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图书馆遇见南怀瑾
42862800000046

第46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齐宣王在孟子面前一再宣扬 “寡人好乐”“寡人好货” “寡人好色”。而孟子则顺势引导,劝其与民共享。以“寡人好货”为例,孟子的主张是:“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只要和百姓共有,藏富于民,好货也没什么大不了。这对于青少年朋友们,难道不是一种启发吗?在考虑自己的时候,也想到他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南怀瑾先生讲孟子和齐宣王关于声色货利的对话,就像打太极拳一样,看似轻松,却是绵里藏针,隐藏的锋芒直指对手。最后孟子的建议都是大王要与民共享,要推己及人,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推己及人是一个很基本的道德原则。儒家的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的《圣经》中,耶稣也两次教导门徒以推己及人之道与别人交往:“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在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中,希拉尔说:“己所憎恶,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释。”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指出在《增一阿含经》中,释迦牟尼也教导一个“自通法”:“凡于自己不爱不快之法,于他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缘何得以自己不爱不快之法,而紧缚他人哉?”

可以看出,同是一个推己及人的原则,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面的和反面的。儒家、犹太教及佛教强调反面的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则强调正面的表达:“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无论是怎样的表达,都可以看出推己及人作为一种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为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美国著名前总统罗斯福做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相谈正欢间,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诉我,”他的朋友说,“我所听到的有关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

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国家机密,不便公开,但好朋友相求,很难拒绝。

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子向朋友问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的朋友正是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毛病。本来是自己不喜欢或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反而去强加给别人,其后果向来是反诸己身,亦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佛祖释迦牟尼一次宣扬佛法时,在路上遇见一个非常不喜欢他的人,这个人一直跟在他身后不停地诽谤他。而释迦牟尼始终保持沉默,就这样过了几天,这个人还是不停地造谣中伤。

一天,释迦牟尼终于转过身来,平和地问道:“一个人送礼物给另一个人,如果受礼者没有接受,那么,这件礼物属于谁呢?”那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但他仍然如实地回答:“属于送礼者”。只见释迦牟尼点了点头:“请带着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回去吧。”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就是将心比心。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里,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依然耐心地静静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了,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 总是会为别人着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们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作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