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治者:继续闭着眼睛想象,又有一条狗进来了,正在你的屋子里拉屎了。狗在房里到处走!狗脚踏在屎上了,把屎弄得满地都是!它用后脚把屎弹了出来,桌上、椅子上、床上都有狗屎了!你拿起棍子准备把狗打出去,用棍子打狗。有一条狗很凶,它咬你的裤脚,你退了一步,棍子掉到地上了,赶快拾起棍子来。棍子上有狗屎,你脚上有狗屎,你手上也有狗屎。脸上也沾了一点狗屎,你闻到狗屎的臭味了,你用手去抹脸,结果一脸都是屎。你躺在地上不能动了,一点也不能动,只闻到狗屎臭,看到身上到处是狗屎。两手都是狗屎,脸上也有狗屎,又进来一只大母狗,它是不咬人的,行动缓慢,它向你走过来了,把屁股对着你,就要在你头顶上拉屎了,看得清清楚楚的,肛门张开了,屎慢慢出来了,黄色的东西冒着热气掉下来了,掉到了你的脸上。脸上又来了一些稀狗屎,耳朵里、眼睛里、口里都流进了狗屎,屎流进喉头里了,又酸又苦的味道。你完全泡在狗屎堆里了。好,睁开眼睛吧,这次治疗结束了。
【心理医生提示】
使用满灌疗法时应注意:
(1)要向求治者说明满灌疗法带来的焦虑是无害的。只有求治者体验到严重紧张,面对害怕,并且忍耐1至2小时以上,恐惧焦虑情绪才会逐渐消失。经过一系列先易后难的渐进的满灌暴露作业后,就会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2)不允许有回避行为。否则会加重恐怖,导致治疗失败。
(3)使用此法,必须对求治者的身心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否则不仅会影响疗效,而且有可能发生意外。
(第四节)厌恶疗法
一、概述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厌恶疗法的使用,从资料看,确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妇女为了避孕,故意延长哺乳时间,以致小孩到了6~7岁仍未断奶。而此时,要使孩子断奶,成人往往只能采用在乳头涂黄连或难看的颜色,使儿童望而生畏,产生厌恶感,以达到断奶的目的。
现代临床心理医师也在使用这种方法帮助人们戒酒,让嗜酒者服戒酒硫,或注射阿扑吗啡、吐根碱,在即将出现恶心时,让嗜酒者饮酒。如此每天1次,重复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药物而单纯饮酒也出现恶心,对酒产生厌恶情绪止。此即说明条件反射已充分建立,以后每年仍可作1~2次巩固性治疗。据莱蒙所做的4096例以此种方法戒酒的试验效果统计,一个疗程治疗后,维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维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余的人以后又继续喝酒。
二、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
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疗法适用于治疗酒癖、烟癖、药癖、性变态、强迫观念、儿童不良习惯和行为矫治等。通过对患者的对抗性条件训练,使其形成一种新的条件行为,以此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
三、形式
厌恶治疗的形式有下列三种:
(1)电击厌恶疗法:即将求治者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反应与电击连在一起,一旦这一行为反应在想象中出现就予以电击。电击一次后休息几分钟,然后进行第二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反复电击多次。治疗次数可从每日6次到每2个星期一次,电击强度的选择应征得求治者的同意。
(2)药物厌恶疗法:即在求治者出现贪恋的刺激时,让其服用呕吐药,产生呕吐反应,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消失。药物厌恶疗法多用于矫治与吃有关的行为障碍,如酗酒、饮食过度等,其缺点是耗时太长,且易弄脏环境。
(3)想象厌恶疗法:即将施治者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求治者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此疗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对各种行为障碍疗效较好。
为了改变性变态行为,有人也使用过此种疗法。如在恋物癖求治者头脑中出现窃取恋物的观念或出现此种行为之际,令患者用通电或是用针刺痛自己,重复多次之后,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此类适应不良行为。此外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习惯性肌肉抽动症。Philpott医师在治疗强迫观念时,也使用过类似的方法,他用的不是疼痛刺激,而是当求治者每次出现强迫观念时即自动停止呼吸,用憋气导致的窘迫感来抑制强迫观念的涌现。
想象厌恶技术也可以由求治者自己执行。例如性变态患者,当其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让自己立即闭上眼睛,想象面前站着一个高大警察,面孔冷峻,手里拿着镣铐在盯着他。或是回忆过去被拘留、被群众愤怒申斥的场面,以达到减少与控制此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效果。除此之外,有心理医师还设计用想象恶心呕吐来抑制酒瘾或贪食症,但想象的方法究竟不如实际的、具体给予的刺激那样有效。
