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42255600000004

第4章 千古帝王溯源(3)

褒姒从来没有笑过,幽王为此大伤脑筋,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换不来褒姒的一个笑容。幽王在无奈中,又想到了一个方法。他令人点燃烽火,各地诸侯见后纷纷以为有敌人来犯,于是都急匆匆地赶来救援。谁知到了以后,并未发现敌寇,于是吵吵嚷嚷,乱成一团。不料,褒姒这次被逗得哈哈大笑。幽王终于有了这么一个好方法,于是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以博得褒姒的笑容。四方诸侯数次被捉弄,心生愤怒,不愿继续归附商朝。

后来,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幽王十分宠爱褒姒,于是废掉了王后,并将王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废掉,转而立褒姒为王后,并将伯服立为太子。前王后的父亲申侯对此非常愤恨,于是聚众攻打周朝。幽王惊恐,赶忙点燃烽火求救,各地的诸侯早已对烽火麻痹,均未派兵救援。申侯杀死了幽王,席卷了周王室的财宝。

幽王死后,诸侯们纷纷归附申侯,拥立了宜臼。宜臼即位后,是为周平王。接着,平王迁往东都洛邑居住。此时,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德威,一些诸侯国纷纷反叛。

第一皇帝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秦庄襄王之子。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期间,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将能歌善舞的姬妾赵姬许配给了子楚。不久,赵姬生下一子,名为政,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年仅13岁的太子政即位。秦王政即位后,太后赵姬执掌朝政。吕不韦被封为相国、被尊为仲父,得到文信侯的封号。

赵姬依然难以割舍与吕不韦的旧情,使得吕不韦进退两难:不应承太后之召属于违令,而应召又有可能使自己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于是,在迎合赵姬的同时,他时时寻找摆脱太后的时机。后来,吕不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嫪毐,对外诈称嫪毐被施了腐刑,然后让他以“宦者”身份在后宫侍奉太后。

嫪毐很讨赵姬的喜欢,与其如胶似漆。不久,赵姬生下一子。为避人耳目,她移居故都雍城。一段时间后,她再次怀孕。因此,嫪毐备加受宠,权势日益膨胀。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以河西太原郡为封国。很快,他在秦国的权势与吕不韦不相上下。

然而,嫪毐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一次,他与秦王政的侍臣饮酒博戏,酒醉后发生了口角之争。嫪毐自恃有太后撑腰,大言不惭地说:“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对我无理?”侍臣见嫪毐如此嚣张,忍气吞声地离开,回到王宫后把嫪毐所说的话向秦王政做了详细禀报。秦王政听后非常恼怒,决心除掉嫪毐。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年满22岁。按照秦国礼制,应加冠亲政。就在举行加冠礼前夕,秦王政从亲信口中得知,长信侯嫪毐并非宦者,常与太后秽乱宫中,并生有两个儿子,藏匿在民间。并且,他与太后密谋:一旦秦王政驾崩,便立他们的儿子为秦王。

秦王政非常震惊,立刻密令官员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因加冠礼在即,秦王政并没有立即下令逮捕嫪毐,而是照常前往雍城行加冠礼,暗中做好了一切部署。

嫪毐爪牙众多,秦王政要调查宫闱秽事的消息很快便传入了他的耳中。他顿时恐慌,急忙与赵姬商议对策,谋定在举行冠礼时除掉秦王政。

秦王政下榻蕲年宫时,嫪毐按计行事,征发县卒、卫卒、官骑以及门下舍人,向蕲年宫进发,企图一举推翻秦王政,另立新君。嫪毐刚发兵,秦王政立即派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率兵镇压。嫪毐兵败逃走,秦王政发兵追击,并将其斩杀。叛乱平息后,参与叛乱的大臣一律被施以车裂,且被诛灭三族。接着,秦王政没有善罢甘休,杀死了赵姬和嫪毐生下的两个儿子,把赵姬迁离了秦宫。

