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肚兜与缠腰
肚兜在陇南当地俗称“裹肚子”,有些地区也称“低肚子”,是旧时人们贴身穿戴的一种特殊内衣,中国古代有“裹肚”、“抱肚”、“抹胸”等,有内穿、外穿两种,内抹胸也称“兜肚”,如《清稗内钞·服饰类》描述女人穿内抹胸:“雪肤绎抹,交映有情”,外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男女皆有之”。从实用功能来看,受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影响,主要是加强对腹部的保暖,颐养丹田之气,腹部是人的脏腑所在,宜暖不宜凉,所以肚兜也兼有药疗和香囊的功能。出自民间妇女之手的这种绣品,除实用功能外,也是他们对子女、丈夫或其他亲人表达亲情的一种方式:儿女穿着母亲为他做的兜肚,就像母亲用自己的手温暖子女的身体一样,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深厚的呵护之情;妻子做给丈夫的兜肚,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纯真的爱情,是实用、情感与审美的完美统一。
陇南肚兜的布料一般以纯棉布为主,用棉布多层叠加,厚重保暖,绵软舒适,并分里子和面子,里子素面无装饰,面子则是装饰的主体。肚兜结构单纯,形状多为菱形,上角和左右角缝有带子,穿戴时用上角的带子系挂于脖子上,左右角带子系于腰间。和其他地域的肚兜相比,陇南肚兜的色彩较为沉着素雅,底色多以深蓝色或青色为主,并和其他素色搭配,正中间有一口袋,口袋处一般用一块色相明快、形状对称的布料构件进行装饰,刺绣图案的色彩则大胆使用对比色,红花绿叶,光彩夺目,但大面积的素色确定了整体素雅和谐的色调。装饰图案的部位主要位于中间的口袋、下角以及上角处,但以中间口袋处和下角为主,主次分明,结构明晰。图案的内容多以四季花卉为主,并与禽鸟动物搭配,形成和谐美好的寓意。
肚兜的色彩也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小孩的肚兜色彩相对艳丽,有时也以色相明快的红色或黄色为底色,再配以色相明快、对比强烈、造型稚朴活泼的图案,洋溢着浓厚的童趣和喜气。小孩肚兜的图案,一般绣有“连年有余”、“富贵吉祥”之类花卉、动物等,也有绣“五毒”动物的,其意义应与“五毒”动物的荷包相同。成年男人的肚兜,主色则比较沉着、稳重,图案内容也以象征纯真爱情的花鸟为主,也有部分抽象装饰图案,对比和谐,格调稳重。
缠腰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服饰之一,流行于陇右的广大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陇南北部的农村依然普遍流行,俗称“缠腰子”,目前已十分罕见。缠腰与肚兜作用类似,但造型与功能也有显著的区别,肚兜为内衣,而缠腰则为外衣。缠腰的结构类似于坎肩,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坎肩,无袖,胸部开对襟。主要特别处是:在腰间又特别增加一条宽约20厘米、长约40厘米的带子,一端固定缝制在左侧的前后衣襟连接线上,另一端缝有三组带子,穿着时从前腰绕过,与另一侧带子绾结起来,兼具腰带的功能,这也是“缠腰”俗名的由来。缠腰的面料一般多为白色土棉布,有些有圆领,有些无衣领,缠腰带子正面是装饰的主体,整个缠腰带子就是一条装饰精美的彩带,带面多分割成三个单元格,单元格上面刺绣色彩艳丽的单独纹样花卉图案,或“兔儿卧菊”、“鹭鸶闹莲”或“喜上眉梢”、“鸳鸯戏水”,每个单元格下面又点缀丝穗,增强了形式感。精美的形式与美好的寓意完美统一,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含义与地域文化特征。每个单元格下面又是口袋,可以装钱物,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缠腰的色彩主体色为白色,而缠腰带上的色彩则又突出了鲜艳、强烈的对比,每个单元格的底色或为蓝色,或为青色,和艳丽的花卉色彩穿插搭配,形成明丽响亮的装饰效果。
缠腰穿着时一般和以下服饰搭配,上身穿白色短衫,外套缠腰,下身穿青色裤子,打裹腿,脚穿带丝穗麻鞋,头缠白羊肚手巾,色彩素净而格外精神,花卉图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缠腰独特的结构和精致的装饰,使其成为过去民间流行的时尚服饰,是乡间英俊少年风流潇洒的象征,也是妇女才思敏捷和心灵手巧的象征,同时也是陇南地域女红文化的典型代表。缠腰在陇南的流行,也与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过去的马帮汉子、民间武把子多穿戴缠腰,并以此为荣耀。总之,缠腰不仅包含着女子的温柔善良与心灵手巧,也标志着男子勤劳勇敢与英俊洒脱,是陇南地域古老的男耕女织文明与古朴民俗文化的索引。
二、帽子
(一)出脱帽
