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农村体育健身常识——羽毛球
42869400000001

第1章 羽毛球运动概述(1)

(第一节)羽毛球运动的历史和特点

深受喜爱的群众运动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小型球类运动。由于它运动器材简便,不受场地限制,两把拍子一只球,无论有网没网,无论室内、室外,只要有一小块空地,就能进行活动与锻炼。羽毛球运动特有的风格,就是它一方面是一项技巧性、技术性很强的竞技性比赛项目,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项普及性很强、老少皆宜的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充满乐趣。然而无论是从事竞技性运动还是一般性的大众健身活动,都需要在场上不停地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击球,因此它能满足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练习者的要求。

青年男女经常进行羽毛球锻炼,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还能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优良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老年人和体弱者进行活动量小一些的羽毛球运动,通过击球,可以弯弯腰、伸伸手、出出汗、舒展筋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

脑力工作者和职业劳动者利用工间操、上下班前后的时间在空地上开展羽毛球活动,能够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把羽毛球锻炼作为全家的一项娱乐活动,不仅能休闲养性,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得到全面的身体锻炼。

历史

一般的说法是:印度的普那是羽毛球的发源地。相传在19世纪20年代,这种游戏就已在印度孟买附近的普那非常普及了。后来是由当时统治印度的英国军人在1873年将此种游戏带回了英国。

这种游戏传入英国之后,在格拉斯哥郡鲍弗特公爵的领地伯明顿定下了游戏的规则,这就是今天的羽毛球运动的最初模式。人们把鲍弗特公爵的领地伯明顿(Badminton)这个地名,作为这种新的运动项目的正式名称。中文把这个运动项目称为羽毛球。最初的羽毛球比赛是在大的房间内或高大的建筑物的大厅内进行,球是用香槟酒瓶的软木塞盖插上羽毛做成,比赛仅限于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参加。后来随着英国式的“通过运动培育绅士和淑女”这一思想的流行,羽毛球运动才逐步得到普及和发展。要求参加比赛的人必须尊敬对手,以绅士风度进行比赛。当然,当时的比赛都是业余性质的。尽管羽毛球运动今天也受到了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许多流传下来的昔日的好传统。

羽毛球的基本特点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羽毛球运动,羽毛球运动可以说是“人这种自然的动物与羽毛、风、温度、湿度、光线等大自然的产物为对手之间的格斗。在对一个人来讲显得宽大、对两个人来讲又显得狭窄的场地内,既能体会到丧失权利的痛苦,又能感受到经过努力赢得权利的喜悦”。

其特点如:

(1)羽毛球和球拍都是用天然材料做成的。

(2)容易受到风向、风力、气温、湿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羽毛球场呈长方形,长13.40米,单打场地宽5.18米,双打场地宽6.10米,场地当中张挂球网,把场地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

(4)有发球权的一方才有得分权。

(5)有发球权的一方,如果发球失误或被对方击败,发球权则自动转移给对方。

(6)在单打比赛中,有发球权的一方每次有一次发球机会,在双打比赛中,发球的一方每次每个队员各有一次发球权。有发球权的一方如胜,则继续保持发球权。

(7)比赛按有关规则进行。

(8)在1对1的比赛过程中,注意区域的攻防战术。

(9)发球时不得“过腰”“过手”等。

准备开始打羽毛球的或正在打羽毛球的人,对羽毛球的上述特点一定要牢记。

(第二节)羽毛球运动在我国

中国羽毛球运动的民族特色

据我国史书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就有类似羽毛球运动的游戏。

据《民族体育集锦》记载:“苗族的一种‘打手毽’游戏活动就是我国古代羽毛球游戏活动中的一种形式。苗语叫‘麻古’”。相传,远古时代,苗族的祖先在农历正月期间总要杀鸡宰牛,祭祀祖先,辞旧迎新。他们把一些五颜六色的鸡毛做成花毽,小伙子则将绚丽的野雉尾羽插在芦笙管上。他们成群结队到野外吹芦笙、跳月、打花毽,尽情地欢度新年,天长日久,相传至今。

这种游戏活动在各村寨均有约定俗成的活动场地,称作“毽塘”。有的一寨一塘,有的数寨一塘。毽塘上,姑娘首先向小伙子抛出手毽,随后小伙子用手或小木板将花毽击打回姑娘一方,一来一往,尽量不使花毽落地。对打时还伴有答话或对歌。

现今贵州都匀、三都、丹寨一带的男女青年每年春节期间都要进行传统的打毽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和小伙子,手拿花毽,三五成群,聚集在毽塘上对抛对打,十分有趣。

基诺族也是我国古代较早就有这项游戏活动的民族之一。据《民族体育集锦》记载:“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县境内,从西向东横贯着一座连绵七十余千米的大山,基诺族人民就聚居在这里”。传说基诺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队的一部分,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这一传说反映了古代基诺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古代基诺族人玩的这种游戏活动被称作“打鸡毛球”。通常在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他们所用的鸡毛球是用一束鸡脖上美丽的羽毛插入用油布包着的木炭球托上制成的。过去基诺族没有文字,以送鸡毛和木炭来代替信件。以后演变成这种鸡毛球,形状类似毽球。基诺族在游戏时不用脚踢,而是用手拍打,其形式多种多样,有两人对打,有已婚、未婚青年互相打,有分家族打或者村头、村尾之间打。比赛场地以中线为界(在地上画出一条界线),一方打过去的球,另一方必须打回,若球打不过中线或球落地,则为“输球”。

壮族也是我国古代较早就有这项游戏活动的民族。据《民族体育集锦》记载:“壮族主要聚居于我国广西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区,以及云南的文山,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汇县等。”人口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有一千三百多万人。

中国古代壮族玩的这种游戏活动被称为“打手毽”。这项游戏活动也是在男女青年中间进行的。他们所用的球被称为“毽子”。它是用彩色花布包上铜钱或金属片及其他物质做底托,再插上雄鸡羽毛,有的还配上一些野雉毛,色彩艳丽,非常美观。游戏时用手打或脚踢。但前者所用的毽的重量较轻。手毽只能用手拍打,不能用脚踢。一般可以两人对打,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打,没有场地界线限制。

仡佬族也是我国古代较早就有这项游戏活动的民族。据《民族体育集锦》记载:“他们玩的这种游戏活动常称为‘打毽子’”。勤劳智慧的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后汉书》等有关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仡佬族的先民僚人,已经在夜郎(今贵州)大部分地区一带活动”。他们所玩耍的一种游戏活动形式,方法同苗族玩耍的“打手毽”游戏活动相近。一般是在新春佳节,由老辈人、男女青年一起上阵在户外玩耍。

中国古代羽毛球游戏活动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之所以这样,主要与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文化、风俗习惯有关。因此,这种传统的游戏活动向外传播和交流的机会很少,而开展的范围也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至今仍保留在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别少数民族的这种传统游戏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即现在人们所见的“板羽球”活动就是源于这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游戏活动。

现代中国的羽毛球运动

现代羽毛球运动于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羽毛球运动传入初期,主要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中的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等一些外国人较集中的地方开展,其后才慢慢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当时人们从事这项运动的竞技水平较低,主要是仿效欧洲人的打法,速度慢,动作大,打法简单,以稳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