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成语出自汉代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战国时期,有个叫公明仪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他尤其擅长弹奏七弦琴,人们都很迷恋他的琴声。
公明仪喜欢在郊外演奏,每逢天气晴朗,他就会兴致勃勃地带上琴出外郊游。这天,他又背着琴来到郊外,看到一条长堤,他迫不及待地拿出琴,打算演奏一曲,但四周一个人也看不见,无人欣赏,公明仪也就没有了抚琴的兴致。
这时他发现在不远处有一头老黄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微风拂动杨柳,河水碧波荡漾,远处牧笛声阵阵,此情此景,怎一个美字了得?
公明仪来了兴致,他摆好七弦琴,双手拂动琴弦,对着老黄牛弹起了古曲《清角之操》。谁知老黄牛毫无反应,依然慢悠悠地吃草。公明仪心想,大概老黄牛欣赏不了这么高雅的曲子吧,那就换一个小曲儿。但老黄牛仍无动于衷,还是一个劲儿地低头吃草。公明仪不甘心,继续弹奏了几首拿手的曲子。老黄牛依然没有反应,只是不时用尾巴赶着牛虻,悠闲地吃草。没多久,老黄牛居然懒洋洋地离开了。看到它自始至终都没有反应,公明仪很难过。
路人知道后,都劝他说:“不要伤心了,你弹得很好,只是老黄牛欣赏不了你的琴声。”公明仪只好收起琴,悻悻地回家了。
对着黄牛弹琴,就好比和笨拙的人讨论人生哲理,无疑是自讨没趣。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用以讥笑那些做事或说话不看对象的人,往往含有贬义。
公明仪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