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慢性腰痛患者进行前面所介绍的水中运动疗法和氡泉浸浴疗法等,毕竟会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为了更适宜于慢性腰痛患者自我开展治疗,尤其是家庭开展治疗,下面介绍一种简易的、便于广大患者开展的沐浴疗法。
方法1:患者腰部围上一条浴巾,用45℃左右的温水喷淋腰背部10分钟。
方法2:在45℃水温的澡盆内,双手抱膝下蹲,持续20秒钟。此动作可重复10余次。
方法3:在45℃水温的澡盆内浸泡5分钟后,离开澡盆,在澡盆外进行抱膝下蹲运动,每次下蹲20秒钟。重复进行10余次。
方法4:在淋浴的同时,用质地适中的刷子轻轻刷腰部酸痛不适处5分钟。
方法5:在沐浴后,俯卧位,用热毛巾(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限)敷在腰部10分钟,尔后再重复敷1次,或者可在腰部外敷一块湿毛巾,用吹风机等予以加热,以起到热敷的作用。
沐浴疗法简便易行,且特别适合患者在家庭开展。它不仅是一种较好的消除患者症状的方法,而且也是患者积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的一种有效辅助措施。但应注意水的温度和治疗的时间,以免皮肤烫伤。
五、“练功十八法”慢性腰痛患者的功能锻炼祖国传统医学中十分注重慢性腰痛的功能锻炼,无论是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古老的练功方法,还是现代的运动疗法,都有许多动作可运用于慢性腰痛的功能锻炼中。上海市某专家的“练功十八法”就是为防治颈肩腰腿痛而专门设计的。其中“叉腰旋转”和“展臂弯腰”两个动作较为适合慢性腰痛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叉腰旋转”动作主要是尽可能地使腰部过伸转动,以滑利第4、5腰椎关节,增强骶棘肌肌力,有利于保持或矫正腰椎生理曲度。
“展臂弯腰”动作主要是在两上臂伸展的情况下使身体向前弯曲,加强锻炼腰背部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后纵韧带、骶棘肌以及腰椎关节活动功能。
除此之外,慢性腰痛合并有下肢症状的患者还可以加上“仆步转体”和“俯蹲伸腿”两节动作。“仆步转体”主要锻炼股内收肌和股四头肌肌力,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俯蹲伸腿”主要锻炼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及腓肠肌肌力,对坐骨神经痛有良好疗效。这两个动作可以减轻下肢麻木、疼痛症状,改善活动功能。
六、“退着走”治疗慢性腰痛
“退着走”就是连续地向后退着走路。这一治疗方法有些类似太极拳中的“倒撵猴”动作。慢性腰痛患者的腰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腰部的肌肉力量、韧带强度不够,腰椎的稳定性差引起,进行“退着走”的锻炼能够加强腰背肌群力量,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而且,在退着走时,腰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放松,可使腰部血液循环得以较好改善,有助于腰部组织新陈代谢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退着走”动作较简单,容易掌握,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采用。运动量可根据各人年龄和体质灵活掌握。一般以每次“退着走”以后,稍事休息,疲劳感即可逐渐消失为宜。具体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叉腰式:预备姿势:直立,挺胸,抬头,双目平视,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4指在前。拇指点按腰部双侧“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两侧,离开脊柱2横指宽处,上下位置与脐相平)。动作:退着走时先从左腿开始,左腿尽量后抬,向后退出,身体重心后移。先左前脚掌落地,随后全脚着地,重心移至左腿后,再换右腿,左右腿交替退着走。每退10步,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穴1次。
(2)摆臂式:预备姿势:直立,挺胸,抬头,双目平视,双臂自然下垂。动作:双腿动作同叉腰式,退着走时双臂配合双腿的动作做前后摆动。
“退着走”一般可每日早晚进行2次,每次20分钟,选择的场地要平坦、无障碍物,锻炼时要尽可能挺胸并尽量后抬大腿。
七、慢性腰痛的治疗体操
治疗慢性腰痛也可以选用医疗体育疗法。医疗体操等手段可以增强腹肌、腰背肌力量,改善腰椎及下肢活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具体实施的方法如下:(1)强化腹肌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双肩抬起离床约20厘米,坚持3~6秒钟。此动作重复6~8次。
(2)减少腰椎屈曲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收腹,双手交叉置于胸前,用后背部压床,坚持10秒钟,此时可有肛门收缩感。此动作重复6~8次。
(3)背肌的弹性运动:患者仰卧位,双髋双膝关节屈曲,双手抱膝,抬头,往上方前倾,坚持5秒钟。此动作重复6~8次。
(4)屈膝肌的弹性运动:患者仰卧位,一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膝关节伸展,绷直脚尖,使该侧下肢与躯体成90°垂直状,坚持5秒钟。左右交替,重复6~8次。
(5)髋关节肌的弹性运动:患者双手趴地,一侧膝关节贴于胸前,另一侧下肢绷直,脚尖着地,腰部慢慢下沉,坚持5秒钟。此动作左右交替,重复6~8次。
