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
42907900000005

第5章 预防老年痴呆用药指导

(第一节)用药知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组织老化、功能衰退,易患老年病,这是自然规律。多数老年病人经过合理用药治疗是可以康复的。但当今现实医疗活动中有30%~50%的老年病人存在着用药不合理或滥用药物的现象,这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贻误了病情,损害了健康,有的甚至招致药源性疾病,致残、致死。我国每年因药源性致死的病人达19.2万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传染病的死亡人数。

一、老年人用药误区

1.求新

市场上和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新药,其实很多产品只是包装或药名更新一下,而成分并没更新。即使是真正的新药,老年人应用时也要十分小心,由于老年人对药物很易产生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应首选疗效确实、不良反应小、久经考验的老药,千万不要跟着广告走。一个新药上市,一般要经过3~5年,才能给予公正的评价。老年人不要轻易做新药的试验对象。

2.求洋

很多药的用量及反应存在着显著的种族差异,国人用洋药必须重新摸索合适的剂量,切不可按照外国人的剂量用药,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我国是一个药品原料生产大国,也是药品原料出口大国,有些洋药实际上是中国生产的原料,被外国人加工,取了个洋名字而已,谨防假洋鬼子。

3.求贵

认为价钱高的便是好药,这是个误区。药物的疗效绝不是依据价格而定,很多疗效确实的药往往是很便宜的。如阿司匹林、洋地黄、硝酸甘油、青霉素等,都已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久盛不衰,优质价廉。用药要“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4.求多

看病时,认为医生开的药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应用药物的品种越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越高。若用药5种以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0%,用药10种以上,不良反应升至50%以上,有人每天用药15~20种,不良反应可达80%以上。

二、老年人用药原则

1.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用药要少而精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病理变化,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急转直下,甚至是无法挽救。因此,老年人用药要十分小心,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慎重用药。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滥用药物。如刚退休的老年人,由于不适应生活环境的骤然变化,会出现头痛、失眠、焦虑、轻度高血压、浮肿、畏食、乏力、烦躁等多种症状,这在医学上称为“退休综合征”。

上述症状中焦虑可能是主要矛盾,针对这一主要矛盾,予以心理疏导劝慰,再加用点镇静剂或安慰剂就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老年人的有些疾病是由于滥用药物或用药不当造成的。据调查,在住院的老年病人中,患医源性或药源性疾病的高达20%~30%。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对于那些可用可不用和疗效不肯定的药物一律不用。

2.掌握好最佳的用药剂量

老年人肝肾功能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或合并多器官的严重疾病。因此,用药一定要因人而异,一般应从“最小剂量”开始。我国老年人用药通常是根据年龄、性别、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对年龄较人、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先从成人剂量的1/10或1/5开始,然后密切观察病情,进行调整,必要时,按成人剂量的1/4、1/3、1/2、2/3、3/4等逐渐加量。尤其是对体质较弱、病情较重的病人切不可随意加药。对于急症患者,起始用量可以稍大一点,一旦病情稳定应及时减量或停药。

3.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

不同的药物均有各自的最佳吸收和作用时间,若能按此规律给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如洋地黄、胰岛素在凌晨4时给药,其效果比其他时间要大几倍。皮质激素在上午6~8时给药,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有些药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如铁剂、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等,放在饭后服就会减轻胃肠道的刺激。而另一些药则要求在饭前服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止痛药、降糖约、利胆药等。许多药为了维持长久的疗效,必须相应地维持血内一定的有效浓度,因此,必须根据各种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速度的快慢(即半衰期),每隔6小时、8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给一次药,不能随意缩短或延长间隔给药时间。

不断提高自我保健知识水平,加强用药的自我监护,据调查,老年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中,有2/3是可以预防的。因此,老年病人在选择用药时,要根据自己以往用药有无药物过敏史,慎重选择用药,详细咨询了解药物名称、特性、药效、用法、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贮藏方法等。若家庭备用的药品,必须注意药物有无变色、变质及有无过期失效。

老年人服用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利尿药、抗凝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抗生素、β-受体阻断剂等,应密切监视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到医院做血药浓度监测或其他有关检查,如心电图,血钾、钠、氯、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以准确指导、合理用药。由于上述各类药品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被认为是“高危药物”,必须密切监视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年人选择用药应注意选用疗效高,能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生命质量,加快康复,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病人能长期坚持,服用方便的,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三、老年人服药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的减退,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下降,共用药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副作用。因此,老年人服药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有病乱投医,滥服药物。

