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证》中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血液病的病因大致有如下几类:
1.外感六淫邪气
(1)风邪: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常侵犯人体上部,如再障、急性白血病等,常因白细胞降低或白细胞质的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导致风邪感染发热,产生肺炎等。风邪合并热邪侵及血分,可致葡萄疫病证,如过敏性紫癜。
风邪有外风、内风之分,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再障颅内出血等可致昏迷、抽搐、震颤等,皆为内风所致。
(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可直中三阴:中于太阴脾经,则脾阳受损,脾气、脾阳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两虚,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直中少阴,则肾阳虚衰,肾阳不足,气血虚损。寒性凝滞,得寒则凝;直中厥阴,故可引起气滞血瘀,而出现胁痛和肿块,如白血病所引起的淋巴结、肝、脾肿大等。
(3)火(温热)邪:火热之邪与血液病关系密切,如急性白血病,很多学者认为属温病范畴,多认为是热毒内盛伤及骨髓所致,其临床表现酷似温热病,治疗上多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热毒之邪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可引起各种出血。若血溢于肌肤之间,则发为皮肤紫癜;血溢于外则为吐血、咯血;血溢于下,则为便血、尿血、崩漏等。热为阳邪,最易伤阴,阴虚生内热,虚热灼伤脉络,亦可造成出血。
火热为阳邪。急性白血病、急性再障合并感染者,或白血病毒热炽盛型多表现为高热,恶热,烦躁不安,口渴汗出,便秘尿黄,舌苔黄燥,脉洪数等,多为火热之邪所致。此外,火热之邪易伤阴液,故临床多见阴律耗伤之证。
(4)湿邪:湿为阴邪,常伤及脾胃,脾喜燥恶湿,湿蕴中焦则脾胃运化无权,水湿不化,而影响气血之生化,出现血虚,造成再障或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也与湿邪关系密切,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等,都有贫血和黄疸的症状和体征。此类疾病多属气血阴阳亏虚,又复感湿热之邪,或脾肾虚弱,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交蒸,发为黄疸,湿热败血伤及营血,致气血亏虚。
(5)燥邪: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流行型以夏秋或秋冬季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也多有发热及严重的咽峡炎。此病症发病多与气候有关。急性白血病、再障也并发咽峡炎,亦多与燥邪有关。
(6)暑邪:暑为阳邪,发病多与火热之邪和暑湿有关。
2.外感邪毒
《温疫论》中说:“温疫之邪,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血液病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其发病因素可归至为疫毒范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的病因,目前多认为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也应归为疫病范畴。
3.饮食起居失调
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若生活失慎,饮食失调、则常招致脏腑功能失常。如纳食过多或挑食,皆可造成营养不良,则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两虚,使脏腑功能不足而致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皆与营养有关。若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则会损伤脾胃功能。脾胃损伤则健运失常,影响气血的生化功能。若食之不慎,过食蚕豆等食品,亦可引起蚕豆病。
饮食不洁可引起胃肠道疾患和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日久可出现贫血。
劳倦过度,可耗伤气血,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劳伤也包括房劳过度,耗伤肾气,产生衰弱劳伤之证。肾脏与造血功能的关系最为密切,肾精枯竭,则无以化血,而血虚之证随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4.内伤七情
《内经》云:“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说明情志变化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出现一系列津液气血的变化。《血证论·吐血》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怒伤肝,肝郁则日久可化热、化火,若肝火犯肺可引起咯血、鼻衄;肝火犯胃引起吐血、呕血。”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两虚,再障、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随之产生。恐伤肾,过度惊恐则肾之阴阳俱竭,可致再障。
