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好员工就用这几招
42533700000011

第11章 跟员工沟通:多用建议,少用命令(2)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表示:“不论是企业或团体的领导者,要使属下高高兴兴、自动自发地做事,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在用人和被用人之间,建立双向的,也就是精神与精神,心与心的契合、沟通。”在他看来,精神与精神、心与心的平等沟通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最好就是用建议和商量的口吻和下属沟通。

一般来说,在与员工沟通时,有这样几个细节值得领导者注意:

(1)放平语气,不要颐指气使。有些领导者有事就扯着大嗓门对下属吼,自认为这是雷厉风行的表现,能产生好的效果,其实恰恰相反,这样非常令人反感。

(2)在沟通中,多用“请”。请是一种温和的要求,作为领导者,原本要求下属做某件事实属正常,但若领导者懂得用“请”字,那么下属会受宠若惊,会感到尊重。比如,你让下属收拾办公桌,说:“请大家把办公桌收拾一下。”这样效果就比“把办公桌收拾一下”的效果好。

(3)沟通中,询问下属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想法呢?”所谓沟通,讲究的是相互,当你说出想法之后,下属不一定会认同你,因为他们可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你不妨用征询的口吻问他:“你有什么想法呢?”引导他说出来,便于你们更好地沟通。

(4)用建议的口吻下命令。下达命令是很常见的管理行为,但你要知道:没有谁喜欢被呼来唤去,因此,当你向下属下达命令时,不妨建议道:“你是否可以抽个时间,把车间收拾一下呢?”这样下属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即使手握真理,也不要咄咄逼人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很多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喜欢用一些犀利的语言,以咄咄逼人的态度,去表明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在语言上战胜对方。但是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是任人宰割的小羊羔,所以咄咄逼人并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牺牲别人去做一件有利自己的事已经不妥当,硬把这件事当作对别人的一种慷慨和施予,就是无可饶恕的自欺欺人行为。而且,到头来必定是失败的。”

任何人内心都有自尊,适当地给人台阶下,才能求得人际的和谐。当一个人肆无忌惮地挥着道理的“鞭子”,闯入别人的内心领地,一味冲动地捅破这张网,结果只会引起对方强烈的抵抗和反感。像游刃有余的态度,既不得罪人,又能达到目的的,才是聪明人该去努力的方向。若与人在语言上交锋,应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即使道理在你这边,也不要咄咄逼人。当你把对方逼到绝路上时,别忘了自己面前也是悬崖。因此,收敛锋芒,既能避免伤害他人,更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当我们每次和别人意见相左时,就该问问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究竟是该咄咄逼人与人斗争到底,还是软弱屈服、妥协让步?作家三毛告诉我们: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因此,你在说话之前,如果能先去掉霸气、傲气,换成和气,那么就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也能更好地获得人缘。

“不轻易指责别人”是美国前总统林肯最伟大的优点之一,这也是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借鉴的地方。但是林肯年轻的时候比较狂妄,待人处事不够谨慎,喜欢咄咄逼人。

那时,林肯一旦发现对方的错误就爱写信指责,有时还会将这些信故意扔在路上,让过路的人能够拾起看到。一次,林肯手下的一位将军因判断失误而错失了一次取胜的良机,林肯知道后非常愤怒。他马上坐下来,给这位将军写了一封信。

林肯在纸上发泄完之后,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他突然觉得:也许我有些操之过急了,我没有在战场上,而是在白宫里安静地坐着,我命令将军去进攻是件提笔一挥的轻松事。但是如果我若和他一样在葛底士堡打仗,目睹那些血肉横飞的惨状,也许我也不会急着进攻。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许我也会有将军那样的胆怯心理,并和他犯同样的错误。即使他做错了,但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过去了,把这封信发给他让他难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是发泄了胸中的怨气,而将军呢?他可能对我强烈不满,竭力为自己申辩,自然也会指责我的不是;也可能就此消沉,萎靡不振,不管哪样,我都伤害了一个指挥员的威信。

自此,林肯再也不写那些讽刺别人、伤害别人的信了,再也不去咄咄逼人地对待旁人,而且他还经常告诫自己的朋友:“不要过于指责别人,咄咄逼人会让你受到谴责。”