出脱帽在陇南各地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俗名,如“虎头帽”、“狗头帽”等,主要是根据帽子的造型和图案的内容而定,但主题在于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取“出脱”之意,出脱帽早在清代民间已十分流行。在民间文化中,凶猛的动物不仅仅是恐惧,且具有“驱瘟辟邪”的作用,在视觉上张开巨口的动物将孩子的头部含在口中,意即将孩子置于动物的呵护之下,使小孩茁壮成长。例如“虎头帽”,《风俗通义·礼典》言“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借助虎的威猛而“以毒攻毒”。同时也取谐音“虎头虎脑”,祝愿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在农村,认为小孩长得粗壮才健康。在部分民间社火中,也有让“龙灯”在人周围缠绕,或将小孩从“狮子”嘴里放进去,从尾部接出来,取“脱胎换骨”之意,祝愿小孩健康成长,与“虎头帽”、“狗头帽”在性质和意义上相同。“虎头帽”模仿虎头形象,但造型夸张,构思巧妙,体现出程式化、拟人化的造型特征,也不乏独特的个性色彩和地方特色。
除了动物造型的帽子外,陇南许多地区也流行装饰花卉图案的“出脱帽”,外形不模仿动物造型,但大体结构基本相同,文饰为精美的花卉图案,底色多以青色或红色为主,花卉图案则五颜六色,对比强烈而和谐统一。民间妇女虽未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懂得色彩理论,但他们有自己经验形态的色彩理论,因而色彩的搭配取得了对比调和的完美统一。图案中美好的花卉也象征了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等意义。所以无论帽子的造型多么丰富多样,一般都统称为“出脱帽”,意即戴上帽子,使小孩出落得越来越健壮。
陇南“出脱帽”除了帽子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外,在两鬓及前后还装饰有丝穗、小铃铛等装饰物,动、静结合,音、色相配,寓意深远,取得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效果。宕昌大河坝一带的藏族儿童虎头帽,还体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女孩子的虎头帽造型与装饰更为别致,帽顶上装饰有五个花瓣的“花盖”,上面刺绣艳丽的花卉图案,在花瓣的尖端装饰彩珠和丝穗,垂吊于帽子周围,增强了形式感,周围装饰四组团花形图案,后面额外多出一块,就像披肩一样披于后背,并且用黑布条做成假辫子赘于脑后,色彩方面以青色作底色,而刺绣图案则用亮丽的对比色,显示出华贵的气质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凉圈帽
凉圈帽也简称“凉圈”,从造型和功能方面来看属于出脱帽的一种特殊形式,出脱帽一般用于秋、冬季节,凉圈帽用于春、夏季节,因基本结构为一条彩带围成的帽圈而得名,头顶露在外面。凉圈帽的结构类似于束发带,用多层布料做成一寸多宽的彩带,上面装饰花卉,以及精美的刺绣图案。
陇南的凉圈帽以宕昌沙湾最有代表性。凉圈帽的前面一般装饰立体花卉,多为莲花,莲花用桃红色的丝绸面料做成,花瓣层层重叠,具有赏心悦目的视觉感染力,莲花的后面为草绿色的叶子,用黄色丝线缝出叶脉,色彩艳丽而和谐。在主体荷花的周围,再点缀几朵小花,主次分明,同时在花卉之上,装饰刺绣工艺精美的蝴蝶,一左一右,对称而富有变化,在帽圈两边装饰丝穗。整个凉圈帽的前面红花绿叶,对比强烈,而且动物、花卉相互映照,动静结合,从色彩上来看,桃红柳绿的色彩搭配,暗和着春天的气息,衬托出小孩天真活泼的天性,象征着儿童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作为当地民间刺绣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凉圈帽的制作工艺也精益求精,圈带的后面出于对比和主次的需要,一般不装饰立体花卉,但也要装饰精美的刺绣图案。圈带后面的图案以花卉为主,多为牡丹、菊花等图案,正中间刺绣一朵主体花卉,在形式方面与圈带造型相吻合,形成适合纹样,两边装饰小花卉,亦显得主次分明。圈带的底色多选用素雅沉稳的深蓝色,而菊花则采用桃红色,并进行色彩渐变处理,醒目大方,素雅和谐。圈带的素雅和前面主体花卉的艳丽明快又形成色彩的对比,可见民间艺人对色彩对比规律的运用已形成一种内在的视觉思维能力。
三、鞋垫
鞋垫的起源已无从考证,我国古代文字记载中最早能体现鞋垫的是《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其中“得兔而忘蹄”中用“蹄”字来表示捕兔用的“屉”,而《说文解字》中解释:“屉,履中荐也。”履中的荐即有鞋垫的意思。最初的鞋垫为单一的实用物品,后来发生了审美功能,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鞋垫是陇南民间最为普遍的刺绣种类,农村地区至今依然广泛流行,和城市的鞋垫有很大区别,城市人们使用的鞋垫一般都是机器成批生产的,以实用为主,没有图案装饰。而农村地区的鞋垫具有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特征,其中蕴涵着农村妇女对子女、丈夫和亲人真挚的爱,也是农村嫁娶习俗中最普通而必不可少的刺绣品。