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心理健康常识
一、什么是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良好。这三个方面互相有关联,体现了整体健康观。
二、什么是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维护、促进心理健康,也可以说心理卫生就是指心理健康,即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正常,两者都在常态范围。心理和身体一样,要想不得病,必须讲究卫生,才能达到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能合理评价,有自知之明,有生活目标;(2)对他人尊重、理解,人际关系和谐;(3)对环境适应良好。
四、心理健康的四原则
(1)心理活动内部一致(知、情、意协调);(2)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统一;(3)个体与环境协调,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4)人格健全,个性心理特征相对稳定。
五、老年心理健康的五大方面
(1)性格健全,开朗乐观,热爱生活;
(2)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适,有自控能力;(3)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有承受和康复能力;(4)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5)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第二节)亚健康与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作用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古代十分重视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如《内经》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例如: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常常吃不下,睡不好,活动减少,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如肺结核)。患病后情绪更低,更加重了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二、亚健康状态
健康和疾病是机体处于两个极端状态,两者并非绝对静止,而是经常变化,相互转化的。中间有一段较长的过渡时期,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次健康(又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一般认为,处于两极端的占少数,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
预防工作要重视这动态过程,努力向健康转化。
三、亚健康主要的主要表现
躯体上——常感到疲劳乏力、睡眠不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胸闷、气短、抵抗力降低,等等。
心理上——情绪紧张不安、焦虑,抑郁、消极、悲观、冷漠、无助、记忆力减退,等等。当这些变化持续存在,会导致疾病(心身疾病)。
社会功能上——适应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不和、缺乏应对能力。
四、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加。当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严重影响健康,心身疾病是其中主要疾病。
五、什么是心身疾病
指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由心理因素为诱因导致的疾病,如:不良刺激、行为方式、性格特征和负性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引起机体内部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器官功能降低,慢慢形成疾病。例如:癌症患者一般性格内向,又受重大精神创伤;A型行为类型的人,竞争心过强,易产生敌意、戒心,有时间紧迫感,脾气急躁,易患冠心病。
六、心身疾病的种类
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糖尿病、癌症等,其中大多为老年病。因此,老年人更应注意预防心身疾病。
最重要的是善于调适情绪、控制自己,很好的适应社会,与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心态。
七、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喜怒哀乐),是短暂而强烈,并伴有外部表情和内部生理、生化的变化反应。
八、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有对立的特点,如:快乐—悲伤、激动—平静、紧张—轻松。它们在—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情绪分两人类:积极—消极或正性—负性,对健康产生不同的作用。
九、积极情绪(正性情绪)促进健康
当外部事物与人的需要、愿望一致时,就会产生积极体检,如:兴奋、愉快、轻松等,可提高活力,对机体功能有利。例如:心情愉快时,呼吸、脉搏、血压、消化、新陈代谢等均处于平衡状态,对健康有利。
十、消极情绪(负性情绪)有损健康
