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这么说“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其实,命运的主宰者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别人,而始终是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就看你以怎样的思考方式去对待。面对相同的困难,有的人能看到好的一面,他们心态乐观积极,最终能克服它;有的人却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好,前怕老虎后怕狼,就是不敢前进,最终在困难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由此可见,人的命运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你善于寻找不同的思考途径,转变陈旧的思考方式,那么,你就能发现自己的出路一直是畅通的,只是你当时没有看出来而已。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故事,希望你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故事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过去,在长城外面的地方,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到了塞外的大草原里。乡亲们替他惋惜,怕他受不了,都来好言相劝:“你丢失一匹骏马,这真是个大损失。但千万要想开点,保重身体要紧。”这时,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的,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谁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一匹北方少数民族的良马。众乡亲闻讯,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谁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家里又多了一匹良马,老头的儿子太高兴了,天天骑马出去玩,这下可闯大祸了。有一天,他骑得太快,一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大腿骨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他,安慰他。这时站在一旁的老头不紧不慢地说:“谁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众人听了都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果然,过了不久,朝廷要征兵打仗,老头的儿子因为有残疾,不符合征兵的标准而不用应征打仗,从而躲过了一劫。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虽然暂时受到了损失,但也可能会因此而得到好处。也指看似不利的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有利的事。该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每件事都有不利和有利两个方面,而我们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会向有利的一面进行转化。
故事二,朝三暮四
《齐物论》中有个寓言,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他对猴子说:“生意越来越差了,为了不让你们挨饿,从今天开始,一律按照朝三暮四的标准供应栗子:早上给三颗,晚上给四颗。”猴子们听了都很生气,乱作一团,强烈反对主人的做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猴子们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耍猴人朝四暮三的供应方案。
这位老人只是稍微变换了一下自己的思维角度,把自己的方案做了个简单的调整,猴子们就愉快的接受了。由此可见,有时候,只要将思维稍作变换,做事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故事三,设计师的眼光
有一家公园正在后期的建设中,公园中有一处花坛,市长想把它建成一个美丽温馨的场所,它将是整个公园最美、最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所以,市长请来了本市最好的两名设计师,让他们为公园设计图纸。并告诉他们不要速度只要质量,当然,能最快完成最美的设计就更好了。一个设计师接受任务后回到家,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认真地画起来,不久便完成了整个图纸。而另一个设计师去公园里走了一圈,看了看满地的积雪,便回到家里。就好像没有这件事似的,一点也没有开始画图纸的意思。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百花盛开,人们都出门来到公园里散步。这时,另一个设计师又来到公园,他看了看地面上被众人踩过后留下的积雪的痕迹,把人们踩出的路在图纸上认真做好了标记。回到家后,他开始着手设计,并把那些人们踩出的路设计成花坛的路。最后,他的设计被市长采纳。这是因为,在他的图纸上的路更符合经常来公园游玩的游客的习惯。
我们做事,就要像这位设计师一样,能拿出自己独特的眼光,抛开别人常用的思路,以新的眼光去审视问题,解决问题。
故事四,聪明的妻子
从前,在一个富有的国家有一个优秀国王,由于他励精图治,国家被治理的很好。他和妻子非常恩爱,所以全国人民都很爱戴他。可是有一天,国王和他美丽的妻子吵架了,并且两个人谁都不肯先承认错误。国王想:我是国王,我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啊,要是我向妻子道歉的事流传出去,岂不是失去颜面吗。所以,虽然他依然很爱自己的妻子,可是不愿意说软弱的话。
他的妻子偏偏也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她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可是她对丈夫的发脾气感到很伤心,也不肯说原谅的话。就这样,两个人僵持着,妻子想:再这样吵下去只会越来越糟,先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两个人都冷静了,关系就容易缓和了。于是提出要回娘家,国王万般无奈地指着大厅中那巨大的圆桌说:那好吧,明天再走吧。今天你可以把你最喜欢的所有东西都放在圆桌上,你放上去多少,明天就可以拿走多少。就这样,两个都伤心的结束了争吵。结果到了第二天,国王发现自己正躺在那面圆桌上,清晨的日光照亮了他的双眼。原来是他的妻子趁他熟睡时让别人把他抱到了圆桌上,国王心中非常感动。就这样,因为妻子的智慧,两个人的感情又和好如初了。
国王的意思是让妻子把她喜爱的东西放在圆桌上,而妻子却没有把自己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物品上,而是将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国王的身上,让人把国王放在了圆桌上。这一转换,既能表现出她对国王的深爱,也化解了彼此之间的争吵,让人拍案叫绝。
