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42255600000036

第36章 纵论天下的舌辩之士(3)

苏代、苏厉秉承了苏秦的事业,在诸侯国之间宣扬合纵联盟的主张,虽然有认可的,也有不认可的,但他们的主张却受到了推崇。他们扬名于诸侯,并最终颐享天年,获得善终。

连横亲秦失败的张仪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09年)是魏国贵族后裔,和苏秦是同窗,师从鬼谷子。

张仪学有所成后,便开始游历各国,以他的纵横术游说诸侯。由于家境贫穷,在一次与楚相喝酒的时候,被楚相的门客们诬陷说楚相丢失的玉璧是他偷的,结果被拘捕,受到了严刑拷打。无论怎么逼供,张仪坚决不承认偷了玉璧。由于没有证据,他们只好放了张仪。张仪回家后,妻子看着他的累累伤痕,心疼地说:“唉!如果你没有读书,不去到处游说,又怎么会遭受这样的耻辱和委屈呢!”张仪并不在意,而是问妻子他的舌头是否还在,见妻子回答说“在”后便对妻子说:“这就足够了。”

苏秦说服赵肃侯同意加入合纵联盟后,担心秦国攻打赵国。因为赵国一旦兵败,很有可能违背合纵约定,与秦国交好。为此,苏秦决定找一个有才能的人前去说服秦惠文王,拖延秦国的进攻,可是想来想去,就是找不到合适人选。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曾经的同窗张仪。苏秦知道张仪的性格,决定用激将法达到让他出使秦国的目的。

苏秦安排人去接近张仪,在适当的时候与张仪谈心:“先生曾经和苏秦是同窗好友,如今苏秦已经执掌了赵国政权,仕途顺畅,先生为什么不去联络联络,以便在他的指引下实现先生的宏大志向。”张仪当时正处于怀才不遇的窘境,对人生有些愁苦,被人这么一提醒,觉得是一条出路,于是便前往赵国求见苏秦。

苏秦知道张仪会来,早早吩咐侍卫在他来后不要为他通报。张仪由于得不到通报,不能与苏秦相见,既然找到了苏秦的住处就不愿轻易离开。逗留了好几天后,耐着性子的张仪这才得到通报,见到了苏秦。

令张仪想不到的是,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竟然这么傲慢。苏秦不仅在神情上对他不屑于顾,而且令他坐在堂下,以奴仆侍妾的等级招待他吃饭。并且,苏秦还不断地奚落他:“以你的才能,不应该落魄困顿到这种地步呀。我倒是可以帮你一把,在赵侯面前说些好话,给你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不过见到你这副模样,我担心你会辜负了我的一番好意,我也会因为你没有本事而丢了面子。”说完这些话后,苏秦便离开了,并吩咐下人送客。张仪前来,本以为凭着老朋友的深厚交情,更容易得到帮助,结果非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前来忍受了一番羞辱。张仪越想越气,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并且要一雪耻辱。张仪分析了各国的情况,觉得只有秦国实力雄厚,能够狠狠地打击赵国。为此,他果断西行,前去投奔秦惠文王。

苏秦气走了张仪后,对一个门客说:“张仪颇为贤能,我自愧不如。只是我比较幸运,比他先行了一步。能够灵活执掌秦国国政的,非他莫属。不过他家很穷,没有资本,难以见到秦王一面,更何况是受到秦王的重用。我就是担心他容易满足,浪费了成就大业的满腹才华,于是用羞辱的方法刺激他奋发图强。因此,我派你去秦国帮助他,不过一定不要让他察觉。”接着,苏秦从赵肃侯那里弄到了一些资助,并让那个门客扮成一个仁义的富豪,和张仪同行。途中,门客主动向张仪交流,等到拉近关系后,便开始资助他,送给他马车,赠给他钱财。

到了秦国后,张仪又在苏秦那位门客的资助下,得到了引荐,得以拜见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赏识他的才华,他开始以客卿的身份和秦惠文王商讨如何攻伐诸侯。见张仪已经得势,门客要告辞,张仪本想报答他的恩德,他解释说:“我对先生并没有什么恩情,只有苏秦先生才是真正了解您的人。他担心已经加入合纵联盟的赵国受到秦国的攻打后会违背盟约,于是想到了只有先生才有能力操纵秦国大权,因此故意激怒先生前往秦国,然后派我在一旁资助先生,这就是苏秦先生的计策。既然先生已经得到了秦王的重用,我就要回去复命了。”张仪听后感叹说:“我本来研究过这种计策,竟然没有识破。苏秦先生就是比我高明呀。我不过是刚刚就任,何德何能去图谋赵国呢?您回去后请转达我对苏秦先生的感谢,并向他说明,只要他依旧在赵国当权,我张仪怎么也不敢自以为是。”

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也就是张仪来到秦国的第二年。他利用连横策略为秦国拉拢了魏国,秦国还由此得到了魏国进献的全部河西地区。秦惠文王很高兴,让张仪取代了大良造公孙衍的职位,张仪由此成为了秦相。公孙衍受到了疏远,于是投奔了魏国。

当时,公子华和张仪率领秦军攻打魏国,占领了蒲阳城。为了避免魏国和其他国家合纵,张仪建议秦惠文王归还刚刚占领的蒲阳城,并派一个公子到魏国做人质,表示与魏和好的诚意。秦惠文王采纳了张仪的策略,在归还魏地的同时把公子繇送到了魏国。

