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
4257200000007

第7章 消消气,做人可以不生气(1)

毕达哥拉斯说:“气愤始于愚蠢,终于懊悔。”如果你不想去懊悔,就应该从现在起学习如何才能消消气。

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

有一个头脑简单、爱生气的人,常常听到别人家的狗叫就跺脚骂上半天。他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好,可就是改不了,为此而烦恼不已。

后来有一天,他去城郊的寺庙,虔诚地请教一个高僧:“我如何才能克制自己的怒气呢?”高僧笑呵呵地回答:“很简单啊,我教给你十个字,‘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这样就可以了。”高僧简单的回答让他将信将疑,就这样心有不甘地回家了。

当他赶回家里,发现自己的老婆正跟另外一个人并头睡在一起。妒火中烧的他转身操起一把菜刀,准备冲进去砍了这对“奸夫淫妇”。

这时候,他猛然想起高僧教给他的十个字,就强忍着怒火,开始在心里数数。刚数到八的时候,那个“奸夫”突然醒了过来,看着他拿着把菜刀站在自己面前,吓了一跳,说:“儿啊,你拿着菜刀做什么!”

原来是这个人的母亲看儿子迟迟不归,特地过来陪儿媳妇聊天。两人等困了,就睡在一起了。

他惊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亏高僧告诉了我制怒的智慧,不然我已经杀了老娘和媳妇了!”

你看,想做到不生气,其实不需要多么长时间的心灵修炼,简简单单的“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就可以了。

与人相处时,当对方情绪过于激动时,一定要先保证自己不生气、不动怒。现实中,让人生气发怒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时候你一定要做一个头脑冷静的人,忍住一时的怒气,理智地处理各种不愉快,用平和对待无理。毕达哥拉斯说过:“愤怒始于愚蠢,终于懊悔。”如果你不去忍耐,任意放纵自己的怒气,首先伤害的就是自己的身心。如果对方是有意气你、刺激你,你忍不了怒气,就很容易中计,被人牵着鼻子走。

发一通脾气、出一口恶气确实很容易,但是代价很大,那样就像你为了赶走一只聒噪的乌鸦而砍掉整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结果得不偿失。你可能见到过或自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朋友之间,因为一句闲话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撕破脸皮、形同陌路;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导致两家大人拌嘴,最后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为家庭琐事互不相让,最后情断义绝、劳燕分飞。当我们以愤怒代替了理智时,结局注定是两败俱伤。

钱很重要,但别为钱坏了事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要说钱真是个好东西,没有人敢说他这辈子离得开金钱。没有钱,你吃什么?没有钱,你穿什么?没有钱,你凭什么养育孩子、孝敬父母?金钱的作用虽然是不可低估的,但是这个世上比金钱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许多人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有一位30多岁的业务经理,拼命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100万元的存款,一栋花园别墅,一辆本田小车。然而,这“三个一”的目标尚未达到,却因劳累过度而猝死。如今,为了多赚钱同时打两三份工,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工作的人不占少数,这无疑是“今天用命赚钱,明天拿钱保命”的做法。正如《圣经》上所说:“你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呢?”

仔细想一想,包括健康和亲情在内的很多东西远比金钱重要得多,比如生命、友情、爱情、理想、事业、人格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很多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金钱可以买到鲜花,但它买不到青春;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它买不到知识;金钱可以买到帮助,但它买不到忠诚;金钱可以买到珠宝,但它买不到友谊……身价过亿的“小超人”李泽楷曾结合自身经验和切身体会,劝勉青年人,在选择事业时不要太着眼于金钱回报,应当讲求个人兴趣和理想。他说:“当然要讲求实际生活需要,但是只顾想着赚回来的金钱何时才可以买车买楼的话,你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所说的这个“利”字指的就是金钱。人生在世,追求财富本也无可厚非,但对待金钱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过度追求金钱;二是千万别抠门,做了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这两种人的下场通常都是可悲的。

南北朝时的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深得父王宠爱,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萧纪颇有文韬武略,南开宁州,西通资陵,内劝农桑,外通商贾,按说不应该把钱财太当回事,可他偏偏就极其吝啬,一文钱都要算计,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颗政治流星。

一次,萧纪率军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一篮,装了100多篮,高高挂起,银子则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还有各种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以此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但这位吝啬鬼只不过是让大家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后从不论功行赏。军心因此大乱,叛逃者十之八九,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岸14城俱失,金银财宝尽被掳去,萧纪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比萧纪还一毛不拔的是明末的崇祯皇帝,他继承了祖父万历生性吝啬的毛病。小时候,他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为了节约起见,他常派人到宫外去从民间采买物品,然后仔细地询问价格。