(2)尽量少用药,能用一两种药治好的病,绝不用三四种,尤其不能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

(3)注意减少用药剂量,一般60~80岁用成人量的3/5~4/5,80岁以上老人用成人量的1/2。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用药要遵医嘱。

(4)用药要注意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服,请医生诊治。

(5)慎用解热止痛药和消炎镇痛药。如解热止痛药用量过大或服药间隔太近,可导致大量出汗甚至虚脱;服用阿司匹林要注意多喝水,胃病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扑热息痛不宜与普鲁本辛合用;布洛芬可引起肠胃反应,胃病患者慎用,过敏患者及有鼻息肉和血管水肿者禁用。

(6)慎用抗生素。老年人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在体内造成蓄积,引起中毒反应,且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很难医治;贫血患者要慎用氯霉素,肝功能不全者要慎用四环素、新生霉素、先锋霉素、利福平和抗癌抗生素,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新生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及抗敌素等。

(7)慎用安眠药。长期服用安眠药容易产生依赖性,故而导致用药剂量越来越大,造成蓄积中毒。假如骤然停药,还会引起头晕、恶心、肌肉震颤和失眠加重。此外,青光眼患者要禁用安定。肺气肿患者不宜使用安眠药。还需注意的是使用安眠药应几种药交替交换使用,避免固定使用一种药而使用剂量越来越大。

(8)慎用泻药。长期使用泻药会导致依赖性,一旦停药排便更加困难,且易造成体内钙和维生素的丢失。老年人便秘要选用作用较温和的泻药,如液体石蜡、甘油栓、开塞露、火麻仁、郁李仁、麻仁润肠丸等。

(9)过期的药不能用。

(10)不要依赖和迷信抗衰老药。

(11)老年人服补药在立冬或冬至起服用较好,服药过程中要少食生冷油腻食物,忌吃萝卜、茶叶、酸醋、螃蟹及辛辣食物等,如遇感冒、咳嗽、发热、腹泻时,应暂停服药。

四、怎样避免老年人用药副反应

人步入中老年后,因积劳成疾,几乎所有的人都与药物有不解之缘。约有40%左右的人吃药是严格按照医嘱执行的,而有更多的人是自行在药店购药来解决病痛。其实,这样的做法实在太危险。由于一般老年人不只身患一种病,在多种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往往是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这样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反应的危险性,甚至有这样的情况:药物本身的副反应并不大,但是由于老年人肝、肾血流量的逐年减少及功能减退,使得解毒作用和排泄作用下降,正常药量也会使体内药物浓度相应增高,于是增加了中毒机会。这样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还不易分辨是药物的毒性反应还是固有疾病的加重,给下一步治疗带来困难。

中老年人在用药前首先应了解,只要用药,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

临床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不少中老年人在门诊看病时同时挂几个科室的号,而各科医生并不知道您在其他科室所开的药。他在开处方时,仅从本科检查出来的疾病考虑下药,造成本不应同时服用的药物同时服用了,这样患者人为地给自己创造了药物中毒和相互抵消药效的机会。

每日用药相互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可分别用下列数字来表示:用药达5种,有副反应人数占3.5%;用药达6~10种,有副反应人数占10%;用药达11~15种,有副反应人数占28%;用药达16~20种,有副反应人数占58%。

那么,应怎样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呢?其实很好办,只需在看病时告诉医生目前您在服用什么药(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给医生一个提示,就可避免开不应开的药,其次是患病应去医院明确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同时认真听清用药的方法、剂量、时间及应注意的事项,记不住的,最好写下来或由家人代记,这样可避免误服。

老年人应尽量用“老药”(即已有多年实践的药物),由于医生对“老药”的毒副作用了解很透,同时“老药”经得住长时间的考验。一些新出的药,因临床实践尚在初期,对中老年人的毒副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容易导致类似中毒等情况的发生。

当然,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起居,戒烟酒、咖啡,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是避免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第二节)正确用药

一、怎样煎中药

最好用沙锅,搪瓷锅也可,不要用带油垢的锅(炒菜锅等)。将药放锅内以后,加冷水,水要清洁没有杂质,有些药品随水浮起,应予搅拌,水位要高出药品1.5~3厘米。

煎药时最好用文火(微火),防止很快熬干,而药的有效成分还没有溶解出来,这样会影响疗效。一般煎药需30分钟左右;煎补药的时间应长些,约1小时左右;清解及发表药时间要短些,约20分钟即可。

