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与圆的智慧
4242100000033

第33章 成功应对交际(4)

两个大学生为争电视频道,如果一个糊涂一下,让着对方,对方看什么就跟着看,电视嘛,哪个频道不都是娱乐么,大家就会继续看电视,而不是两个人对打起来,一个恼羞成怒,用刀子捅向对方,结果闹出人命,可谓可悲可叹也!

生活中有很多精明的人总是喜欢揪别人的辫子,抓别人的缺点,以为这样做显示自己比他人高明,实际上这种语言、行为上的丝毫不糊涂却是造成两个人关系疏远、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仇敌的根本原因。

2.可以使自己心态平和

与人交往、处世的关键要使心情愉快,而心态平和是心情愉快的前提,难得糊涂就可以使一个人心态平和。

如果你是一个牙尖嘴利、眼尖手快的人,你必然会发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加追究,不久你就会忘掉这些东西,而一旦你觉得自己无法不指出来,非要给他人一个昭示,既弄得他人满心不快活,恐怕你自己的心也难以平静下来。

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来到河边,一个年轻姑娘正犹豫着如何过河,看到和尚们来了便求和尚帮助。

老和尚念了一声“善哉”,便抱着姑娘过了河,姑娘千恩万谢地走了。

走了相当长一段路,小和尚突然问:“出家人,不近女色,师父你犯戒了。”老和尚哈哈大笑道:“我早就放下了,怎么你还抱着?”小和尚脸红耳赤。

很多人在处世时就像这个不懂真谛的小和尚,使自己心态处于不平和之中。

3.与己方便

人常说:“给人方便,与己方便。”难得糊涂无非就是给人方便,给人方便,人就会对你也方便。两个过于精明的人就像两只正在酣斗的公鸡一样,非要分出个你胜我败来,这于健康的身心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如果你是一个处处不糊涂的人,总是圆睁双眼,提高警惕地生活,那你累不累呀?你有没有身心疲惫的时候?你何不像一个大智若愚的人那样难得糊涂一下!

(1)要做到难得糊涂,一个人就应具备宽容的美德。有了宽容心,你完全可以对那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付诸一笑,你完全可以对并不重要的事糊涂一下,你完全可以对无关紧要的事网开一面。

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处于一个快乐的心境之中,正如人们常说的:“原谅使人快活。”

(2)像宋代的吕端一样“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要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如果你是一个检察官,对于贪污腐败、行贿受贿之类的事绝不能糊涂;而对同事把你一盒烟拿了、不小心碰了你一下这种小事完全可以糊涂一下。

(3)别成为一个过于精明的人。过于精明的人常好为人师,指手划脚,求全责备,对人苛刻,眼睛里容不得半点不合意之处。这种精明人为了显示其精明处,常常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从来都不会难得糊涂一下的,这种人属于招人厌的那一类。就像王熙风一样,表面上大家都对她唯唯诺诺,可在暗地里,恐怕人人都恨她自以为是的样子。

郑板桥知道“难得糊涂”的奥妙,他一生也就过得潇洒、坦然。

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空”字诀的一层意思,就是办事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有退路,要留有余地。对现代人来说,这一技巧提醒我们,在办公室要明确自己的职权,不可办理越权的事。

有个杂志社给周通做专访,出版后,先送了一本给他。周通想再要几本,便打电话给杂志社主编。偏巧主编不在,是一位小姐接的。

“我是周通。麻烦你转告主编,我希望多要两本这期的杂志。”

“这个啊,没问题!您派人过来拿就成了。”小姐爽快地说。

周通立刻叫快递把杂志拿了回来。可是,跟着就接到主编的电话:“对不起!您来电话的时候我不在,杂志收到了吧?我特别多送了两本,一共4本。”停了一下,她又说:“可是,对不起啊,我想知道,是哪位小姐说您可以立刻派人过来拿的。”

周通愣了一下,说:“有问题吗?”