运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强度,通过刺激确能使求治者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如强迫观念患者,用拉弹橡皮圈法进行治疗,头几天,当强迫观念出现时要接连拉弹30~50次才能使症状消失。另外,要求求治者要有信心,主动配合,当治疗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必要时最好取得其家人的配合,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使用厌恶疗法时应注意事项
(1)厌恶疗法会给求治者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施治者在决定采用此法之前,务必向求治者解释清楚,在征得求治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并且,施治者一般应把厌恶疗法作为最后一种选择。
(2)在使用厌恶疗法的同时,应努力帮助求治者建立条件性辨别反应。
例如对一位同性恋者使用厌恶疗法,施治者应将呈现厌恶刺激限制在求治者的同性间性行为表现的范围内,同时,让求治者形成对正常的异性间性活动的愉快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消除非适应性行为的同时,建立适应性行为。
(第五节)逆转意图疗法
逆转意图疗法又称“矛盾意向疗法”,它是施治者让求治者故意从事其感到害怕的活动,从而使求治者对该行为的发生感到无所谓,达到使害怕反应不再发生之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疗法的理论假设是:求治者在有意进行的某种行为活动中,改变了自己对该种行为的态度,这使得原来伴随该行为而出现的不适应的情绪状态与该行为脱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一位失眠的求治者,施治者在采取逆转意图疗法治疗时,其方法即是让其故意坚持不睡,躺在床上,不看电视,不看书报,保持清醒,通宵达旦,不准入睡,而白天照常从事正常活动。如此治疗数日,当求治者无论如何也抵制不了睡眠的需要时,在经过补偿性睡眠之后,再让求治者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又如治疗面肌习惯性抽动症,便让求治者主动收缩面肌,并规定较高的频率,直到出现疲劳感为止。且每天令其重复操作,经过多次训练,便可达到逐渐消除习惯性抽动的目的。此法还可用于对恶劣家庭关系的治疗。如夫妻间每天都要用冷言恶语去刺激对方,用要挟、报复等各种手段去惩罚对方,对如此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的家庭关系,使用逆转意图疗法时,便应要求反目的夫妻双方每天一丝不苟地完成指定的“家庭作业”,而且一定要吵够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才允许收场。要他们主动找借口,搜寻以往生活的嫌隙,作为舌战的炮弹,直到全部打光,粮尽弹绝,互愿休战为止。从相反的方向来暴露人类行为中的弱点,达到自我觉悟、矫正不适应行为的目的。
逆转意图疗法可以由求治者自己执行,这样同样能帮助求治者迅速克服那些由具体生活事件引起的害怕情绪,如上司召见、招聘面试、考试怯场等。
(第六节)模仿学习疗法
模仿学习疗法又称示范性疗法,它是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来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那种行为。
模仿学习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个体(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莫尔认为,观察者仅仅通过看到模型的奖励就可以学会这个模型的反应。班杜拉更进一步指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途径而形成的。如儿童看到成人或电视中的攻击行为,自己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如疑病症的儿童往往来自特别关注疾病的家庭。
班杜拉建立此法用于儿童的行为治疗,特别适应于集体治疗。他根据父母的陈述和怕狗的行为观察,将幼儿园中怕狗的小孩分为4组:第一组通过8次活动,观察一个不怕狗的4岁男孩,他作为示范者带狗入室,按程度与狗逐步接近,亲热抚弄3分钟,整个组内形成一种良好习惯,以对抗任何焦虑反应;第二组同样看到这个示范者与狗亲近,而没有形成热烈的气氛,所以除了观察与狗接触之外,其余环境因素保持为中性;第三组只是和大家一起看狗,无示范儿童在场;第四组只是几个小孩子一起活动,狗与示范儿童都不出场。实验结束和一个月后,让各组儿童分别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观察各组儿童的恐惧行为。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儿童显然更能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且两组行为无明显差别。其中67%的儿童可以单独与狗同处一室。另外两个对照组中的孩子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试验说明,人类从小时候起,即可通过模仿建立一些阳性的(当然也有阴性的)条件反射,以建立自己的习得行为。模仿学习疗法已成为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事实上,在行为疗法的许多方法中,都含有模仿学习的因素。如马克斯运用满灌疗法治疗洁癖的病案,就含有大量的模仿学习疗法的方法。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施治者常常运用模仿学习疗法治疗恐惧症,与焦虑情绪有关的行为问题,以及其他类型的行为障碍。
