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与圆的智慧
4242100000023

第23章 领会方与圆的真义(4)

汇报通常以各事业单位经营状况或是遭遇的管理难题为主。轮到报告的单位,在一个月以前,总管理处就会通知他们准备,随后拟定报告的主题和议程。其他制度的建立、投资或经营改善提案,也常在午餐汇报中讨论。

一般“午餐汇报”都由王永庆亲自主持,气氛严肃,会中王永庆一听到有疑问的地方,立刻将报表折角,待报告告一段落之时,以惯有的“追根究底”方式不断发问,若准奋不充分,被问者随时会被问倒。因此,在汇报中报告的单位无不战战兢兢,唯恐准备不周,当场出丑。

每个事业单位的主管都深切感到这股强大的压力,丝毫不敢懈怠。由于采取激烈的竞争与淘汰制,有些人觉得,台塑没有一般中国公司的人情味。

对于这个问题,王永庆的看法是:“什么叫人情?人情用在努力、有贡献的人身上是一种爱和鼓励。假如这个人不用功、不努力,没有贡献,你还怎么照顾他呢?淘汰就淘汰了,淘汰了他,让他有机会反省,这样才有救,中国式的人情在过去家族式的企业上表现得最明显,不管旁人能力如何,自己的亲戚总是最要紧。他们不讲理,只顾情,事实上,没有理怎么有情?”

有人批评说,台塑的中层以上干部觉得没有安全感,而且回报不够,甚至因为工作紧张、压力大使很多人得了胃病。

王永庆认为,所谓没有安全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他的公司管理不好,是社会风气造成的。一个公司管理得好的话,有贡献的人,会有根据评判他好,他的业绩自然就好。怕的是公司对有贡献、有力量的人也无所谓,让没有能力的人坐享权力。

王永庆关心的是:“没有安全感”的声音的来源在哪里?是不是有贡献的人说:“我没有希望,我这样子努力,公司都不晓得。”假如是这样,管理上就出问题了。

“一个企业家,最要紧的就是判断。评判错误就完蛋。对人要公平、合理。假如一个企业家还不晓得内部的人没有安全感,自己也就完了。衡量人事管理强不强、公道不公道,要由管理上求得鼓励、评判,不能把好的抹煞掉。”

王永庆给部下施加压力,不是妄加,而是用一种公正的标准来要求,台塑集团正是靠这一点才兴旺发达,而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大企业。

希望生活、工作有保障、有安全感,这恐怕是人之共性。但人是有惰性的动物。安全感固然符合人性,但也会使人变得懒惰,铁饭碗造成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适度采用“恐吓”的管理手段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人只有在不安全和压力之下,才会变得聪明和勤奋起来。

虚拟一个“竞争对象”

对下属采用“恐”的手段可以采用多种技巧,想方设法时刻让他们处在竞争之中就是一种重要的技巧。

有时,竞争对象是不容易找到的,这时,就要发挥“有孔没孔都要钻”的精神,“设立”一个“竞争对象”。

对于没干劲的部下,只要告诉他:“你和A先生两个人,成功是指日可待的。”就等于暗示了他竞争对手的存在。

美国某家铸造厂的经营者经营了许多工厂,但其中有一个厂的效益始终徘徊不前,从业人员也很没干劲,不是缺席,就是迟到早退,交货总是延误。该厂产品质量低劣,使消费者抱怨不迭。虽然这个经营者指责过现场管理人员,也想尽办法,想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士气,但始终不见效果。

有一天,这个经营者发现,他交代给现场管理员办的事,一直没有解决,于是他就亲自出马了。这个工厂采用昼夜两班轮流制,他在夜班要下班的时候,在工厂门口拦住一个作业员,他问:“你们的铸造流程一天可做几次严作业员答道:“六次”。这个经营者听完一句话也不说,就用粉笔在地上写下“六”。紧接着早班作业员进人工厂上班,他们看了这个数字后,不明究理,竞改变了“六”的标准,做了七次铸造流程,并在地面上重新写上“七”,到了晚上,夜班的作业员为了刷新纪录,就做了十次铸造流程,而且也在地面上写上“十”。过了一个月,这个工厂变成了他所经营的厂中成绩最高的。