另外,各种原因引起的瘀血,也是血虚和出血的原因,内有瘀血则新血不能化生,亦即古人所说:“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
三、中医学对血液病病机的认识
根据血液病常见病证:贫血、出血、发热、血瘀,将其病机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贫血
(1)精微物质缺乏,血液生化乏源,如营养不良贫血。
(2)脾胃功能失调,如食欲不振、慢性腹泻、消化吸收障碍;肾不生髓或髓不藏精化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髓为瘀血所阻不能化生血液,如白血病的贫血。
(3)毒物所伤或禀赋不足造成血液破坏,如溶血性贫血;血液耗损过多,如慢性虚损病、钩虫引起的“黄胖病”急慢性出血等。
2.出血
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六淫、七情、劳倦、饮食、慢性病、外伤等,但出血机理不外实热或虚热、气虚、瘀血三方面。热伤血络,或热人血分而迫血妄行;气不摄血,血不循经;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或阻于脉中,血行受阻均可导致出血。
3.发热
血液病的发热包括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六淫、正邪相争而发热;内伤发热有实有虚,实证发热多因瘀血、痰积、伤食、七情等影响阴阳平衡失调,引起发热。虚证发热多由久病虚损、劳倦、嗜欲不节,伤及阴阳,阴虚阳浮或阴盛格阳,阳越于外,而出现发热。
4.瘀积
瘀积的病因不外情志、饮食、寒湿三者。情志不舒,引起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结成积;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而成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而成瘀块;起居失宜,寒气侵袭,寒凝气滞,血行受阻,则成瘀积。
四、中医对血液病治法的认识
血液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瘀血、血虚。出血为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而停滞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淤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血虚为体内血液虚少。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因;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
1.出血
血不循经,溢于血管之外,谓之出血。按其部位大体分为:体表出血:包括皮肤紫癜及各种出血,为浅表血管破裂所致。亦即中医所说的“阳络伤则血外溢”。
内脏出血:包括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等,为内脏血管破裂所致,亦即中医所说的“阴络伤则血内溢”。出血的治法一般有下面几类:(1)实热出血:证见出血骤起,量多,色鲜红,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
治则: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常用药物:
清热泻火药:黄芩、黄连、黄柏、桅子、大黄、生石膏、龙胆草等;凉血止血药:丹皮、侧柏叶、白茅根、旱莲草、大小蓟、茜草根、地榆、紫草、槐花等。
常用方剂:
泻心汤:适用于胃中积热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龙服泻肝汤:适用于肝经实火引起的上部出血。
加味清胃散:适用于胃经实火引起的出血。
小蓟饮子:适用于热结膀胱引起的尿血。
地榆散:适用于肠道湿热引起的便血。
(2)虚热出血:证见出血缓起,量少,色鲜红,低热,手足心热,盗汗,口渴思饮,舌质红,脉细数。
治则:滋阴退热、凉血止血。
常用药物:
滋阴药:生地、沙参、麦冬、女贞子、龟板、鳖甲等。
止血药:见上文“凉血止血药”。
【常用方剂】
犀角地黄汤:适用于阴虚血热引起的出血。
大补阴丸:适用于阴虚内热引起的尿血。
茜根散: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各种出血。
沙参麦冬汤: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咳血。
大文煎:适用于阴虚内热引起的胃出血。
(3)气虚出血:多为慢性出血,多伴有乏力、气短、面白、唇淡。
治疗方法:补气摄血。
常用药物:
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等。
收敛止血药:花蕊、白芨、藕节、仙鹤草、瓦楞子等。
常用方剂:
归脾汤:适用于经久不愈的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皮肤紫癜等。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气虚下陷引起的便血、尿血、崩漏等:黄土汤:适用于阳虚引起,的便血、尿血、崩漏等:(4)血瘀出血:出血渐起或骤起,舌质紫暗。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止血。
常用药物:
活血化瘀药:三七、五灵脂、丹参、当归、川芎、泽兰、赤芍等。
止血药:同上文“收敛止血药”所述。
常用方剂:
血府逐瘀汤:适用于瘀血停留于胸中所致的呕血等。
