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4263100000162

第162章 布衣宰相诸葛亮

三国时,诸葛亮为创造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要求蜀国官员都要以春秋时期孙权敖为楷模,为官节俭,力戒奢华。他以身作则,不仅始终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堪称表率。

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写成《诫子书》。文中告诫其子:品德高尚的人。以宁静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节俭培育良好的品德。不恬淡寡欲,无以明志趣;没有心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心静,才干必须通过学习取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也不能学有所成。轻浮怠惰就不能精研学问,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情操。如此则年岁易逝。意志消沉,可悲地困厄在家中,后悔也来不及了。这篇短文中所提出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教诲成为千古名言。

文章中特别提到“俭”,认为俭是修身养性所必需的.没有俭约则德行无从谈起,并告诫子女要踏实、勤学,努力成为人才。诸葛亮写《诫子书》不仅是说教,重要的在于转化为子女的人生实践。他指派长子诸葛乔率兵在山爷中搬运粮草,以磨炼意志;对次子诸葛瞻更是严加管束。悉心指教,求其为国效劳。诸葛亮身为丞相,不给后代特权、财物,只要求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这是古代高层官吏廉洁自律的一种崇高品质。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严峻但是没有埋怨的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安抚百姓,服从权制,开诚布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

长期以来,一直废寝忘食,公而忘私,使得自己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如果有一天不幸去世,不会让自己内没有剩余的布帛,外没有多余的钱财,辜负陛下的一片心意。”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家中几乎是家徒四壁,空空的一间屋子,情形也确如奏章所说的那样,可谓内没有剩余的布帛,外没有多余的钱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穿平时的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在可歌可叹。

修身点拨

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更是赏罚有度,他不仅廉洁奉公,而且严以律己、言行合一。因此,才能服众,才能统率三军,也才能于危难之中显身手!

所以,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不仅要有智慧和雄才大略,更需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做到德才兼备,有勇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