儿童孤独症的典型特征是,缺少社会性反应,缺少模仿他人的能力。因为人类的学习大多数是依靠模仿学习实现的,儿童孤独症使儿童在这种模仿学习上所产生的缺陷,严重地限制了他们的正常发展。因此,在利用模仿技术训练儿童孤独症儿童时,训练程序一般强调演示、提示和强化,以便在他们身上建立被模仿的行为。
(第七节)强化疗法
一、概述
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化泛指施用一定刺激增强有机体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强度或增加其反应出现频率的过程。如一小女孩在公开场合唱歌,观众的掌声和赞扬声激发她唱得更欢;一小孩因撒谎而遭其家长训斥或殴打,使他不敢再撒谎了等。这些都是强化的结果。
强化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操作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的结果会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个体获得奖励,那么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还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个体受到惩罚,那么就只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体在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因此,施治者可通过“操作”这种关系,以达到改变求治者行为的目的。
二、类型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一个胆小的学生突然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老师马上给予表扬和肯定;一个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由上学期的第40名上升到第10名,家长奖给他一台电子游戏机等。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一位小学生仍有吸吮手指头的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不再吸吮手指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
在实行这种惩罚方式时必须注意,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小孩放学回家在路上贪玩,回家较迟,则取消他当日18:30看卡通片的“权利”。使用强化疗法,可起到三个作用:增加适应性行为,提高期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过剩行为。
三、治疗技术
强化疗法可以具体分为以下治疗技术:
1.行为塑造技术
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塑造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的行为出现,就立即给予强化。这是行为疗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行为塑造技术可用于许多行为领域,例如学生学习社交行为和运动行为,尤其在用于单一行为方式的建立时,则更为有效。下面是应用行为塑造技术治疗缄默儿童症的实例。
洛瓦斯及同事将行为塑造技术应用于帮助有严重情绪障碍的缄默儿童,以建立其言语反应,如叫“爸爸”“妈妈”。缄默儿童只会偶然发出一些类似于元音的声音。施治者先得寻找强化这些声音的机会,为以后将这些声音塑造成字、字连成句子打下基础。
为了发现这样的机会,施治者有二种选择:一种是单纯地等待,另一种是主动帮助儿童发出声音。例如,施治者用手捏住儿童的双唇,然后突然松开,从儿童嘴里冲出的气流可能产生这种声音。如果声音果真出现了,施治者就立即用东西进行强化,如给儿童糖果吃等。如果孩子有看着施治者唇部的行为,也应给予强化。一般来说,一段时间后,孩子能在每5秒钟发出一个声音,并且有50%的时间能注视着施治者或别人的嘴部。于是,施治者就可改变强化的目标,如果大人说出一个词,如“宝贝”,孩子能在5秒钟内作出反应,如发出一个声音,便可得到食物强化;如果在5秒钟之外,则不予强化。
完成了这一步,强化的目标又可以进行改动。这一次应是强化孩子的言语模仿能力。如果大人说“妈”,孩子也跟着说“妈”,则给予强化。达到这一行为目标的标准是,孩子能连续10次准确无误地跟着说“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