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传染病防治
42916900000007

第7章 农村家庭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5)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3.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得同步。

数次发作以后患者常有体弱,贫血,肝脾肿大。发作次数愈多,脾大,贫血愈著。由于免疫力的差异或治疗的不彻底,有的病人可成慢性。

四、疟疾按病情分类

1.三日疟

发作与间日疟相似,但为三日发作一次,发作多在早晨,持续4~6小时。脾大贫血较轻,但复发率高,且常有蛋白尿,尤其儿童感染,可形成疟疾肾病。三日疟易混合感染,此刻病情重很难自愈。

2.卵形疟

与间日疟相似,我国仅云南及海南有个别报道。

3.恶性疟

起病缓急不一,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①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②体温高,热型不规则。初起进常呈间歇发热,或不规则,后期持续高热,长达20余小时,甚至一次刚结束,接着另一次又发作,不能完全退热;③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④脾大、贫血严重;⑤可致凶险发作;⑥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4.凶险型疟疾

88.3%~100%由恶性疟疾引起,偶可因间日疟或三日疟发生。在暴发流行时5岁以下的幼儿,外来无免疫力的人群发生率可成20倍的增长;即便当地人群,治疗不及时也可发生。临床上可观察患者原虫数量作为监测项目,若厚片每视野达300~500个原虫,就可能发生;如每视野600个以上则极易发生。临床上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脑型:最常见。其特点:①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突然晕倒起病;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③意识障碍,可烦躁不安,进而嗜睡,昏迷;④抽搐,半数患者可发生,儿童更多;⑤如治疗不及时,发展成脑水肿,致呼吸、循环或肾功衰竭;⑥查体有脾大,2/3的患者在出现昏迷时肝脾已肿大;贫血、黄疸、皮肤出血点均可见;神经系统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出现病理反射;⑦实验室检查:血涂片可查见疟原虫。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生化检查正常。

(2)胃肠型:除发冷发热外,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水样便或血便,可似痢疾伴里急后重。有的仅有剧烈腹痛,而无腹泻,常被误为急腹症。吐泻重者可发生休克、肾衰而死。

过高热型疟疾发作时,体温迅速上升达42℃或更高。患者气迫,谵妄、抽搐,昏迷,常于数小时后死亡。

(3)黑尿热:是一种急性血管溶血,并引起血红蛋白和溶血性黄疸,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其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还可能与G-6-P脱氢酶缺乏有关。临床以骤起、寒战高热、腰痛、酱油色尿、排尿刺痛感,以及严重贫血、黄疸,蛋白,管型尿为特点。本病地理分布与恶性疟疾一致,国内除西南和沿海个别地区外,其他地区少见。

五、疟疾的治疗

1.基础治疗

①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②要注意水分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③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④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2.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的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3.控制发作

磷酸氯喹简称氯喹,每片0.25克(基质0.15克)。第一天4片,6小时后再服2片,第2、3天每天2片,共计10片。治疗间日疟及三日疟第1天4片已足;治疗半免疫者单剂4片即可。该药吸收快且安全,服后1~2小时血浓度即达高峰;半衰期120小时;疗程短;毒性较小,是目前控制发作的首选药。部分患者服后有头晕、恶心。过量可引起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心率紊乱、血压下降。禁忌不稀释静注及儿童肌肉注射。尿的酸化可促进其排泄。严重中毒呈阿斯综合征者,采用大剂量阿托品抢救或用起搏器。值得注意的是恶性疟疾的疟原虫有的对该药已产生抗性。盐酸氨酚喹啉作用与氯喹相似。每片0.25克(基质0.2克),第1天3片,第2、3天各2片。哌喹及磷酸哌喹本品作用类似氯喹,半衰期9天,为长效抗疟药。哌喹每片含基质0.3克,磷酸哌喹每片0.25克(基质0.15克),口服首剂基质0.6克,8~12小时后再服0.3克(恶性疟0.6克)。哌喹须经胃酸作用成盐酸盐后才易吸收。磷酸哌喹吸收快,味苦。耐氯喹的虫株对本品仍敏感。

羟基哌基及磷酸羟基哌喹与哌喹类同,但吸收较快,半衰期2~3天。三天疗法恶性疟各服基质0.6克、0.6克、0.3克;良性疟疾各服0.6、0.3、0.3克。较哌喹类更适用。

