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肠道病
42918000000008

第8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

一、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病变严重者,其中少数可出现10厘米以内的“返流性回肠炎”。临床症状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急性危重病例,有全身症状,并常伴有肠道外疾病和肝损害、关节炎、皮肤损害、心肌病变、口腔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及内分泌病症。

二、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尚未发现任何病毒、细菌或原虫与本病有何特异性联系。

(2)免疫因素。①临床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②体液免疫。③细胞免疫。④免疫复合物存在。⑤肠壁黏膜局部。含有大量的IgG细胞。⑥免疫器官胸腺可以发生增生和肿大。⑦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起到良好的疗效。总之,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较快,虽还不能全面系统化。但已初见端倪。感染为直接病因,而后引起自身免疫的致病变原因,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

(3)过敏因素特别是对食物过敏,如牛乳等。某些患者,当从饮食中剔除乳类时,可收到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另外有人发现本病的肠黏膜对机械性刺激有过敏现象;还有人发现部分患者空肠中缺乏乳糖酶,疾病急性发作时,外周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激素治疗有效;本病患者的肠黏膜中肥大细胞增多,刺激后能释放出大量组胺物质等,均提示本病和变态反应的关系。

(4)精神神经因素。本病患者的病情复发或恶化,每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有关,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续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现在一般认为此为诱因,是一种通过自主神经中介作用而产生的结肠的分泌、血管和运动反应失常,每使此病促发或加重恶化。

(5)溶菌酶学说。溶菌酶是一种溶解黏液的酶,其浓度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大量增加,而在痊愈时降低,故认为此酶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过渡形成,使结肠失去黏液保护作用,而形成了便于细胞侵袭的局部环境。

(6)遗传因素。欧美的家族发病率和种族间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以及本病与某些HLA的关联性,均与支持和遗传因素有关。

总之,上述有关因素中,任何一种单独存在都不足以致病,也不能使病情病势急转多变,因此,目前认为本病是受到免疫遗传影响的宿主反应及外源性刺激交互作用而发生的多因素疾病。

本病以20~40岁年龄者居多,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本病欧美国家发病率高,患病率40/10万~100/10万,发病率3/10万~11.5/10万,国内尚未见精确统计报道,但近年似有增多趋势。

三、中医学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致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因脾恶湿而喜燥,外感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以致发生泄泻。

(2)本病不只是结肠局部的病变,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与脏腑功能障碍,阴阳平衡失调关系密切。也有学者认为气血瘀滞在本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各种原因影响脾运化水谷精及水湿,肠道传导水湿及饮食代谢物的功能,导致泄下黏液、脓血便。

四、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为:腺体排列紊乱,基底膜断裂或消失;各种炎症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黏膜下水肿及纤维化;再生和修复。因为病期不同,组织病理所见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