当外部事物与人的需要、愿望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体验,如:沉闷、悲伤、紧张等。老年人还有其特有的消极情绪,如: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等,往往与年老多病、退休后生活圈子缩小、活动减少、人际交往减少等因素有关,可降低活力,不利于机体功能。例如:紧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血糖升高;悲伤使胃肠功能减弱,吃不下、睡不好,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对健康不利。
十一、心理健康的老年人的特点
(1)热爱生活,有追求的目标,学习新事物,能跟上社会发展、融入社会;(2)胸怀开阔,开朗乐观,无忧虑、无怒气,善于调适情绪;(3)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
(4)能面对现实,善于适应,顺其自然,乐天知命;(5)人际关系和谐,宽厚待人,乐于助人。
(第三节)老年人心理智力问题
一、老年人的四种性格类型
1.整合型:年轻时工作积极,生活进取,退休后能以新的活动替代,生活满意度高。是好的性格类型。
2.防御型:常会坚持中年时的活动,社会适应和生活满意度也较高。
3.依赖型:依靠客观支持帮助,生活满意度中等。
4.非整合型:适应不良,不善于调适情绪,生活满意度低。是不好的性格类型。
二、老年人的五种适应性行为模式
(1)成熟型——热爱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心智功能正常,人际关系和谐,生活自在。是好的类型。
(2)慈祥型——身体健康,性情平和,胸襟宽阔,善于调适情绪,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充实,满意度高。
是较好的类型。
(3)防卫型——对衰老和生活中的冲击都采取强烈的防御态度,不承认衰老,整天忙忙碌碌以显示自己。
这也是较好的类型。
(4)暴躁型——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常为小事与人争吵, 将错误推给别人,抵触情绪强烈,易患心血管病。这是不良的类型。
(5)孤独型——性格内向、不表露自己,对事物消极悲观。是典型的不良类型。
三、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重要的心理功能,是人们将看过的、听过的、触摸过的、体验过的或操作过的事物印象保存在头脑中,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重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过程。记忆能力就是常说的记性。
四、记忆因年老而减退吗
过去总认“为人过五十,记忆开始减退,走下坡路”,对老年人产生“老而无用”的看法。
现在认为记忆的正常年老化是一种生理现象,符合自然规律,老年人不必为此紧张。记忆的减退与记忆任务的性质和难度有关,表现出记忆的阶段性、选择性。比如:老年人对过去的知识、内容有联系的或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记得好,对新学习的、内容无关联的记得不好。此外,人与人不一样,记忆减退有早有晚、有快有慢、有轻有重,因此不能千篇一律说老年人记忆不好,而要分清在哪方面减退。往往保持较好的方面可补偿保持较差的,使老年记忆基本正常。
五、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由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心理能力有机地综合组成的,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思维、实践操作和适应等能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智力有高低,就是人们所说的聪明或不聪明。
六、智力因年老而减退吗
过去认为人老了,脑子就糊涂,智力就减退,将“老糊涂”的帽子不由分说地扣在老年人头上,使他们丧失自信。现代研究认为,智力包含多种心理能力,智力的不同方面随增龄的变化是不同的。
七、晶态智力-液态智力的老化不同步
智力可分两大类:“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与知识、文化、经验的积累有关,例如:知识、词汇和理解力等。成年后这些能力并不随增龄而减退,有的反而提高。“液态智力”主要与神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例如:思维敏捷度、与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有关的能力。成年后,这些能力随增龄而较早减退。两类智力变化不同步,保持好的方面可补偿保持差的,使老年智力基本正常。因此不要一股脑儿说老年人“糊涂”,老年人也别听信这些而泄气。
八、老年人的记忆和智力能提高吗
过去总认为记忆和智力随年老而减退,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新观点——毕生发展观——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功能不是单向的直线变化,而是有“获得”也有“丧失”,有“生长”也有“衰退”。研究表明,老年人通过干预训练,记忆和智力可以提高,这种特性就叫“可塑性”,由于其中有“储备能量”可以挖掘。
九、怎样延缓记忆和智力减退
(1)首先要树立信心,自我激励。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老年病引起记忆和智力的病理性老化。
(3)科学、合理用脑,健脑根本在于用脑,加强脑功能锻炼。
(4)干预训练、学会记忆方法:例如:归类法(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记忆);组合法(将一些字组成词或成语来记忆);制造联系法(将无关的内容通过想象和联想,形成联系来记忆),如:“路灯—享受”这对词可想象为“夏天人们在路灯下乘凉享受”。
十、老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问题
1.衰老与疾病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虽然人老了病就多些,但是“老”与“病”并非必然联在一起。老≠衰≠病,关键在于转变对“老”的传统观念,“老而健”是完全可做到的。
2.离退休的心理反应和适应