借着这个机会,张仪来到魏国,游说魏惠王说:“秦王如此厚待魏国,魏国也应以礼相待,拿出诚意来。”接着,魏惠王以献地的方式答谢秦惠文王。张仪立下了功劳,做了秦国的国相。

秦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26年),张仪以秦将的身份率军攻打魏国,占领了陕地,然后在上郡修筑了防御外敌入侵的军事关塞。魏惠王大为惶恐,积极和齐国联盟。张仪见状,立即与齐、楚两国结盟,从而孤立魏国。魏国的结盟由此失败,受到了齐、楚两国的联合攻打。接着,魏将公孙衍采取了合纵策略,试图把燕、韩、赵、魏、中山这五个诸侯国结成一个联盟,结果这次“五国相王”的行动在当年(公元前323年)就遭到了破坏。楚国对魏国发动了攻击,魏国被楚将昭阳打得大败,并被夺去了八个城池。

为了彻底粉碎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张仪在齐、楚、魏之间做起了和事佬,以便拉拢魏国。在张仪的游说下,魏惠王放弃了合纵,罢免了魏相惠施,公孙衍暂时失去了推行合纵策略的支持力量。

张仪回国后,秦国对外宣称免去了他的秦相职位。接着,他去了魏国,在魏惠王的盛情邀请下取代了惠施的职位,做了魏相。在辅佐魏惠王期间,张仪建议他臣服于秦国,在诸侯国中树立榜样,遭到了强烈反对。为此,秦国发兵攻打魏国,魏国更加衰弱。同时,秦惠文王暗中派人送钱给张仪。张仪深感惭愧,因为在魏国期间并未给秦国带来什么利益。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见魏国换了国君,又继续以往的游说,结果同样遭到了魏哀王的反对。从张仪那里得知魏国依旧不肯臣服于秦国,秦惠文王再次发兵攻打魏国,魏国更加困窘。同时,魏哀王免了张仪的魏相职务,张仪因而返回了秦国。

在张仪任魏相期间,秦军在一次进攻齐国的战争中大败,这直接导致了张仪连横策略在魏国的受阻。同时,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再次生效,不仅受到了国内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多个诸侯国的响应。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取代了张仪。

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韩、赵、魏、楚、燕联合,于公元前318年攻打秦国。因各国自有打算,到了出兵的时候,位于南北两端的楚、燕两国并未发力,只剩下中部的韩、赵、魏三国出战,结果在函谷关被反击迎战的秦军打得溃不成军。接着,齐国趁火打劫,发兵攻打魏国;而秦国发兵攻打韩国,斩杀了八万韩军。

和其他诸侯一样,魏哀王也感到了震惊和惶恐,于是张仪乘机前来游说:“魏国的国土方圆还没有一千里,所有的士兵加起来还不到三十万。由于地势平坦、毫无屏障,很容易受到四方诸侯国的攻打。韩都新郑距离魏都大梁不过两百多里,一路驰骋而来,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气力。魏国南临楚国,西接韩国,北临赵国,东接齐国。如果同时驻守四方,各方的防守力量还不到十万兵力。并且,魏国本身的地势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战场。无论魏国与哪个国家交好,都会招到其他国家的攻打。如果与楚国交好,就会得罪齐国,受到齐国的攻打;如果与齐国交好,就会得罪赵国,受到赵国的攻打;如果忽略了韩国,同样会受到韩国的攻打;如果轻视了楚国,自然也会受到楚国的攻打。因此,魏国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王依然不臣服于秦国,问题就严重了。秦国可以出兵胁迫卫国,与卫军一起攻打齐国的阳晋,从而切断了赵、魏两国之间的联系。魏国失去了盟友,处境也就危险了。此时,秦国如果再去胁迫韩国一起前来攻打,魏国就要面临灭国的厄运了。我正是担心大王,所以要为大王考虑,建议大王还是臣服于秦国。一旦亲附了秦国,就会威慑到楚国和韩国,他们一定知道利弊,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解除了这两个国家的威胁,魏国就没有了祸患,而大王也从此高枕无忧。秦国最大的敌人是楚国,而最好的盟友是魏国。楚国外强中干,看起来国富地博,实际上却空虚无力。虽然拥有众多士兵,但却没有斗志,一旦作战就容易内心涣散,从而想着逃命,不愿意坚持到底。如果大王全力攻打楚国,必然会胜利在望。吞并了楚国的土地,魏国的实力自然增强,而秦国也能从中解除楚国这个祸患。此时,魏国便没有了之前的灾祸,国家得到了安定,这多好呀。大王如果不这么做,到时候秦军精锐前来攻打,再想归顺秦国已经晚了……”

魏哀王听了张仪的一番谈论后,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亲附秦国。张仪的使命完成,又回到了秦国。次年(公元前316年),张仪和秦将司马错奉命南征,先后灭掉了蜀国、苴国和巴国。公元前314年,魏国背叛了秦国,不愿与秦国连横,而是继续以往的合纵。在秦国的攻打下,魏国再次屈服。

齐国在公元前317年乘秦国打败三晋联军后,不仅乘机攻打了魏国,而且攻打了赵国,并且都取得了胜利。在此之前,齐、楚两国在楚国大夫屈原的周旋下,已经结成了联盟。秦国本想攻打齐国,但又担心受到楚国的袭击。为此,张仪于公元前313年辞去了秦相的职位,去楚国游说楚怀王,离间齐、楚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