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需要,还可以将这种行为塑造继续下去。例如,上面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说“妈妈”。大人先说一句,如果孩子跟着模仿,就得到强化。完成这一目标的标准,也可以定在连续10次准确无误地跟着说“妈妈”。如果希望孩子在饿的时候能说“妈妈我饿”,而不是用哭或其他的方式来表示,就得让孩子再学会“我”和“饿”。在孩子饿的时候,让他模仿着发出“饿”,等他学会后,再将目标改为“我饿”,最后,让孩子跟着说“妈妈我饿”。这样一步步地塑造儿童的新的行为反应。
使用行为塑造技术时还要注意:①观察需要帮助的对象,弄清他什么反应出现最经常,其前因和后果是什么,注意可利用的反应类型和持续时间等变量。②根据观察到的资料,考虑一下需要塑造的最终行为目标,是否能从求治者现有的行为反应中衍生出来。如果可行,便要考虑朝向最终目标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假如要塑造孩子的利他行为,最终学会关心他人,第一步应做到,孩子吃他喜欢的东西时先询问大人要不要吃;第二步做到,真的将东西给大人吃;第三步再扩展到邻居的孩子。如此下去,才能一步步接近并达到期望的行为目标。③确定达到每一步的评估标准。在确定标准时,可以将行为反应分为两类:通过的和没有通过的。若孩子在第一步时询问了大人,虽然没真的把糖果给大人,也达到了第一步标准应予以表扬。在第二步时,若他只是问了父母、爷爷、奶奶要不要,没真的给时,就不要再表扬他,只有在他真的把糖果给大人吃了时,才给予表扬。④改变环境条件,造成求治者有表现被期望的反应的最大可能性。如果被期望的反应涉及其他人员,在进行行为塑造时应该有他们在场。如上述小孩在第三步时,应在孩子拥有吃或玩的东西时,鼓励他参与户外活动,并取得邻里小孩的配合。⑤强化那些通过的行为反应,不强化那些没有通过的行为反应;使用的强化物,对求治者来说,应该是最强有力的。⑥不断地改变中间过程的行为目标,使其接近最终的行为目标。如果一个中间行为目标经过反复强化,总也不能满足通过最终的行为标准,就应考虑适当降低或修改这个中间行为目标。假如上述小孩的第四步标准是主动给陌生人以各种帮助,小孩在经过多次强化后仍不能达到,就可将此标准降低为,当陌生人提出要求时希望他给予帮助。⑦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应重视使用言语、体态和手势进行指导,以加速学习的进程。
2.渐隐技术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个体要想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就需要迅速而准确地抓住那些在此时此刻什么是适当行为的环境线索。例如:看见十字路口的红灯则停止前进;听见国歌应起立行注目礼;走进图书馆应压低话音;见门关着,进之前得敲门等。在社交场合中,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微妙线索指示着我们行动,对年长的、年幼的、同性的、异性的、朋友、领导及陌生人,都要求采用相应不同的交往方式。有些人由于不能准确抓住这些线索,产生刺激识别缺陷,最终导致行为障碍,或作出了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举止,或对错误信息线索作出了反应。渐隐技术就是通过利用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渐隐技术先利用明显线索,帮助形成正确的反应,然后逐渐消退这些线索,使它们达到与自然环境相同的水平,再让行为者利用这些自然线索,作出正确的反应。例如:一个初学钢琴的人在琴键上写上1、2、3、4……阿拉伯数字,以帮助他击键正确。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手指不断敲击琴键,键上的数字便会慢慢褪去。尽管线索已隐去,但由于学习者已在练习中熟悉了琴键的位置,数字也就不再需要了,即线索隐去了,但行为却仍保留着。下面利用【病案】接受治疗的男性同性恋患者共3名,皆是自愿前来求治的。他们对同性裸体幻灯片有兴奋反应,对异性裸体幻灯片却没有兴奋反应。经过分析,施治者认为他们的同性恋反应是由于刺激控制不当形成的。因此选择了渐隐法,试图改变那些控制他们的性反应的刺激,使他们对男性裸体的兴奋反应转移到对女性裸体产生性兴奋反应。
施治者让求治者坐在银幕前,带上测量阴茎扩张程度的环子,向他们呈现男、女裸体幻灯片。治疗时,施治者将男女裸体像同时投在银幕上,使两者相重迭。开始时,男性裸体幻灯片的光线强,女性裸体幻灯片的光线几乎看不见。然后逐渐改变二者光的强弱比例,使男性的裸像渐渐暗下去,女性的裸像渐渐明显化。每次改变两者光线的比例,以达到求治者对呈现2分钟的两个重迭的男女裸体像表现出75%的阴茎勃起。从开始时男性光线明亮(100%)、女性光线无,到最后的女性光线明亮(100%)、男性光线无,施治者共安排了16次这样的光线比例的变化。