秦王政怒气未平,认为乱事之根、罪魁祸首应当是仲父吕不韦,于是要除掉他。朝中大臣纷纷为吕不韦说情,尽数其功劳。秦王政考虑后,免其死罪,同时罢相。

吕不韦权倾朝野,虽然失去了相国之职,但影响力并没有减退。为此,秦王政又把他驱逐到河南的封邑。在返回封地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他的门客接连不断地从河南前往咸阳,在秦王面前为他说情。秦王政深感不安,正式赐书给吕不韦:“你对秦国有什么贡献,能受封河南,享受十万户的食邑?你与秦国有什么血脉,敢号称仲父?”遂将吕不韦及其家属迁徙蜀地。吕不韦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于是饮鸩而死。

秦王政对韩国用兵,韩国在秦国的攻伐下感到危急。为了残喘延命,韩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派出了一位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做“内间”,通过劝谏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借以削弱秦国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伐。卫国人吕不韦失势后,郑国做间的事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被发觉,从而助长了秦人的排外情绪。

许多宗室大臣向秦王政进言说:“诸侯国的人来秦国任职,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或离间秦国的,长此下去,秦国就有危险了,现在应当把他们驱逐出去。”秦王政想到了吕不韦当年给他造成的威胁,于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下了逐客令。接着,秦国进行了一次大搜索,将诸侯国的人一律驱逐出境。

李斯是楚国人,曾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辅佐帝王的权术。他认定在七个强国中,只有秦国最有前途,于是来到秦国。他先在吕不韦门下充当舍人,后来成为了秦王政的客卿。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展示了他杰出的政治才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以《谏逐客书》劝谏秦王政。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严谨务实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

“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从西得到了西戎的由余,在东得到了百里奚,请到了宋国的蹇叔,晋的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秦国人,但却使秦国能够兼并二十多个国家,从而才称霸了西戎;秦孝公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打破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权力增强,抑制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而这四位国君都是以客卿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那些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虽然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大王却多方求取享用。而对于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来客都要驱逐出去。这是只看重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而轻视人民的举措。臣听说泰山不辞让每一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河海不拒纳每一条细流,固能成就其深;做君主的只有不遗弃民众,才能显明其德。这正是五帝、三皇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而如今秦却要抛弃人民,让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去壮大诸侯。这实际上就是借武器给敌寇,拿粮食给盗贼的举措。”

在这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且都是有目共睹,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接着,秦王政取消了逐客令,重新重用了李斯。

秦王政取消了逐客令后,李斯重新受到了重用。特别是在尉缭(军事家,魏国人,精于相面,认为秦王政没有仁德之心)主动离去后,李斯更是成为了秦王政的心腹。

在李斯的辅佐下,秦王政开始实现他的宏图霸业。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刚柔相辅的手腕,将军事攻打和政治分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名将辈出。并且,赵国曾多次同其他诸侯国合纵攻秦,数次重创秦军。因此,秦王政把赵国当作最大的敌人,不敢对其掉以轻心。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得到消息:赵、燕两国关系再次紧张,赵国派庞煖率兵攻燕,连克燕城数座,而且继续向燕国腹地推进。秦王政判断赵国国内必然空虚,于是派王翦等人以救燕为名,乘燕赵两国做鹬蚌之争时攻打赵国。

秦军兵分两路,王翦一路很快攻占了好几个城市,另一路秦军占领了赵国的河间六城。不久,秦军又攻占了邺(今河北磁东)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赵国的上党郡和漳河流域已完全为秦军所控制。同年,赵悼襄王病死,赵幽穆王即位。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军士气正旺,而赵国则兵势不振。秦王政再作决策,派将军桓齮攻赵。桓齮行动迅速,指挥秦军快速东进,将武城和平阳两城包围起来,对其发起猛攻。平阳和武城皆位于赵都邯郸之南的漳水边上,一东一西,扼住邯郸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赵王见形势危急,急调十万精兵,以扈辄为将前去救援。双方在平阳外围展开了激战,结果赵军被全部歼灭,扈辄战死沙场。

平阳之战,赵国的有生力量遭到了沉重打击。秦王政接到捷报,兴奋不已。为了鼓舞士气,他起身前往距前线不远的河南地区督战,决心一举灭赵。

第二年,桓齮奉命继续攻赵。桓齮率军从上党出发,翻越太行山,向赵发起进攻,夺取了赤丽、宜安。秦王政此次出兵的目标主要是攻占邯郸以北的要塞,与在邯郸以南的秦军遥相呼应,形成南北合击的态势,为灭赵创造有利的战略条件。