这个经营者仅用一支粉笔,就提高了工厂的士气,而员工们突然产生的士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因为有了竞争的对手所致。作业员做事一向都是拖拖拉拉,毫不起劲,可在突然有了竞争的对象后,就激发起了他们的士气。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当成重要的人物”,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努力成长,也就是说这种欲望是构成了人类干劲的基本元素。

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在有特定的竞争对象存在时,其意识会特别鲜明。以学生来说,当他们自己的成绩变好时,就会有打垮竞争对象的意识,所以就会更加用功。

只要能利用这种心理,并设立一个竞争的对象,让对方知道竞争对象的存在,就一定能成功的激发起一个人的干劲,但是如果以直接的方式揭示对方,说:“他就是你竞争的敌人”,效果则较差,因为这样好像给了对方一个强制性的压力,使对方有了警式的心理,他反而在心理上会产生反抗。某个有名的中学教师,他经常以学生的意愿编排座位,使同一志愿的人坐在一起。如此一来,学生之间很自然地就会产生竞争心理,因而会用功读书,这也是运用潜在心理的例子。

一个经营者成功并巧妙地运用了这个技巧。这个经营者有一个长年为他开车的司机,最近这个司机的工作态度恶劣,不但经常迟到,而且开车时心不在焉,让这个经营者毫无安全感。然而,这个经营者并不直接责骂他,只是若无其事的说“你也认识A先生吧?他是你的晚辈,工作态度非常认真,给人的印象很好,从来都不迟到早退。”

这个经营者只说了这些,就不再多说了。那个司机当时并没有任何反应,但从此以后,他的工作态度就有了360°的大转变。闲为自己当上领导者的司机,毕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这个资深的司机,心里一定想不能输给A先生,所以他才努力工作。以这种“恐”的方式去督促下属,让他注意到有竞争的对象存在,那么你的目的就可以达到80%了。

先抑后扬,避免骚动

有时,公司经营不善,就难免要削减员工的奖金福利,为了避免引起骚动,也可以采取“恐”的手段。某公司成立以来,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但因受国际上恐怖活动的影响,今年的利润却大幅滑落。

董事长知道,这不能怪员工,因为大家为公司拼命的情况,丝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说,由于人人意识到经济的不景气,干的比以前更卖力。这也就愈发加重了董事长心头的负担,因为马上要过年,照往例,年终奖金最少加发三个月的工资,多的时候,甚至再加倍。

今年可惨了,算来算去,顶多只能给一个月的工资做奖金。“这要是让多年来已被惯坏了的员工知道,士气真不知要怎样滑落!”董事长忧心地对总经理说:“许多员工都以为最少加两个月,恐怕飞机票、新家具都定好了,只等拿奖金就出去度假或付账单呢!”

总经理也愁眉苦脸了:“好像给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现在突然改成两颗,小孩一定会吵。”“对了!”董事长突然触动灵机:“你倒使我想起小时候到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颗一颗往回扣。那个比较可爱的店员,则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后一颗一颗往上加。说实在话最后拿到的糖没什么差异。但我就是喜欢后者。”

突然,董事长有了主意,一个“欲擒故纵”的方案很快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了。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来“恐怖”的小道消息——

“由于营业不佳,年底要裁员,上层正在确定具体实施方案。”顿时人心惶惶了。每个人都在猜,会不会是自己。最基层的员工想:“一定由下面杀起。”上面的主管则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从我开刀!”

但是,不久之后,总经理就宣布:“公司虽然艰苦,但大家同一条船,再怎么危险,也不愿牺牲共患难的同事,只是年终奖金,决不可能发了。”听说不裁员,人人都放下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那不致卷铺盖的窃喜,早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眼看新年将至,人人都做了过个穷年的打算,取消了奢华的交往和昂贵的旅游计划。突然,董事长召集各单位主管紧急会议。

看主管们匆匆上楼,员工们面面相觑,心里都有点儿七上八下:“难道又变了卦?”是变了卦!