“当然没问题,您要10本都没问题。我只是想知道,是谁自作主张。”

周通没有告诉她是谁答应的,据说她还是查出来,作了处分。

事后周通不禁仔细想:她为什么这么计较呢?他想出以下3点:

一、既然我是找她要书,过去也都是由她跟我接触、采访,属下就该转告,而不该代她做主;

二、明明可以由她一句话,卖给我的面子,却被别人莫名其妙地卖了;

三、好像送杂志不稀奇,小事一桩,人人能做主,公司产品被贬值了。

不懂“规矩”,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不该做主的时候做主,这是涉世不深的职场新人常犯的毛病。作为员工必须知道,无论你帮老板管了多少事,也无论老板多糊涂,甚至依赖你到了你不在他连传真都不会发的程度,他毕竟还是你的老板,毕竟还得由他来做主。出了错,他得承担;有面子,也该由他来卖。

模糊语言的巧妙利用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对自己的表述没有肯定的把握和信心的时候,常会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如果评论完某个人或某件事,阐述一个观点以后,就会加上“不过,有时也会……”一类的话,以便防止自己的看法一旦不符合事实时,有台阶可下。这就是“空”字诀——“活摇活动,东倒也可,西倒也可”——在生活中的运用。

如果不牵扯到什么利益冲突,我们对这种表达方法会很反感的,不肯定也不否定,让人觉得他“永远正确”。但是,一旦摆到谈判桌上,它的作用就大了。

政治家们几乎都是个中能手,他们会把事物的两面性巧妙地融进自己的语言,因而,我们经常能在电视或新闻中领受这样的外交辞令:“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应慎重考虑,我们愿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这样的回答,在你弄不清他现在到底考虑得怎样又做得怎样的时候,他已经作了“圆满”的答复了。这是模糊语言的妙用。

在商场上亦是如此。商务谈判中有时会因某种原因不便或不愿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暴露给别人,这时就可以把你输出的信息“模糊化”,以便既不伤害别人,又不使自己难堪。特别在以下场合,模糊语言会有奇效:

(1)对方要求你表态,而你认为时机未到。你可以这样回答:“可以,待我向董事会通报一下情况后,我将以最快速度转告贵方。”表面上是答应了,而事实上是否定了,虽然“以最快速度”给人以率直、爽快的感觉,实际上那时说不定又有若干以董事会名义提出的意见反馈回来,这全看己方的实际需要。

(2)试探对方,激发对手情绪。对方越想知道你的态度,你就越用模糊不清的回答或故意曲解他的意思,迫使他不厌其烦或不胜其烦地申述他的原意,使他情绪波动,暴露出更多的真实意图。

(3)保护自己不受对方牵制或驾驭。谈判中为了防止对方限定己方的答话范围,常常得跳出圈外,也可采用模糊语言加以应付。比如,卖方问及对价格条件的选择时,买方为了防止过早被固定话题,作了这样的回答:“是采用离岸价格还是到岸价格,各有优劣,我们将认真比较,研究对待,争取尽早给贵方答复。”这种用积极的态度和模糊语言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所构成的防线,一般很难让对方打开缺口。

(4)拒绝对方的意见。用模糊语言,表示不同意见,既不致使双方难堪,又可以达到拒绝对方的目的。比如当对方陈述完毕之后,己方可以这样说:“也许你这样做是对的,不过,我们仍然无法最终肯定……。”或者可以这么说:“我们基本上赞同你的看法,但是,我们毕竟各自代表本公司的利益,你说是吗?”这种表达,既给对手以一定的肯定,不至于危及谈判的顺利进行,又否定了对手的意见,还给他以合作的、建设性的、抱有诚意的姿态,这种效果不是简单的反驳或拒绝所能达到的。

(5)干扰思维,转移视线。在谈判进程中,利用体力消耗带来的注意力松懈和戒备心理进入低潮的时候,可用模糊语言将对己方不利的问题暂时转移或促使对方进入设计好的疑问中苦思答案。

某公司与这一地区的几家供货单位都有业务关系。一次,和其中一家谈判时,价格问题久争不下。这时,公司谈判人员突然抛出一个新问题:“据传,贵方把附近几家工厂的散装水泥按出厂价收购,然后再重新灌装销售给我们,有这么回事吗?”

“哪有这回事?”

“哦,外面有这种说法,我们想证实一下。”

“不可能的吧?厂里的事我们不会不知道呀!”

“我们也不相信贵方会这样做……”

双方顺着这件事谈开了,一方表示“将信将疑”,另一方则赌咒“这绝不可能”,等买方说“时间不早了,让我们轻松一下,明天再谈”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下次再谈的时候,卖方心理无形中多了一个干扰信心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