周国平说:大智者必谦和,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在和朋友直面讨论时,我们却很少想到这一点。缘于自己的优越,我们常常用咄咄逼人的态度无情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这种是多么浅薄、心胸狭窄的表现。

所以,即使你现在手握真理,也不应过于咄咄逼人,伤害别人的尊严。在无关得失的小事中,可以稍微谦和一点,可以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而在于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人一个台阶下,也可使自己不会因小事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小华是一个食品公司的销售员,在一次公司例会上,大家都在讨论有关食品销售的问题,因为最近有一款食品的销量下跌得厉害。于是小华站起来建议实行买二送一的促销手段:就是用买两包食品的钱就能拿到三包食品。尽管小华表面谦虚,但心里却暗自得意,等待着同事们的夸奖。然而不仅没人说话,还有人质疑,向他提出了几个问题。

然后,小华又整整花了1小时来说服大家:“相信我,这绝对是一个创新的好机会。”但是大家依旧没有说话,于是小华脱口而出:“为什么你们对我所有的建议都抱以这种奇怪的态度?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法子吗?”更糟糕的是,小华又添了一句:“是不是我的建议太绝妙了,你们想不出来,所以嫉妒吧!”之后就听见一阵交头接耳的声音:“是谁把这个咄咄逼人的家伙招进来的?”“真是个笨蛋!”

没过多久,又传来一个坏消息:某款食品的销量又下降了7个百分点。小华原以为又到了英雄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上次在讨论会上的“精彩”表现,所有部门的员工都一致淘汰了小华的建议,即使它具有可行性,而小华从此也落了个自大狂的“美名”。

一提到咄咄逼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紧张的气氛和不愉快的心情。但是婉言却能使谈话在轻松愉快中进行,收到“咄咄逼人”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华这样说话喜欢咄咄逼人的人不在少数,当自己有想法或意见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提出来。尽管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而且自己所提的意见也很有价值,但由于态度不对,结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对方心存芥蒂。

正如《圣经·马太福音》里所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所以在说话办事时,应该和和气气,以最委婉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这样既容易让对方接受,避免了伤害别人的自尊,又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包容下属的“狂妄”意见

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甚至存在一些相反的观点,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当下属提出不同的意见时,做领导的真的一定要反弹回去吗?如果领导这么做,等于堵住下属的嘴巴,不让下属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属觉得“领导不让我们讲话”、“我们只有干活的义务,没有说话的权利”,这不是很可悲吗?

为什么有些领导整天说要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却没有人愿意提意见,因为下属提出意见后,领导不予重视、不会采纳不说,还有可能指责下属。可以说,领导者对下属的意见缺少包容、欣赏和认可,是打击下属积极献计献策的罪魁祸首。为什么领导不能包容下属的不同意见呢?这可能与领导者对不同意见的两种错误认知有关。

第一种错误认知:把不同意见看成是“反对”意见。

不同意见本质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存在主观情绪上的对立与否定,下属提出不同意见,只是表达个人的一种看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了领导的意见,下属的意见与领导的意见也不存在谁对谁错。

然而,有些领导总是 认为,凡是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都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在反对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他们认为自己不会犯错,即便犯错了也不肯承认。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死要面子,害怕在下属面前丧失权威,破坏自己在下属心中的美好形象。

殊不知,领导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怎样才能让自己在下属心中保持美好形象呢?怎样才能让自己有威望呢?其实并不是时时处处标榜自己“绝对正确”,而是懂得包容不同的意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乐于欣赏下属的智慧闪光点,这样的领导才是下属心中最有威信的领袖,才能赢得下属的真心拥戴。从另一方面来说,领导者只有及时了解下属的声音,听取下属的不同意见,才能提高领导者工作的成效,减少人为的失误。这对经营和管理好公司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种错误认知:把“反对”意见视为“反己”意见。