赵幽穆王在千钧一发之际,急调李牧出征。李牧不负所望,击败秦军两次进攻。秦王政见两次失利,决定放弃临时制订的先行灭赵计划,恢复执行既定的先行灭韩、翦除秦腹心之患的战略方针。同时,他也在寻找时机,以除掉李牧,确保统一战略的顺利进行。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韩两国被迫向秦国献地。韩献出了南阳后,秦国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郡级行政长官),为迅速吞掉韩国作准备。次年,秦王政下令内史腾就近攻打韩国。秦军将士勇猛如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顽固抵抗就攻入了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北),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宣告灭亡,秦国将其土地建置为颍川郡。

就在这一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国内混乱。秦王政认为这是天赐的灭赵良机,再举前往征伐,由于李牧的存在,结果收效甚微。为此,秦国使用了反间计,李牧遭到赵幽穆王的捕杀。

李牧死后,王翦和杨端和率军前进,再次对赵国发动猛攻。在不足三个月内,秦军全歼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公子嘉逃往代郡,后来自立为代王。灭掉赵国后,秦王政在以邯郸为中心的地区设立了邯郸郡。

秦于公元前228年灭赵后,兵临易水,对燕国构成了直接威胁。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先发制人,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政,未遂。秦王政立刻下令前线秦军大举进攻燕国,王翦和辛胜指挥秦军于次年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联军,燕国灭亡。

秦军占领燕都蓟城(今北京市)后,燕王喜和太子丹慌忙退守辽东郡,秦将军李信领兵继续追杀。代王嘉建议燕王喜杀太子丹以讨好秦王,燕王喜走投无路,派人杀死藏在衍水的太子丹,将其头颅献与秦王,求秦退兵。不过,秦军根本不予理睬,继续猛攻。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在辽东生擒燕王喜。接着,秦军回师攻代,将盘踞此地六年之久的代王嘉俘虏。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王翦之子王贲率兵攻魏。尽管此时魏国已经臣服于秦,但这并不是秦王政的最终目的,因为他要让魏国彻底消失。王贲领命后,采用了智伯的“水可以灭人国”的计策,阻断故渠,引黄河、大沟之水淹灌魏都大梁三个月。魏王假向秦军请降后仍被杀,魏国灭亡。

魏被灭后,中原地区已尽入秦国之手,攻楚时不再有后顾之忧。为取得对楚作战的全面胜利,秦王政召集将领,商讨方案。在这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秦王政充满自信地环视座前的各位虎将,说道:“诸位爱将,此次对楚作战,需要动用多少物资和人马?”

“最多不过20万军马,便可平定楚国!”李信答道。

李信不久前以数千铁骑在辽东追杀燕太子丹,立了奇功,得到秦王政的赏识。秦王政听了李信的豪言壮语后,内心无比高兴。这时,老将王翦一言不发。秦王政向王翦问道:“老将军,您看对楚作战须用多少人马?”

“非60万不可。”王翦认真地回答。

秦王政禁不住笑着说:“王将军确实有些年老了。”

会议结束,秦王命李信、蒙武率20万大军南下伐楚,即日出发。李信进攻楚国的平舆,蒙武进攻楚国的寝。王翦则告老还乡。

进军之初,秦军进展顺利,两军在城父会师,合兵一处。此时,楚王命名将项燕率大军抵拒秦军。项燕率楚军杀入秦军营垒,斩杀秦军的七名都尉。秦军大败而逃,项燕率军乘胜向西挺进。秦王政大为震惊,意识到了老将王翦的独到眼光。高傲的秦王政屈尊降贵,亲自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山。王翦再次郑重地向秦王提出条件:“承蒙大王不弃,一定要老臣出征,非60万人马不可。”

王翦不仅充分地估计了楚国的军事实力,而且意识到这次军事行动的特殊性。当年,秦将白起虽然攻陷楚都、重创楚军,但楚国并没有灭亡。要想彻底吞掉楚国,没有60万大军无法成功。王翦自然明白60万大军意味着什么,更何况秦王向来猜忌心重。在这关键时候,秦王政一反常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王翦提出的条件。

王翦与秦王政同车回到咸阳后,秦王政立即调集60万部队,由王翦统一指挥,择日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