少女在男方相亲、年节、或出嫁前,为心上人制作质地结实、花形精美的鞋垫,将自己对心上人的情感密密缝进鞋垫的一针一线中,可以说农村妇女用自己独特而质朴的艺术语言,倾注了对丈夫、子女及亲人深深的爱,所以它才会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同时在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思想依然有较深的烙印,男人们仍然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主,一年四季奔波,十分辛苦,对脚底的保护就十分必要,所以鞋对男人就显得非常重要,鞋垫可以缓解脚底承受的压力,起到保护脚的作用,同时漂亮的图案、花卉也体现了妇女的灵巧和勤劳,当鞋垫受到别人的夸赞和羡慕,也会使男人以巧妻为自豪。
鞋垫的图案讲究对称,也是民间艺人对视觉形式感及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刺绣图案的内容以花卉最为常见,多以菊花、牡丹、莲花、梅花等传统花鸟画题材为主,造型突出体现了程式化、符号化、平面化的特点,色彩一般为象征性的固有色,红花绿叶,对比强烈,但又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每个农村妇女的气质及个性特色,再加上深厚的“爱”之情感,使鞋垫产生了独特的审美属性。也有部分鞋垫的图案采用纯抽象的形式,不具有象形意义(当然部分抽象图案与古文字结合,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通过形式和色彩的搭配,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和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图案、民族服饰图案一样,也是民族图案的传统之一。
四、绣花鞋
绣花鞋是旧时成年妇女、小姑娘、婴儿常穿的、绣有花卉图案的一种装饰性很强的鞋。旧中国妇女受封建制度的迫害,五代时期即开始流行裹脚风俗,元明清三代蔚然成风,人人相效,形成一种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奇异民俗文化,福格《听语丛谈》言:“以足之纤巨,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甚至亲串党里传为笑谈,女子低颜自觉行秽,相习成风,大可怪也。”女人的脚从小就失去了生长的自由,被迫畸形发展,“三寸金莲”成为美人的首要标志,小巧玲珑的脚配上精致的“弓鞋”,使女人的脚成为封建社会末期人们欣赏的病态艺术品,今天我们应声讨和批判这种封建陋习,但从民俗文化和形式美的角度来考察,弓鞋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一种深厚、凝重的主流审美文化趋向,是中国民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弓鞋作为旧中国一种特殊的绣花鞋,由于要适应变形的小脚,所以与一般绣花鞋在大小和造型上也有明显区别,弓鞋前面一般为尖角,且鞋眼较深。弓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陇南农村依然流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终被淘汰。新中国成立初期,裹脚风俗完全破除,弓鞋也完全成为民间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品,但新式的绣花鞋在广大农村仍然流行,并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在目前陇南民间,穿绣花鞋者以婴儿最常见,其他人已经很早就不穿了,在部分农村的丧葬习俗的“寿衣”中,以及戏剧服饰中,还能见到绣花鞋,另外陇南文县白马藏族地区的妇女仍有穿绣花鞋者。
陇南民间最为常见的绣花鞋即为区别于弓鞋的新式绣花鞋,是农村少女出嫁时必需的嫁妆,造型结构为一般的方口或圆口布鞋,但讲究色彩对比与图案的精细华美。绣花鞋的装饰图案多集中在鞋帮的前部脚面,部分绣花鞋的鞋底也绣有图案,图案的内容一般为各种花卉,以菊花最为常见,红花绿叶,鲜艳夺目,花卉造型具有概念化和程式化特征,但大胆泼辣的艺术语言使花卉图案产生了强烈的生命力。绣花鞋的底色以红色、黑色、蓝色为多,和花卉纹样色彩形成鲜明对比,但又通过大面积单纯的底色将丰富的花卉图案色彩调和起来,形成了整体的色调感觉,或素雅,或艳丽,或沉静,或喜庆。
