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文化常识
42846300000053

第53章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 ·艺文志》云: “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 “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 “鸿”是广大的意思, “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有比较含混和比较明确的不同说法。比较含混的说法是,《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称淮南王 “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撰著?于是又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认为是淮南王刘安 “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指出了淮南王以外的另一些作者的名字。再后来,这里出现的八个名字又被统称为 “八公”,于是《淮南子》的作者就成为淮南王刘安和八公了,此书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而于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进献于朝廷。

淮南王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 “作《内篇》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

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文化巨著,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淮南子》。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积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 “大逆不道,谋反 ”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  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后人读此书,无不以为此书只是一部意在求仙访道博采黄老言的道家之书而已。而黄老道则为汉初文景以来所尊之官学。殊不知,此书乃是建元初年间激烈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

里面的塞翁失马哲学,闻名古今,无为而无不为。

《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刘安(公元前 179年—公元前 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厉王因“谋取”获罪,流徙途中绝食而死,后淮南厉王的封地被一分为三,刘安被策封为淮南王。刘安曾罗致宾客数千人,内中不乏硕学之士,共同编定《淮南子》一书。该书共 21篇,最后一篇名《要略》,是全书的序言。从《要略》看,全书写作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但从内容看,并未完全统一。《汉书 ·艺文志》把它列入 “杂家”是有道理的。书中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范文澜先生说: “《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