汤药饮片一般应煎熬两次(两次熬后的药液合并后再分两次饮服),两次煎出药液大约为中型茶杯1杯,小儿药煎出量宜少些。

汤药方剂内常有先煎、后下、溶化、冲服、布包煎药品,要注意区别对待。

先煎药:在煎群药以前,先煎10~15分钟,然后再入群药。

后下药:在群药将要煎好以前3~5分钟,再放入后下药品。

溶化药:即胶类药,用煎好的药液加热溶解服用。

冲服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

包煎药:用布袋包好后再放入锅内同煎。

二、常用的药物剂型

任何一种药物,要供人使用,必须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即药物剂型。常用的剂型有丸、散、膏、丹、片、汤剂、胶囊、注射剂等。

(1)丸剂:中药的常用剂型,是将中药粉碎过筛,加蜂蜜制成的球形蜜丸,有时制成小水丸,如六味地黄丸、银翘解毒丸等。

(2)散剂:药物直接粉碎过筛分装而成,有的是汤剂浓膏、干燥、粉碎而成,如冰硼散。冲剂也属散剂类,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

(3)膏剂:有软膏、硬膏之分。软膏通常用凡士林加极细的药粉制成,如清凉油、红霉素软膏。硬膏即膏药,如狗皮膏。

另外还有橡皮膏,如伤湿止痛膏。

(4)丹剂:一般是指用古代炼丹术方法炼出的药物,如红升丹、轻粉、白降丹,它们是中医外科的常用药物。因炼制中有毒气生成,现炼制方法有所改进。

(5)片剂:药粉与赋形剂混合,用压片机压制而成,不挂糖衣的为素片;挂糖衣的为糖衣片;挂肠衣的为肠溶片,如肠溶阿司匹林;加了延缓崩解物料的片剂为缓释片,如心痛定缓释片。

(6)胶囊剂:将药物散剂用充填机装入空心胶囊制成,有时再压入铝塑板,如氟哌酸胶囊等。

(7)栓剂:系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可供塞入人体不同腔道的一种固体剂型。常用的有肛门栓、阴道栓,用于治疗痔疮、阴道炎、滴虫病等。

(8)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剂型,用中药饮片煎煮,服煎出液,因药效迅速,常用于急性病。

(9)合剂:将汤剂或药物的浸出液浓缩,再加入适当的防腐剂,如复方甘草合剂。现在许多口服液也属于合剂类。

(10)酊剂:指药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溶剂,如复方樟脑酊、碘酊等。

(11)注射剂:俗称针剂,是直接注入皮下、肌肉、静脉的水剂,常用安瓿或玻璃瓶胶盖封装。不稳定的药品常用粉针剂,现用现配成液体,如青霉素注射剂。

(12)输液剂:用于静脉输注的大量注射剂,一般为瓶装,多为250~500毫升,如葡萄糖、生理盐水、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

(13)气雾剂:由药液、耐压容器、阀门、抛射剂(压缩空气或液化气体)组成,喷雾后可用于治疗哮喘、消炎止疼、局部麻醉、灭蚊蝇等,如气喘气雾剂、杀虫剂等。

三、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脑血栓

虽然血小板具有黏着、聚集收缩等生理特性,但利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这一机理来防治脑血栓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措施。

动脉硬化是造成脑血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中老年人患脑动脉硬化时,血管内膜下沉淀、瘀积着粥样的物质,一方面使血管腔变细、变窄,血流量减小,流速减慢;另一方面,假如这些粥样的斑块穿通破坏了血管内膜,损伤的血管内膜就会粗糙不平,容易使血液中的细胞和血小板附着和积聚在粗糙的内膜上,受阻的血液缓慢地通过此处,粥样般的血液逐渐依附在粗糙不平处,慢慢地堆积形成一个血栓(通常指凝血块),从而加重了血管腔的狭窄,甚至引起阻塞,当阻塞的血管所管辖的那部分脑组织失去有效的血液供应时,便会出现该部分脑组织的软化、坏死及丧失功能,而由这部分脑组织支配的神经系统,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肢体麻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表情淡漠等。

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达到缓解血栓形成的目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积聚的作用,用于预防脑血栓有明显的效果,这一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认可。

阿司匹林货源广,价格便宜,对脑血栓既有治疗作用,又有预防作用,副反应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中老年朋友们不妨在医生的指导下试着服用一段时间小剂量阿司匹林。

对有阿司匹林过敏或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和孕妇应严格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