绣花鞋为农村妇女的专有用品,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在传统文化中,常常将女人比喻为“花”,温柔、善良、娇美是女人应有的美德,所以绣花鞋所传达和表现出的审美情趣,也正是女性美的象征。而在民间,传统的男鞋则多为黑帮白底,色彩单纯素雅,黑白分明,醒目大方,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黑”、“白”二色对应着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而绣花鞋与男鞋二者本身也体现出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一种和谐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男人是主体,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女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为阳,女为阴,男主外,女主内,体现了一种人类与社会的和谐观念。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探究,男人代表阳刚之美,女人代表阴柔之美,所以从男女穿着的鞋中,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观念,是一种素雅与华丽、单纯与变化、阳刚与阴柔的艺术对比关系,也体现了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的艺术本质规律。
另外在陇南的部分农村,小孩的鞋也流行动物造型的“虎头鞋”,憨厚稚朴。凶猛的老虎在民间文化中具有辟邪纳福的精神象征,所以小孩出生后,多戴虎头帽、使用老虎枕、穿虎头鞋,以保佑小孩健康成长。“虎头鞋”中老虎的造型也融合了拟人化造型因素,神态生动,憨态可掬,且色彩鲜艳,装饰华丽,将威武凶悍的护身主题寓意与淳朴善良的民间艺术情趣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憨厚稚朴之美。
五、袜底
在袜子还没有用机器生产的年代,中国人穿的袜子一般以棉布为材料,用手工缝制,或用羊毛线编织,同时有些袜子还要进行绣花装饰,因此袜子的制作也较为耗工费时。过去陇南民间的袜子也用棉布缝制或用羊毛线编织,为了使袜子结实耐穿,所以要在脚面、脚跟、袜底部位用棉布添加帮子和底子,通称“袜底”,既有牢固实用的功能,也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袜子一般用白色棉布缝制或用白色羊毛线编织,所以袜底的色彩则多用蓝色或青色,上面刺绣色彩明丽的花卉图案,内容多为菊花、梅花、牡丹等,装饰部位一般集中在前帮、后跟处,并形成左右对称的图案形式,有些制作精致的袜子装饰面积更大,在底子上也装饰精美的花卉图案,体现了民间妇女对亲人深厚的情感。整体色彩白地深底,对比强烈,加上色彩鲜艳的图案点缀,产生了朴素单纯而极富装饰意味的形式。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编织技术的不断提高,手工缝制或编织的袜子目前在陇南民间已绝迹,而绣有精美花卉图案的袜子则更为罕见。
六、领夹
领夹是当地民间刺绣中又一种十分独特的种类,从其造型与功能来看,应为民族传统服饰中的“云肩”,但陇南的领夹在功能与装饰方面又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云肩起源于秦代妇女服饰中的披帛,隋唐时期基本成型,五代时期开始在民间流行,其基本样式已发展为成熟时期的“四合如意”组合式,明清时期成为妇女服饰的主要装饰之一,装饰功能已胜于实用功能。云肩的作用是用于护住衣领以及胸前易脏的部位,起初突出实用功能,后来发展成为结构独特、装饰图案异常精美的民间艺术品。云肩最初为妇女和小孩服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后来成为小孩专有服饰,但在民间已十分罕见。
陇南的领夹目前亦为小孩的饰品,而且主要突出了装饰功能。领夹做工精致,结构复杂,装饰精美,所以在陇南民间刺绣中并不常见,但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刺绣工艺十分精湛。陇南领夹的基本结构继承了云肩的“四合如意”组合形式,但又有所变化,基本结构仍为四个单元,但结构和装饰图案更为丰富多变,由大小16个小件构成,形成菱形骨骼的装饰图案,造型优美,富有中国传统图案对称均衡、统一变化之审美特征,且寓色彩的对比变化于图形的对称之中,产生了对比和谐的形式美感。
造型的基本部分由四个小件构成内圆外方、富有变化的青色领夹主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内在寓意,四角装饰四个大红色的仙桃,仙桃之间装饰高度图案化的变体桃叶,桃叶的色彩在绿色、蓝色、黄色之间变化,和红色的桃子形成对比又富有变化,而青色的领夹主体造型与仙桃等装饰图形之间又形成对比关系,主次分明。
青色的领夹主体上刺绣桃红色的菊花图案,菊花大小穿插有序,花色又采用色彩渐变处理,对比鲜明而又和谐统一;大红色的仙桃上则用桃红以及色彩渐变处理,形成红色系列的微妙变化,而小点的绿叶则起点缀作用,同时在面积上形成对比,保持了仙桃的主体色调。整个领夹图案内容丰富,色彩明朗,格调活泼轻快,同时也具有内在的美好寓意,仙桃象征着长寿,小孩戴上美丽的领夹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也具有祈求和祝愿小孩活泼健康、长命百岁的含义。
总之,小小的领夹造型和装饰图案,凝结着民间艺人的智慧,造型、色彩富有变化而又完整统一,刺绣工艺精美,是当地刺绣工艺中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