(6)跟腱的弹性运动:患者立姿,双脚叉开,与肩同宽,身体蜷曲,慢慢下蹲,坐地,坚持5秒钟。此动作重复6~8次。
八、解除腰部酸痛的体操
腰部酸痛是慢性腰痛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医疗体操是解除患者腰部酸痛症状的一个较好的方法。由于医疗体操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所以,它可以作为在家庭开展治疗慢性腰痛的一种常用方法,解除腰部酸痛的体操较多,现介绍一种难易程度适中的体操,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其中的部分操节和重复次数进行。
九、坐骨神经痛症状的慢性腰痛患者的锻炼方法有不少慢性腰痛患者可同时伴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患者除了腰痛外,还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牵拉样隐痛,举步和抬腿都极不方便,这些症状常反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因为疼痛而不肯活动患侧下肢,反过来这又会加重症状。因此,为了消除坐骨神经疼痛的症状,患者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患侧下肢的体育锻炼。例如步行、慢跑、参加球类活动及做体操等。这里介绍一套在“卧、坐、站”3种姿势下进行的坐骨神经痛的体操,以利于患者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锻炼。
(1)卧位:患者仰卧位。交替屈腿,再轮流伸直两腿,接着向上,交替抬腿。一般开始时,健侧下肢可抬到与床面呈90°角,患侧下肢则上抬角度范围较小。锻炼后,患侧下肢可逐步增加抬高的角度。
(2)坐位:患者直腿正坐在床沿或椅边,足跟着地,足尖翘起,两手平放在大腿上。随后逐步向前弯腰,两手也同时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或许仅能推到小腿,练了一段时间后,能抵达足背和足尖。
(3)站位:患者两手叉腰直立。先轮流直腿向前抬起,接着尽量分开两腿站立,轮流弯曲左右膝关节,使身体呈弓形下蹲。这样可使另一侧未屈曲膝关节的下肢受到一股伸直的牵拉力。
(第四节)腰椎病综合治疗
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病变是颈腰椎病的根本病变,故将病理分成原发和继发病变两部分叙述:一、原发病变:即椎间盘蜕变、突出、脱出等(1)髓核和纤维环失去水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颈腰椎间盘的老化始于髓核和纤维环的失水。髓核的黏液基质和纤维组织网逐渐为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所代替,成为纤维软骨,失去其轴承和液压作用,加重纤维环的负担。纤维环失水后,弹性纤维变粗,发生透明变性,失去弹性,失去维持髓核于椎间盘中央的约束功能。
(2)纤维环的碾磨损伤和椎间盘的膨出、突出、脱出:由于髓核的含水量较纤维环多,髓核的失水也多,故身体的重量和活动逐渐由纤维环承担,由于身体的活动,纤维环受到碾磨的损伤而破裂,由小的裂隙而成大的裂隙,椎间盘随之而膨出、突出或脱出。由于椎体后方有坚韧的后纵韧带,正中有一裂缝,故一般在较弱的后纵韧带外侧处突出,少数在后侧正中突出。这两处的突出最引人注意。因有神经根和脊髓被压症状,而其他如前方、侧方、上下方向的突出并无重要结构被压,其症状不如后外侧和后侧正中方向突出严重。椎间盘突出局部发生3种炎症。①创伤性炎症;②由破裂组织中释放的组织胺所引起的化学性炎症;③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因此,破裂口可发生严重水肿,将突出物排出,但当水肿消退后,突出物有时可回纳入椎间盘。
(3)全盘变性:椎间盘突出最初为一个方向的突出,但促进了椎间盘的更严重的变性,最后成为全盘变性,向四周膨出、突出。退变的椎间盘将更失去弹性和稳定性,甚至上下软骨板可互相直接摩擦,发生更大损伤。从X线摄片上可看到椎间隙狭窄和某些继发性病变。
二、继发病变
(1)骨赘形成:这是最常见的X线征象,发生在椎体上下缘和关节边缘,状如赌气儿童的嘴唇,故也称唇样变、骨刺增生、骨刺、骨赘等,是骨关节炎的特殊表现。
(2)关节错位和韧带的松弛与扭曲:每一颈椎节段成一5点闭合系统,因此椎间盘变性所引起的椎间隙狭窄,将使其他4点(两侧钩椎和关节突关节)发生上下重叠错位、关节囊扭曲和骨赘等病理变化。椎间盘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关节囊等均有窦椎神经的供应,因此这些病变虽不直接引起疼痛,但可发生远处的感应痛。
(3)韧带的松弛、肥厚、钙化和骨化:椎间隙的狭窄,使维持该节段稳定的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和棘间与棘上韧带松弛。该节段脊柱失去稳定后,反常活动刺激了这些韧带。为了代偿,它们肥厚、钙化和骨化。在空间有限的椎管内,黄韧带的松弛,在颈腰椎过伸中,可发生皱褶而压迫颈髓;黄韧带的肥厚和后纵韧带的骨化也将压迫颈髓。
(4)粘连;椎间盘后侧正中突出,可与颈髓的硬脊膜粘连;椎间盘后外侧突出可与神经根或根袖粘连,使脊髓和神经根纤维化,症状长期延续,久治难愈。
(5)肌痉挛;神经和神经根的刺激可引起反射性肌痉挛。一些凝肩病例并非由肩袖或肩关节的疾患引起,而是下颈段颈椎病的反射性肌痉挛所致。一些“落枕”现象常是上颈段颈椎病的反射性肌痉挛引起。反射性肌痉挛是机体的一种自卫性反应。
(6)感应痛:是脊神经某一分支受到刺激后,在同一神经的其他分支支配的部位所感到的疼痛,但部位模糊,无压痛和神经体征,但可有肌痉挛。
