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基层党组织法律法规
42843500000004

第4章 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1)

十七大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在总纲中增写了十六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上述阐述,既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的连续性,又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

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科学理论,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定,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道路,就是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建立“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的科学的世界观。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根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并成功地领导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包括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革命活动和斗争中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自力更生,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十七大党章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就是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条件。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在短期实现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国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理论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的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深刻分析,作出了科学判断。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十七大党章总纲规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我们党建党八十多年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它回答了我们党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世情、国情、党情,我们要干什么以及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又是不断推进与时俱进的理论武器,同时又是检验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是否僵化的根本标准。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因为坚持与时俱进,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第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冲破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打破前人的陈规,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列宁发现帝国主义不平衡发展规律,冲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多数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预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冲破以大城市为起义中心的经验束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邓小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冲破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教条,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