有些领导习惯于听顺耳话,不喜欢听到反对意见。一旦他们听到反对意见,就认为下属很狂妄,是在反对自己,在否定自己,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是和自己过不去,于是马上带着敌视的情绪,欲除之而后快,根本不理智、客观地分析下属的意见。长此以往,领导再也听不到下属的不同意见了。表面上,领导与下属之间一个声音,一片和谐,实际上下属早已对领导感到失望了。

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领导者因为害怕听到反对意见,就堵住下属的嘴巴,这样只会培养出一群只会顺毛摸驴、阿谀奉承的下属,而那些真正敢于说真话、愿意说真心话的下属只会敬而远之。

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要听到反对意见就失去理智,像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刺,去反驳下属。事实上,下属的反对意见只是对事,并非对领导个人不满。领导者要做的是包容下属的反对意见,认真考虑下属的不同意见,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并表扬和感激下属所提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也才能营造出民主的氛围。

乔治·马歇尔被称为优秀的军人化身,他以爱提不同意见、敢于对抗上级而著称。有一次,潘兴上将指责他工作上的失误,他当即提出了不同观点,随后与潘兴将军发生了尖锐的对抗。但是潘兴将军并没有将马歇尔的不同观点和尖锐对抗放在心上,他们照样相处得很愉快。

马歇尔不但面对上司敢于发出不同声音,即便面对更高层次的总司令——美国总统罗斯福,他也是这么“狂妄”。当他认为罗斯福的决定有错误时,他会尖锐地说:“很抱歉,总统先生,我完全不同意您的观点。”

在一次会议上,罗斯福总统与他有不同的意见,他立即请求罗斯福给他三分钟时间发言。然后,他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间大大超过了三分钟,这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震惊。当时的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在日记中写道:“他公然顶撞了总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唱反调、喜欢提不同意见、喜欢公然对抗上级的人,却得到了上司的信任和喜欢。后来,马歇尔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陆军参谋部长,成为罗斯福总统最依赖的助手。

对于一项复杂的工作,下属与领导者之间存在不同意见是正常的。问题是领导者如何正确地对待下属的反对意见。如果领导者懂得倾听、包容,积极从下属的不同意见中采纳有益成分,那么下属将会成为领导者最得力的帮手。

万科地产总经理郁亮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执行董事长的话要过夜,什么意思呢?那就是 对于执行董事张的话,他要先放下考虑一个晚上,再决定是否执行,如果觉得有不妥的地方,就会直接向董事长王石提出来。

王石十分欣赏郁亮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做法,他不止一次说:“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我的某一个意见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他们是对的。”这也是王石最终确定郁亮为自己接班人的重要原因。

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总统,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一把手都能包容下属的“狂妄”意见,对此你有什么启发呢?作为公司的领导者,是不是应该像罗斯福、王石那样,以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发自内心地重视下属的意见呢?面对下属积极中肯的意见予以赞赏和肯定,即便他们公然顶撞你,即便他们的意见很狂妄,你也要包容他们。如果领导者有这般胸怀和睿智,那么还愁企业不能发展壮大吗?还愁下属不拥戴你吗?

慎重对待下属的“小报告”

看过中国古装电视剧的人,想必对那些喜欢在背后进谗言的小人都不陌生。他们喜欢探听别人的秘密,喜欢添油加醋、搬弄是非,喜欢小题大做,直接或间接地说别人的坏话,以达到自己的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就是组织的毒瘤,他们的存在早晚会危害企业的健康发展。

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主张禁烟,坚持实行禁烟运动。由于禁烟运动损害了某些官员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这其中琦善就是一个。琦善多次在道光皇帝面前打林则徐的“小报告”,道光皇帝未经调查,就轻信谗言,将林则徐革职查办了。之后,道光皇帝让琦善接替钦差大臣一职。这时琦善丑陋的嘴脸完全暴露出来了,他勾结洋人,卖国求荣,严重损害了民族利益。

多少英雄豪杰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小人的谗言之下。多少企业不是毁在对手的手下,而是毁在领导者手里,毁在小人的嘴上。上面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一点,如果领导者轻信下属的小报告,草率地作出处理决定,那么就很可能被小人牵着鼻子走,最后导致公司的利益受损,甚至直接导致公司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