失笑散:适用于瘀血停留于胸中所致的呕血、咳血等。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适用于瘀血停留于少腹所致的月经过多、崩漏等。
2.瘀血
引起瘀血的因素很多,如外伤或出血导致离经之血滞留于体内某一局部而形成瘀血,此外气虚鼓动无力、阴血衰少,血脉不充、情志失调、气机郁结,寒邪客于经脉,热灼阴血等皆可引起瘀血。临床多表现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瘀血病证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证候。瘀阻于心可见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肠可见呕血、便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阻于肢体某部可见局部肿痛或青紫等。
瘀血的治疗主要有行气、活血、祛瘀等方法。一般采用攻剂。早期患者正气未伤,积块软而不坚可以攻伐;晚期患者正气大伤,积块坚硬,治疗以扶正为主,佐以攻伐。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气滞血瘀:腹内痞积,触之觉硬,固定不移,胁肋胀痛或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
治则:活血祛瘀,兼以理气消积。
常用药物:
理气药:青皮、香附、川楝子、延胡索、郁金、乌药、枳壳等。
常用方剂:
膈下逐瘀汤:适用于瘀血停留于膈下所致的血液病。
化积丸:适用于瘀积内停胸脘所致的血液病。
(2)寒凝血瘀:身疲乏力,畏寒肢冷,手足麻木,疼痛遇寒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苔薄,脉大或伏细弱。
治则:温阳活血。
常用药物:
温阳药:附片、肉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等。
活血药:生蒲黄、五灵脂、丹参、川芍、郁金、鸡血藤等。
常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失笑散加减,适用于阳虚寒凝所致的血液病。
(3)正虚瘀结:积块坚硬,疼痛加剧,饮食大减,脉细数或弦细。
治疗方法:大补气血、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
理气药(见上文所述)。
活血化瘀药:川芎、乳香、莪术、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五灵脂、牛膝、穿山甲、地鳖虫等。
常用方剂:以八珍汤和化积丸为主方,适用于气血亏虚,瘀血内阻所致的血液病。
(4)热毒血瘀:发热汗出,口渴欲饮,肢体酸痛,关节肿痛,身倦乏力,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脉伏或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活血药(如前所述)。
常用方剂:解毒活血汤和四妙勇安汤加减。适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血液病。
3.血虚
祖国医学中有“血虚”“血枯”“虚劳”等范畴。发生原因有:精微物质缺乏,如营养不良;脾胃功能失调,如食欲不振,慢性腹泻,消化吸收障碍;肾不生髓或不藏精化血,肾虚不能生髓,髓亏不能化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瘀血所阻,不能化生血液,如白血病的贫血。毒物所伤或禀赋不足造成血液破坏,如溶血性贫血;血液耗损过多,如钩虫引起的黄肿病,急慢性出血等。
血虚的治疗一是去除病因,二是补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滋养物,治疗亡血原因,调理脾胃功能,补养气血,补肾生精等治疗原则。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平补气血法:适用于气血两虚而无阴虚或阳虚病证者。
①常用药物:
补气药:党参、人参、太子参、黄芪、山药。
补血药:当归、熟地、首乌、白芍、阿胶、紫河车等。
②常用方剂:
当归补血汤:适用气血亏虚,以血虚为主的血液病。
八珍汤:适用气血亏虚所致的血液病。
归脾汤: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血液病。
(2)温补气血法:适用于病程较久,阳虚症状。
①常用药物:除补气、补血药外,还可用肉桂等。
②常用方剂:
十全大补汤:适用于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血液病。
人参养荣汤:适用于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血液病。
(3)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贫血并阴虚或兼有轻度出血者。
①常用药物:除补气补血药外,还多用滋补肝阴药物,如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肉苁蓉等。
②常用方剂:
归芍地黄汤: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贫血。
大菟丝子饮:适用肾阴亏虚为主所致的贫血。
(4)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血液病伴有腰酸腿软,夜尿多、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等脾肾阳虚证。
①常用药物:除补气、补血药外,还有附子、肉桂。
②常用方剂:
桂附八味汤:适用于肾阳亏虚所致的血液病。
十四味建中汤: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