没几分钟,主管们纷纷冲进自己的单位,兴奋地高喊着:“有了!有了!还是有年终奖金,整整一个月,马上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整个公司大楼,爆发出一片欢呼,连坐在顶楼的董事长,都感觉到了地板的震动……

当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奏效的时候,不妨采取一些厚黑的技巧。笼络人心靠的不是金钱,而是智慧。

批评和惩罚都要掌握好火候

批评和惩罚都是试图通过“恐”的技巧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

批评不好掌握,也有风险,所以聪明的企业领导人慎用批评。批评不能像赞扬那样随便,一定要准备充分,要一下子让对方心服口服。信口开河的批评,大发雷霆的责骂都要尽量避免,因为这既不容易收到效果,又容易伤对方的心。要批评的对象是那些犯了错误,但又没有认识到错误或认识不深刻的人,而对那些已经认识了错误而又有悔改之意的人,要宽宏大量,尽量不要批评。因为从效果来看,批评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人改正悔过,如果他已经感到十分内疚,承认了错误,并且惶恐地等待惩罚,那么这时你轻松地对他说,“没什么,下次要注意”,他会感到非常温暖。可是如果你大发雷霆,他承受不了时,说不定会产生怨恨。

有一种情况是不宜用批评的,这就是大多数人都犯错误之时。中国有句成语叫“法不责众”。受批评的人多了,大家都会觉得无动于衷。人人都会想:“大家都这样。又不是我一个人,凭什么……“这时,他们会觉得你唠唠叨叨,吹毛求疵,十分讨厌,说不定还会“犯众怒”。

那么,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比如,总经理召开工作会议,只有财务部主任准时到达会场,而其他人全部迟到15分钟到1个小时不等。总经理大为恼火,但他没有批评任何人,他只是表扬了财务部主任,大大地赞扬他的守时作风。结果其他人都面带愧色。这一手显然是十分聪明的。在迟到的人中很可能有人有正当理由。如果不分清红皂白,将他们全部责骂一通,不留余地,那么有正当理由者,必然觉得冤枉要申辩。他一申辩,其他人也会纷纷申辩,结果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把大多数人得罪了。其实在场的,谁也不怕责骂。所以,在这时表扬少数人是最佳选择,既然表扬好的,又压抑了不好的,既没有得罪大多数人,同时又打痛了他们的脸,叫他们有口难辩。

如果仅仅批评难于见效,就要处罚。一提起“罚”,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件事最简单不过,只要订立一部规章制度,然后企业领导人摆出一副铁面无私的架子,按照这部“法典”去衡量员工的行为,到时候手执一把钢刀,对准奖金砍下去便是。其实你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事情还并不是这么简单。一个高明的企业领导人,罚起人来也需要有高超的技巧。

(1)在罚了人之后又使人不完全丧失希望。

曾经有家百货公司为提高服务品质,定下一条规定:凡和顾客吵嘴的售货员,扣发当月奖金。这条规定执行后,发现一个弊端,一个售货员若在月初与顾客吵嘴一次,那么他当月奖金就没指望了,于是他干脆在本月里便毫无顾忌地与顾客大吵。后来有人向经理提出一条建议。建议规定售货员在与顾客吵嘴被扣掉奖金后,若能在下半月表现良好,有悔过之意,仍可发回奖金40%,这样一来,一个偶尔犯错误的售货员在扣掉奖金之后,仍没有失去全部希望,仍有努力改正错误的动力。这个规定实行后效果良好。

(2)把惩罚和奖励结合起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有一天,工厂男浴室屋顶灯泡坏了,浴室里一片漆黑,工人吵吵嚷嚷。领班通知电工去换,但谁也不去,领班说:“谁去换灯泡,给100元。”一会儿,浴室顶上7个灯泡全换好了。厂长说道:“这笔钱从集体奖金中扣。”不但如此,还规定以后公共场所灯泡坏了,若电工们不去换而别人去换,则换一个灯泡就拿奖金,且一律从电工组奖金里扣。这一招真灵,从此,走廊、厕所。浴室总是亮光光的,再没发生过黑灯暗火的事情。

(3)绕开“法不责众”的陷阱,逐级分散风险。

有一家工厂,厂长上任宣布一项规定,1个月迟到3次以上者,扣掉奖金。但是1个月后,全厂大部分工人均超过这个指标,要惩罚就要罚大多数人。这正犯了“法不责众”之大忌。但这位厂长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把所有领班找来,对他们说:由于这个月他们管理不严,所以迟到现象仍很严重,所以扣掉所有领班的奖金。厂长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如法炮制。于是领班们再扣掉工人们的奖金,并对他们说:由于你们自律不严,以至自己被扣奖金。

于是他们急了,互相警告谁再迟到,就不客气了。于是下个月,全厂的迟到风气立刻被止住了,纲纪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