六、疟疾的预防

要控制和预防疟疾,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部队进入疟区前,应及时做好流行病学侦察,针对疟疾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进行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对现症者要尽快控制,并予根治;对带虫者进行休止期治疗或抗复发治疗。通常在春季或流行高峰前一个月进行。凡两年内有疟疾病史、血中查到疟原虫或脾大者均应进行治疗,在发病率较高的疫区,可考虑对15岁以下儿童或全体居民进行治疗。

1.切断传播途径

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执勤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最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2.服药预防

进入疟区,特别是流行季节,在高疟区必须服药预防。一般自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8周。下列药物可据条件酌情选用。

(1)乙胺嘧啶4片:每周1次,或8片每两周1次。长期服用可致巨细胞性贫血,还可产生耐受性。(乙胺嘧啶每片6.25毫克)。哌喹或磷酸哌喹服基质0.6克,每20~30天服1次。耐氯喹地区也可采用。

(2)复方防疟药:防疟片1号,含乙胺嘧啶20毫克,氨苯砜100毫克,第1、2日每日1片,以后每周1片。防疟片2号,每片含乙胺嘧啶17.5毫克,周效磺胺250毫克,第1、2日每日2片,以后每10日2片。防疟片3号,含磷酸哌喹250毫克,周效磺胺50毫克,每月1次,每次4片。

(3)氯喹2片:每10日1次,接受输血者可服氯喹每日(1片)基质0.15克,连服3~5日。

服用预防药物可出现一些副作用,如头晕、头昏、恶心、呕吐等,所以重症肝、心、肾疾病及孕妇应慎用或忌用。为防止耐药株产生,每3个月调换1次药物。

(4)硫酸奎宁:本品系金鸡钠树皮中的一种生物碱。抗疟作用与氯喹大致相同,除较迅速杀灭红内期原虫外,还有退热作用。但该药半衰期短(10小时),味苦;对中枢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头昏,耳鸣和精神不振;对心脏有全面抑制作用,静注可出现血压下降;对子宫能增加其收缩力,可引起流产;因此该药仅用于抗氯喹的恶性疟疾及重症病例的抢救。片剂每片0.3或0.12克,口服第1~2天0.45~0.6克,每天3次,第3~7天0.3~0.6克,每天2次。二盐酸奎宁仅在凶险疟疾时考虑使用。盐酸甲氟喹适用于治疗各型疟疾及有抗性的病例。一次顿服4~6片(1~1.5克)。

(5)硝喹:本品对各种疟疾及抗氯喹虫株均有效。每片基质12.5毫克,常与氨苯砜复方,各含12.5毫克。口服每天4片,连服3天;3岁以下服1/4片。72小时方能控制症状,故作用较慢。

(6)青蒿素:该药作用于原虫膜系结构,损害核膜、线粒体外膜等而起抗疟作用。其吸收特快,很适用于凶险疟疾的抢救。总剂量2.5克,首次1.0克,6小时后0.5克,第2、3日各0.5克。因排泄迅速,故易复发。蒿甲醚,肌注首剂0.2克,第2~4日各0.1克。

(7)其他新药:磷酸咯啶每片0.1克,首剂3片,以后2片,每日两次,疗程2日。磷酸咯萘啶疗程2日,各服基质0.8克、0.4克。间氮丫啶疗程3日,各服0.6克、0.3克、0.3克。半免疫者可服单剂0.6克。

(8)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凡氯喹2.5克(基质1.5克)总量分3日服,未能消除无性生殖原虫,或1月内再燃者,称为抗性。对有抗性者应选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联合用药。

3.针刺疗法

于发作前两小时治疗可控制发作,系调动了体内免疫反应力。穴位有大椎、陶道、间使、后溪,前两穴要使针感向肩及尾骨方向放散,间歇提插捻转半小时。承山穴单独针刺有同样效果。

4.中医药

祖国医学认为病因是外感暑温疟邪。分为正疟、瘴疟、久疟。正疟相当于慢性复发疟疾。正疟主张和解少阳,祛邪上疟,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党参、陈皮、半夏、甘草)。瘴疟认为需清热、保津、截疟,主张给生石膏、知母、玄参、麦冬、柴胡、常山,随症加减。久疟者需滋阴清热,扶养正气以化痰破瘀、软坚散结,常用青蒿鳖甲煎;何人饮;鳖甲煎丸等。民间常用单方验方,如马鞭草1~2两浓煎服;独头大蒜捣烂敷内关;酒炒常山、槟榔、草果仁煎服等。均为发作前2~3小时应用。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知识

一、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