各种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大多由颈椎病的继发病变所引起。椎间盘的后外侧突出加上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的骨赘等引起根性颈椎病;后纵韧带的骨化等继发病理骨折,使椎管狭窄,压迫颈髓(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的不稳和椎体后外侧边缘的骨赘,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椎动脉型颈椎病),或刺激颈交感神经链;椎体前方的骨赘可刺激或压迫食管,等等。
三、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步骤
近年来,前路固定方法以其显著的临床特点,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尽管国外学者对胸椎、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椎管减压手术途径已渐趋向采用前入路手术减压,但国内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截瘫,不管是否减压,预后均差。并且前路手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普遍的问题是内固定器械复杂,安置不便,手术创伤大,因而主张仅做后路内固定手术。Hradford认为传统脊柱后路手术,无论是否同时进行后路减压,残余椎管狭窄的比例仍可达25%~42%,而残余椎管狭窄又明显影响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而且导致脊髓压迫的致压因素大多数在椎管前方,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切除致压物,充分解除脊髓压迫,因此前路手术可以有较大的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即使晚期的前路减压手术亦常有效,可以改善膀胱功能。为达到此目的,病变节段的各种致压物及相邻椎体的部分切除,或病变椎体的次全切除已成为治疗的必要手段,病变节段稳定性的重建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采用骨皮质或骨松质移植虽可达到减压节段的融合,但其稳定性尚不够坚强、牢固,术后往往需长期卧床,并辅以确实的外固定。由于植骨界面缺乏牢固的稳定性,愈合不良、骨块滑脱的并发症屡见不鲜。因此,各种胸腰段前路内固定装置应运而生。
胸腰段骨折通常采用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手术予以治疗。但由椎管前方受损所致脊髓受压损伤,应选择前路手术才能清除椎管前方的致压物。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趋向对胸腰段骨折实施前路手术,脊柱前路固定方法以其椎管减压彻底、固定方法直接等优越性崭露头角,而且发展迅速。
胸腰椎前方入路首先使用者是Hordgson,当时主要是对结核脓肿进行引流,在1954年也被运用在脊柱侧弯的前路融合。WeTager(1953)首先对脊柱侧弯运用前方入路进行器械固定,固定方法是在椎体侧方用螺钉连接一组钢丝或螺纹棒。在前路固定器械及手术方式发展过程中,Dwyer、Newton、Hlall和Zielke学者各自的工作也非常突出。关于胸腰椎骨折,采用前路手术最早的是Bohlman,当时主要是针对晚期椎管压迫病人进行;随着在急性骨折治疗中的运用成功,各种前路内固定器便层出不穷,在这个发展过程中,Dunn的器械是一个优秀开端;后来Kostick-Harrington前路固定方法也在椎体撑开和植骨技术领域产生极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Kaneda研制的前路内固定器,经历了时间和疗效的检验,应该说是至今为止使用最为广泛的代表产品。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国内外对前路手术适应证存在许多不同观点,认为复位直接、融合率高就扩大应用者不对,认为失血过多、手术困难就不敢应用者也不对。Karteda认为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或放射学检查提示椎管前方持续占位就应考虑前路手术,因为临床研究指出椎管内占位超过26%(平均值),后路手术依靠韧带回复骨块就无明显效果,前路手术则显得非常出色。Zdeblick进一步明确骨折伴不全瘫且证实硬膜前有骨性压迫,前路手术即为绝对适应证;若骨折超过2~3周且伴有神经损伤,后路手术已不合适,前路手术可进行减压。
(1)适应证:①急性T10以上的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②急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有以下情况者,椎管受累T10~T12>35%,L1>45%,L2>55%;椎管内有翻转骨块压迫;手术时机超过伤后1周。③急性胸腰椎旋转性损伤者。④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如椎管内有压迫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可单纯减压);首次后路手术失败且脊柱仍不稳定者。
(2)禁忌证:急性胸腰椎骨折脱位,急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无脊髓损伤,严重脊椎骨质疏松。
五、手术步骤
(1)麻醉:采用全身麻醉。
(2)术前体位:在前路内固定手术中病人绝对侧卧位是必须执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螺钉角度、正确的螺棒方向。另外,固定体位要有有效的辅助结构,以免术中被医师移动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