崇祯没有搞清楚吝啬与节俭的区别,节俭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花费恰到好处;吝啬则是当用不用,不当省的也要省。崇祯这种守财奴式的“节俭”,对于他的中兴帝国之梦,也是致命的一击。1645年,李自成进逼北京,大明帝国的心脏北京城已岌岌可危,无计可施的崇祯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军队紧急入卫北京。但吴襄却提出,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需。100万两银子在毕生俭朴的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令他心痛的数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这么多的银子,只得放弃了这一原本还算不错的计划,而坐困城中。

要想坚守京师,筹饷是一个大问题。大明王朝国库里竟然仅有区区40万两,而崇祯的个人财产却丰厚无比。因此,大臣们多次上书恳请,希望崇祯能拿出内帑(皇室内府的库金)以充军饷。但这无疑是要崇祯的命,他向大臣们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左都御史李邦华着急了,也顾不得是否当众顶撞圣上了,他说:“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崇祯却“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肯拿出一分一厘来保卫他的江山。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他宫内搜出的白银多达3700万两,此外,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

为了节省100万两而丢掉了3700万两,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万里江山,这样的损失是再简单不过的一笔账,小学生都能算出来,为什么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皇帝却到死也没有算清楚呢?就是因为他把钱看得太重了,心态一旦失衡,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十分荒唐的。

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都是指那些只知敛财却不知怎样使用的人。这样的人在古今中外,上至王侯将相,下到寻常百姓,都大有人在。金钱的作用是什么?不就是用来过日子、干事业或者做善事的吗?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花则花,只要不是铺张浪费就行了。否则,一沓沓的钞票与废纸、冥币又有何区别呢?

香港作家张立对金钱有一番妙论:“口袋里无钱,存折里无钱,但心里装满钱的人最苦;口袋里有钱,存折里有钱,但心中无钱为大福也。”这话的意思是,有没有钱不是关键,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钱。将金钱看得很轻,你就会生活得自由自在;将金钱看得很重,你就会活得很累、很辛苦。

过分追逐金钱与一毛不拔,都容易让金钱主导灵魂,让人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会颠覆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心里只想着钱的人不仅不会有高远的追求,也注定是一个只计较蝇头小利的可怜虫。古人云“淡泊以明志”,意思就是要恬淡寡欲、看淡金钱,这样才能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才能做到做人不生气。

看透得失才能不生气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能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呢?但我们有时候也和猴子一样,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为了得到职务而奴颜媚骨,失去了尊严;为了得到金钱而劳神伤身,失去了健康;为了成就事业而无暇顾家,失去了亲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与失是人生之中不能回避的轮回定律。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没有结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童话创作。当安徒生到了暮年,回忆自己人生得失的时候,他说:“我为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代价,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为了得到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拥有的爱情,失去了家庭的温馨,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不可否认,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却获得了创作的快乐。

得与失,是一种心态。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贪得无厌;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得与失的转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战国时有一位名叫塞翁的老人,他养了许多马。有一天,塞翁丢了一匹老马,邻居们纷纷对此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丢了马,看起来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不会是件好事情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这次,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他的儿子喜不自禁,天天骑着骏马去兜风,没想到有一天摔伤了一条腿,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话:“谁知道它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兵了,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他们父子因此躲过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世代相传,渐渐地变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得到”与“失去”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得到了一些会失去更多,失去了一些也可能得到更多。

在对待得与失的时候,人们有这样几种态度。一种是得到了高兴,失去了生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态度。一种是失去了生气,得到了也不安心。这种人活得最累,因为他们没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会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有一位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叹:5年前,我穷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饭,但胃口却很好;穿的是很不结实的劣质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结实;喝的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但却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简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时虽然穷得要命,但我也快乐得要命。当时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钱的话,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于是我就拼命地挣钱,终于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结果呢?我现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饭菜,但却没有一点食欲;穿的是光鲜的名牌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虚弱;喝的是高档饮料,但却寡然无味;住的是豪华别墅,心里却很不放心;睡的是软绵绵的席梦思床,但却夜不能寐。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快乐,真是得不偿失啊!

还有一种态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气的态度对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对于别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红、不妒忌,借别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动力;对于别人之失,不旁观、不讥讽、不消极,借别人之失,取教训,振精神,创未来。这才是对待得失的正确态度。

唐朝有一个督运官,功不显,名不著,他在一次监督运粮船队时,遭遇不测,翻了船,粮食损失颇多。巡抚在考核他时说:“监运粮食受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后一句话也没说,从容地笑着退了出来。巡抚颇欣赏他的气度和修养,把他叫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督运官仍然没有半句惭愧或辩解开脱之类的话。巡抚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说:“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这就是在得失面前“宠辱不惊”的不生气姿态。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