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除了导致吸收不良的原发性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各种各样营养素吸收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如下:(1)腹泻及其他胃肠道症腹泻和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且最具特点,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大多数患者的腹泻可为经常性或间歇发作,因为脂肪吸收障碍,可导致脂肪痢,其典型者的粪便为淡色、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漂浮于水面,且多有恶臭。脂肪酸和胆盐吸收障碍患者的腹泻可呈现稀便状。但临床上有5%~20%的病例可无腹泻,甚至表现出便秘的症状。腹痛多为胀痛,少有绞痛,常在排便前出现,可伴有轻度压痛及胃胀气。部分患者引起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
(2)营养缺乏症状,消瘦、乏力、易疲劳。这是因为腹泻发生后,脂肪、蛋白质和糖类吸收障碍致使热能吸收减少所致,但脱水、低钾、食欲不振也是重要因素。患者逐渐感乏力、消瘦、体重下降,可出现贫血、下肢水肿、低蛋白血症。严重患者可呈现恶病质,体重减轻10~20千克以上。
(3)维生素、电解质缺乏症状维生素和无机盐吸收障碍的表现。铁吸收障碍可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障碍可致巨细胞性贫血。
(4)水肿、腹水、夜尿、发热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可出现周围水肿和腹水,水吸收障碍性夜尿症,因为吸收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故易于感染,可有发热表现。
(5)牛乳不耐症。因为乳糖吸收障碍所致,表现为绞痛、胃胀气和腹泻。此种患者黏膜糖酶水平可下降,FIat乳糖耐量试验阳性。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现外,还具有原发病表现。
二、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吸收功能试验
(1)粪便脂定量测定及脂肪吸收试验。粪脂定量测定,用称重饮食,测定前5天开始,每天摄入75克脂肪,第3天起收集大便,连续测定3天,计算其粪脂平均值。正常人24小时粪脂量<6克,若>7克可以认为脂肪吸收不良。脂肪吸收试验即先按饮食脂肪为75克/天,进食3天;再按每天100克,进食3天;并连续收集72小时大便,测定粪脂含量取每天平均值,即24小时粪脂排出量,计算脂肪吸收率,正常人脂肪吸收率94%以上;若脂肪吸收率小于90%,表示脂肪吸收不良。计算公式如下:脂肪吸收率(%)-\[(摄入脂肪-粪脂)÷摄入脂肪\]×100%饮食治疗时必须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脂肪摄入量应<10克/天,最初烹调时不用植物油。这样对慢性胰腺炎、肝外胆道阻塞、胆瘘、胰瘘等引起的脂肪泻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也可口服中链三酰甘油,或用要素饮食,使脂肪控制到极低量。
(2)蛋白质消化吸收试验。标准饮食5~7天,连续测定尿氮及粪氮排出量。通常24小时粪氮排出量1~2克。若蛋白质吸收不良时,粪氮明显增高;粪便呈恶臭并呈碱性反应。蛋白质吸收不良时,饮食应暂时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尽可能多选用鱼类、蛋类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也可用要素饮食及匀浆饮食。此外,还应进行糖耐量试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三、诊断
(1)体重减轻、腹泻和贫血的任何一种组合都应怀疑到吸收不良。
(2)直接测定粪便中的脂肪是确诊吸收不良的最可靠试验。假如出现脂肪泻或粪便中脂肪过多,即是吸收不良的绝对证据。
(3)其他相关检查如右旋木糖吸收试验、乳糖吸收试验、铁的吸收试验、叶酸吸收试验、维生素B1吸收试验、乳果糖吸收试验、小肠活检、胃肠X线检查、胰腺功能检查等,都为本病的诊断及病因分类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4)本病需与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