通过治疗,3名求治者的病情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中有2人能与异性进行正常的性活动。
3.提示技术
提示技术也是一种利用明显线索来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提示技术是指,用提示的方式将求治者的注意导向那些将要被学习的任务及其要求上,以利于学习。如母亲在塑造孩子穿衣服的行为时,张开衣服,等待孩子,让孩子转过身,把胳膊伸人袖子,这种辅助就是一种提示。如果母亲希望孩子今天穿上某件特定的衣服,也可以采取这种提示,对孩子说:“我把你的衣服放到床边上了,你把它穿上。”她这样做,要比口头说会更可能达到目的。
麦克拉马翰等人曾采用提示技术帮助一群老人矫正了老年封闭症。
【病案】
参加治疗的老年人是一所“老年人之家”的居民。在治疗前,施治者对他们的日常活动情况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这些老人中平均每天有54%的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16%的人在“老年人之家”的活动室里,10%的人在饭厅里消磨时间,其余的则不待在一个固定地点;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他们中有63%的人是坐着的,23%的人是躺着的,即86%人没有进行社会交往活动。
治疗程序是在活动室里进行的。每隔一日,施治者便将娱乐用品摆好,如棋类、七巧板、魔方、积木等,然后四处寻找那些没有参加娱乐活动的老年人。
找到后,便把娱乐用品塞在他们的手上,简单地要求他们适当利用一下这些娱乐用品。
治疗结果发现,这种简单的提示,使参加活动的老年人从干预前的20%,提高到干预后的74%。因此施治者认为:在护理老年人的场所,这种提示是促动他们参加娱乐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4.正强化技术
正强化技术又称阳性强化法,它是一种采用奖励的办法,训练和建立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具有奖赏效用的强化物称之为正强化物,如食物、金钱、性活动、地位、赞扬、同情等。在行为的形成上,正强化技术的效用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当一个孩子想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时,便又哭又叫。这是因为在他过去的经历中,哭叫使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如果做母亲的试图改变这种习惯,便可对孩子说:“如果你又哭又叫,你决不会得到这东西;如果你想得到它,就请安安静静地说:‘请把这个东西给我好吗?”’如果这种新的行为受到赞赏,就增加了在以后的情境中,孩子表现出这种新行为的可能性;对新的行为给予持久的赞赏,而不再纵容旧行为,那么孩子的新行为就会取代旧行为。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正强化技术常常被用于矫正精神病人的不良行为、神经性厌食、降低焦虑,以及矫正儿童不良行为和治疗性变态等。
艾伦曾运用正强化技术,矫正了一位女病人过多地穿衣服的坏习惯,施治者设计的治疗方案是巧妙而有效的。
【病案】
求治者是一位精神病人,47岁,住院已有9年,每天穿大约重25磅(1磅约为0.45千克)的衣服。施治者于是在医院饭厅的进口处放了一台秤,要求病人吃饭之前必须称一下,如果体重超出了规定的重量,她就不能进入饭厅吃饭。治疗开始时,允许病人进入饭厅的体重是她实际体重加上23磅,所以,病人需脱去2磅衣服,才能被允许进入饭厅吃饭。在称体重时,如果病人的重量超过了标准,护士就会对她说:“对不起,你的体重太重了,你必须设法轻一点才行。”如果病人不愿脱去衣服以求得达到规定的重量,她就得挨一顿饿。为了满足标准,病人有时从身上去掉的衣服重量比要求的要重一些,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护士便要在下一次吃饭称体重时,适当调整重量标准,使之不高于病人在上次吃饭时称得的体重。
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穿着正常,大约3磅多,并且保持在这样的水平,便停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