离退休后由于角色的转换、环境的不同、生活的变化,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反应,如:失落感、孤独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时还伴有食欲不振、睡眠不宁、血压波动等躯体症状。这些表现在3个月内最明显,一年后可逐渐消失。假如您对退休后的生活早有安排,心理适应就快。其中关键在于做好角色转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退休只是退离原工作岗位,而不是退出社会,更不是退出人生大舞台。
3.婚姻与家庭
婚姻美满、家庭和睦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信任,相互沟通、理解,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需要共同努力。
4.活动与健康
老年人要积极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加强人际交往,多交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有意义的事。千万不要封闭在家,脱离社会就会落伍,还会影响心情。
十一、什么是健康老龄化
1990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作为是战略目标。健康老龄化的含意,对个人来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健康长寿”,更重要的是对老年群体来说,是指老年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健康长寿。这是一项全民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抓得越早越好。
十二、怎样评定健康老龄化
(1)客观指标——寿命长度和寿命质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认知功能正常、有工作效率、社会适应良好、生活质量高)。
(2)主观指标——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高。
十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健康老龄化可以实现吗可以实现,由于有心理基础:(1)心理老化过程人与人不同,有很大个体差异,可以学习好的经验;(2)心理功能保持好的方面可补偿差的方面,扬长避短,使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基本正常;(3)老年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储备能量,通过训练可提高记忆能力;(4)老年人有完好的自我,自尊和自制随增龄而提高;(5)心理老化与生理老化不同步,通过心理调适,心理老化可晚于生理老化。
十四、什么是积极老龄化
2002年4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老龄大会上提出“积极老龄化”。
目的: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框架:健康、参与、保障六个字。
老年人不但要健康,还要积极参与社会。
(第四节)心理健康调整
一、怎样调适自己的情绪
(1)激励法:要有自信,能应对各种事件;生活充实,精神有寄托;(2)宣泄法:对您信任的人说出烦恼,尽怀抒情,可减轻痛苦;(3)暗示法:自我安慰,想想别人有困难能克服,自己也一定能渡过难关;(4)转移法:当遇到痛苦、烦恼或愤怒的事,转移目标,把注意力转到别的工作中去,暂时不去想,冷静下来再作处理;(5)助人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感到自己有能力,心情舒畅;(6)遗忘法:忘却经历中的坎坷、个人的恩怨、过去烦恼。
二、老年人的“十乐”:快乐—健康—长寿
(1)热爱生活,自得其乐:寻找乐趣,度过老年潇洒人生;(2)淡泊名利,怡然自乐:名利为身外之物,要超脱、大度;(3)学会比较,知足常乐:知足者最能享受到快乐;(4)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帮助别人,自己也高兴,心灵净化,人格升华;(5)学会宽容,心中常乐:宽容为处世良方,智者的情怀,仁者的境界;(6)家庭和睦,天伦之乐:夫妻相容,与儿女多交流,填平“代沟”;(7)笑口常开,处处有乐:以笑对万事,困难俱败倒;(8)广交朋友,老有所乐:多一个朋友,少一分寂寞,多一分欢乐;(9)博览群书,书中有乐:读书用脑,学知识可健脑,延缓衰老;(10)善于忘却,永远快乐:忘掉年龄,不要常暗示自己老了;忘掉恩怨悲痛、气愤忧愁、烦恼悔恨;忘掉疾病,不要暗示自己时间不多了;
对疾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泰然处之。
三、心理自我保健
学会自我调适情绪是关键,保持良好心态,心理平衡,要有自知之明,自我控制,自我慰藉。
四、心理保健妙语5条
1.世事六然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
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2.为人六乐
进取有乐,知足常乐;
先苦后乐,自得其乐;
助人为乐,与众同乐。
3.老年八忌
一忌暴饮暴食,二忌狂喜狂怒;
三忌无所事事,四忌斤斤计较;
五忌情绪急躁,六忌悲观失望;
七忌固执己见,八忌自不量力。
4.有利健康的十个“一”
一种宽阔的胸怀;
一种规律的生活制度;
一种合理的饮食习惯;
一种合适的锻炼方法;
一种活泼热情的合群性格;
一种调节身心的兴趣爱好;
一种不向压力低头的意志;
一种泰然对待疾病的态度;
一种忘记自己年龄的心态;
一种时常微笑的表情。
5.心理养生歌
离休退休寻健康,心态平衡第一桩;
功名利禄身外物,淡泊明志是为上;
胸襟豁达明大理,牢骚满腹易断肠;
喜怒哀乐需节制,心境平和保安康;
他人负己莫记恨,虚怀若谷讲大方;
广交朋友不孤独,与人为善多扶帮;
童心不泯容颜美,精神焕发志昂扬;
老有所为老来乐,第二春天好时光;
注重心理养生道,身体健朗寿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