综合现有的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陶器上最初的契刻符号在各种族之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然而大部分契刻符号却走向了拼音文字的道路,只有汉字发展成了以点画构成的、平面的记名符号。
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具象上接近图画,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意象;而字与字之间自由的逻辑关系又使它具备了抽象符号的特征。
具象与抽象的完美结合使它成了完善的视觉记录符号,也为它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提供了基础的构架。对书法艺术而言,书写工具的选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彩陶上的笔痕,观察已经写好但尚未刻画的甲骨,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选用的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毛笔。而柔软的毛笔是丰富书法审美因素不可或缺的工具。
有了符号的构架和丰富审美因素的工具,书法艺术从整齐的点划开始,逐渐创造出了变化多端的笔锋,直到最后成了人各一体的艺术形式,具备既查可表情又可达意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书法艺术与审美
书法艺术的审美品格经过了初步建立和逐渐丰富的发展历程。在秦代“书同文”以前,甲骨文与篆书的审美元素主要集中在字体的间架结构上,几乎所有的笔画都是粗细均匀的,笔锋的变化也不明显。到汉代,隶书的书写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结体由圆趋方,笔锋开始变化,一画之内有了波磔,篆书的一种笔画发展成点与画,确立了用笔的基本方法——永字八法,从此我们可以欣赏笔画本身之美。楷书出现后,笔锋的变化有了基本的法式,所有笔画的审美得以全面展开,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如何写,行笔的快慢,写得美与不美,都有了品评的标准,以致我们现在仍然把最高的标准叫做“楷模”。行草出现以后,在结体与笔画之上,加进了笔锋运动的流利之美,个人才情也就顺理成章地结合进来,开启了书法艺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源头。
书法艺术以文字为媒介,具有时间与空间审美的二重性。文字可识可读,文辞及其意义之美是书法的立身基础。所以,高层次的书法艺术必选择完善而规范的字体与典雅的文言进行创作。书法可以把文字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出来,书法家或含蓄、或张扬的艺术才情与文字内容遥相呼应,使得普通的文辞具备了震撼人心的精神感染力。书法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审美二重性必然引导其本身走向对心性的把握与对视觉形式的重视,毛笔的操控需要心手相应的自由心性,其创造出的结果即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形式,从用笔、结体到章法无一不牵扯到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分布。
文辞之美与丰富而自由的时空转换方式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
汉字是中华民族在观察自然万物的基础上创造的平面记志符号,以汉字为媒介的书法艺术自然能够反映自然万象。锺繇曾说:“每见万物,皆书像之。”但这个“象”不是简单的象形,而是经过人文的陶冶而形成的书法之“象”。书法又是作用于人心的艺术,所以才有“字如其人”之说。清代刘熙载曾说:“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这一艺术特点使得艺术主体的个人才情表露无遗,同时保证了艺术人格的高尚性。所以,书法中有人格的显现,有人性的光辉,有生命的气息,有社会的理想,它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境界。
我们所说的书法艺术,是指处于文化生态中的书法,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又具有随时代发展的生命活力,而不单纯是某个人的作品本身。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中既体现了他的高洁人格与报国忠心,又有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而这些是他精湛的书法技艺不可或缺的文化铺垫。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由平稳到激烈,欣赏笔画的节奏,墨色的枯润……
书法是由点画构筑它的艺术世界的,点画形成笔道,笔道中含有作者的笔意,而笔意即作者艺术生命的展现。点画的虚实、长短等外在形式通过富有节奏的变化组合,建立起作者与欣赏者感情联络的通道,也确立了作者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学习与欣赏的方法
书法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用笔。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瑾说过:“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
这是由汉字与毛笔两方面所决定的,汉字本身有类于绘画的“造型性”,而毛笔是柔软、富于弹性的。故笔法是书法的首要因素。每一个学习书法者必须先明笔法。当然,笔法是在实践中掌握的,决非是一说就明白,不需要练习的。因为运笔的方法、笔锋的运用都有赖于个人在实际书写时的体会。学会了笔法,还要明势。势是指笔画的去向以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呼应,搞清楚这些之后,再留心结体与章法,就可以进行书法创作和欣赏了。
写字的基本要领掌握起来并不难,俗语说“字无百日功”,就是这个道理。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需要高深的文化修养的,在悠久的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家无一不是具有文化品格的人。我们对书法的修习和欣赏也同样离不开学习历史,追究经典的模范样式。
由于书法艺术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含,对它的欣赏也是具有细腻而丰富的层次的。首先,文辞是一件书法作品的基础部分。
在古代书法作品中,实用与艺术往往处于一体,碑文、书信、公文对于一位书家来说都是展露艺术才情的载体;在现代作品中,对于文辞的选择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文化取向。其次,在文辞的基础上,书体的选择与以点画为基础的文字架构则反映着作者的艺术取向,使得书法中的汉字如生人一般顾盼生情,使欣赏者可以与之应答。
书法艺术的欣赏是与书法创作密切相关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已形成了一整套法则,从用笔、结体到章法都有常规。如执笔的“拨镫法”,用笔的“永字八法”,结体的《三十六法》,章法的行气一贯与分间布白等等。在此基础上,它更重视精神世界的表现,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正因为书法能反映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艺术才情与精神世界,我们才有可能透过作品,观察并体味其中内含的个性艺术特征、社会文化属性与时代风气。于是,就有了“颜筋柳骨”这样的个性艺术特征,产生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样的时代书风。
书法艺术像中华民族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悠久的历史,有内在的生命力,有永恒的现代性,以至于连一个汉字不识的西方现代艺术家都被它的艺术魅力所征服。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欣赏,都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和开阔的胸怀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