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高血压病
42914500000008

第8章 高血压病的治疗(6)

脂质代谢紊乱与高血压病伴随,并使高血压病危险性增加,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伴随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

目前医学研究证实,血脂异常是引起人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像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及猝死)、脑梗死及周围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这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危害大,病情进展凶险,其死亡率约占人类总死亡率的半数左右。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化发病危险密切相关,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等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危险会相应地增加2%左右。若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每下降1%,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便会下降3%~4%。因此,低密度脂蛋白通俗称为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称为好胆固醇;前者促进冠心病发病,而后者对抗之。另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也可能有促进冠心病发病的作用,它的升高往往伴随着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

为此,对伴随血脂异常的高血压病人,应加以重视并积极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应是首要: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食盐、酒精摄入,减轻体重,加强体育锻炼。避免使用可影响血脂的降压药;大剂量的利尿剂(噻嗪类和袢性)至少在短期内可升高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小剂量的利尿剂则可避免这类影响。β-受体阻滞剂能一过性增高甘油三酯,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仍显示出能减少摔死和总死亡率,及防止心肌梗死再发的作用。

影响血脂比较小者有: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咪唑啉受体抑制剂等。

经饮食调控后,血脂仍异常者,胆固醇增高时首选羧甲基戊二酸单酚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治疗,随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血甘油三酯增高者,可首选贝特类药物治疗,也可选用其他种类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调脂药可抑制胆固醇合成,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也能使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1。这类药副作用较为少见,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肌痛、失眠、皮疹和转氨酶升高等,如果转氨酶超过正常3倍时应停药。常用的有:洛伐他汀(美降之),10~80毫克,分1~2次/日;普伐他汀(普拉固),10~40毫克,每天1~2次;辛伐他汀(舒降之),5~40毫克,每天1~2次;氟伐他汀(来适可),20~50毫克,每天1~2次。

他汀类药物最好临睡前服用。中药血脂康(红曲)亦属于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抑制剂,降脂作用可靠,且副反应很少,每次2粒,每天3次。

贝特类调脂药降甘油三酯的作用强于降总胆固醇,同时还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性和减低纤维蛋白原浓度等作用。本类药的新型制剂副作用较少见,少数人可有转氨酶升高。

常用的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力平脂),100毫克,每天3次;苯扎贝特(必降脂),200毫克,每天3次;吉非贝齐(诺衡),600毫克,每天2次;环丙贝特(环丙降脂酸),50~100毫克,每天1次;益多脂,250毫克,每天2~3次。

十四、高血压病的降黏治疗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脂质代谢不可避免地发生紊乱,血黏度迅速升高(尤其在高血压病人中更是如此),血流速度减慢,加上步入中老年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排毒能力减退,导致血液夹带大量因衰老死亡而脱落的血管内皮细胞碎片,多余的游离态脂肪微粒,以及外界的环境毒素等血液垃圾在纤维蛋白及血小板的作用下凝结成固定或流动的血栓;同时,大量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造成血管硬化,管径缩小,管壁收缩能力下降。

这一切使对人有利的血液细胞以及营养物质的运输变得更为艰难,造成局部或全身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症状。

生理学曾测试过老年人的血黏度的变化。一天之中的血黏度最高时间是清晨,一年之中血黏度最高的时间是在夏季。人的血黏度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季节性发病情况有明显联系。因此,经过一夜的睡眠,排尿、出汗、呼吸和炎夏高温等消耗,体内水分丧失最多,易使血液更为黏稠,成了因血黏度增高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发生意外的高发时间。防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时,一定要重视调控高血黏症。

(1)科学合理地补充水分。这是防止血黏度增高,也是防止心血管疾病发生意外的最简便有效的保健方法之一。根据科学试验,成人每天饮水不少于1 500~2 500毫升,适量多次饮入,尤其是在晨起后补入一杯白开水,效果更为明显。水温宜在摄氏25度左右为好,此温度下的白开水最易为人体吸收,有利于稀释血液,缓解血流的黏稠度,保持体内血液循环畅通。

(2)饮食中要注意多食用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如黑木耳、大蒜、洋葱、香菇等,和具有类似有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如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

(3)根据引起血黏度增高的情况和升高的因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坚持服用。

(4)定期做血液流变学测定,动态观察血黏度指标,做到心中有数,对防止心血管疾病大有益处。

高血压病伴高黏血症的具体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聚集疗法。用对抗红细胞或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阻止其凝聚和在血管壁的黏附,降低血流阻力在医生指导下用藻酸双酯钠(PSS)。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鱼肝油丸既可抑制红细胞聚集,又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降脂疗法降低过高的血脂,可有效地降低血黏度。目前有多种降脂药物可供选择,如复方降脂片、多烯康、泛酸乙胺、美降脂、必降脂和诺衡等。但不要忘记控制脂类饮食的摄入,才能使降脂药更有效。

(3)血液稀释疗法即在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同时,置换出等量的血液。适用红细胞压积较高导致高黏血症及慢性肺心病人。输液后,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的比例相对降低,有利于血液循环速度增快,改善全身新陈代谢,也可预防血栓形成。

(4)去纤维蛋白治疗蝮蛇抗栓酶有去纤维蛋内作用,其中的有效成分是精氨酸酯酶,可使纤维蛋白原变成不稳定的纤维蛋白单体,从血中清除,以降低血新度。当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质增多时,血黏度增高,此时选用蝮蛇抗栓酶来降低血黏度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5)中医中药最常采用的药方是活血化瘀类中草药,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许多单味中草药也可降低血液的黏度,如丹参、川芎、苏木、灵芝、莪术、血蝎、土鳖虫、大黄、水蛭、牛膝、没药、三棱等,均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黏度。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丹参片既能降低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又能减轻红细胞聚集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肌供血。所以丹参片不仅是防治冠心病的良药,也是一种降低血黏度的良药。

十五、高血压病的基因治疗

目前,临床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存在长期服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基因治疗将为高血压病的治疗带来突破。

随着分子心血管病学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已成为高血压病治疗的又一新途径,目前大多数停留在动物实验水平:抗血管紧张素原基因治疗在动物模型中已初见成效;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对高血压病疗效显著;激肽释放酶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提示对高血压病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心钠素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对年轻鼠(4周龄)有效而对成年鼠(12周龄)的血压无明显影响。

基因治疗高血压病尚存在的问题有:A降压效果仅能维持数天至数周;B目前基因治疗的给药途径有两种:①直接给药法,即直接将重组外源基因注入靶细胞或组织;②间接给药法,将目的基因导入中介细胞再回输体内。两种方法均不如目前降压药的口服方式容易被病人接受和配合。

我们深信,高血压病的基因治疗在不久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为高血压病人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