我们无法改变风向,但可以调整风帆;我们无法左右事情,但可以调整心情。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主要是我们自己。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地评价与解释,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也是不同的。人之所以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人能运用自己的创造性应对自己身边千变万化的事物。从而不断颠覆一个个老规矩,创造出一个个新规矩。所以说,生活中要善于转换思维,打破常规,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把握今天,准备未来,你面前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智商接力】一位逻辑学家误入某部落,被拘于牢狱。部落酋长对逻辑学家说:“这里有两扇门,一扇为‘自由之门’,一扇为‘死亡之门’,你可以开启任意一扇门。守门的两个士兵一个说实话,一个说谎话。你可以问他们一个问题。”逻辑学家如何发问才能求得生存?(逻辑学家指着一扇门对旁边的战士说:“这扇门是‘死亡之门’,他说‘是’,你说对么?”如果这个战士回答“对”,则逻辑学家就从这扇门出去;如果这个战士回答“不对”,则逻辑学家从另一扇门出去。)
【犹太人的智慧】知道犹太人的78:22的法则吗?让我们画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再做一个内切圆,然后计算一下它们的面积,你就会发现,一个面积为1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内切圆的面积是78.5,其余面积为21.5。因而“78:22”是一个“规矩方圆”中不可逾越的法则;在人体中,水的比例为78%,其他物质占22%……
勤思好问的四个故事
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无论何时何地,人都不要忘记思考。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社会条件和劳动态度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给自己留下一片空间,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一天晚上,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走进实验室,看见仍然有一个学生俯身在工作台上。“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卢瑟福问道。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了?”
“也在工作”
“那么你早晨也在工作吗?”他继续问道。“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承认了,并等待着这位著名学者的赞许。可是令这位学生出乎意料的是,卢瑟福并没有赞许他,而是略微沉吟了一下:“可是,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物理学家卢瑟福的话表明了思考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要让看似充实的忙碌占用了所有思考的时间。
虽然说一切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实践,但如果每天都忙忙碌碌,从不思考,这也是很不可取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懂得思考。动物是不思考的,所以动物依然是动物。因此,一定要从实践出发,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实践是一种磨砺,思考同样是一种磨砺,而且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磨砺。
以下是几个闻名古今中外的故事,我们来好好欣赏吧:
故事一,伽利略怀疑前人的理论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伽利略之所以敢于质疑前人,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勤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的存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故事二,山寺桃花何时开
有一次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禁心生疑惑,眉头凝成了一个结,心想: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的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故事三,蒲松龄著书集思广益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智慧的结晶,从搜集素材到作品的完成,都是一系列思考而结出的硕果。
故事四,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虽然孔子学问渊博,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孔子的学问如此渊博,也积极向他人请教。对于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要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自己思考弄不明白,就可以向他人请教。要让勤于思考的精神时刻都伴随你。
无论你处境如何,都要留点儿时间去思考。在顺境中多思考,我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稳健前进的脚步;在逆境中多思考,我们会找到失败的症结,踏上通往成功的道路。
【智商接力】一位国王要修建一座宏伟的宫殿,打算聘请一位最高明的建筑设计师主持设计。于是,他征召了所有全国有名的建筑师,让他们考虑是否要报名竞争这个职位,如果要报名,同时也要向国王推荐一位建筑师作为自己的助手。当国王看过了建筑师们的材料后,轻而易举地决定了最后的人选。国王会选谁呢?(那个被提名助手次数最多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会吹嘘自己是最好的,可是他们都会推荐自己认为最棒的人帮助自己。那个助手既然能得到众多同行的认可,水平自然是最好的。)
【犹太人的智慧】在自然法则中,有78:22法则;在漫长的经商生涯中,犹太人发现这个自然法则与一些商业经营活动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这就是78:22法则,也就是说78%的财富掌握在22%的人手里。所以,赚富人的钱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