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42255600000024

第24章 英雄辈出的战国时期(7)

乐羊率领大军来到中山国后,中山国上下顿时紧张起来。中山国国君得知魏军主帅是大臣乐舒的父亲,便让乐舒迎战,想利用二人的父子之情迫使乐羊退兵。为了能够顺利攻下中山国,乐羊向众将士下令将中山国城池团团围住,暂且不采取进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仍然按兵不动,中山国自然没有被攻下来。于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心中焦躁,认为乐羊贪恋父子之情,背叛了国君。魏文侯听到了许多传言,也收到了许多奏章,但他并没有因此浮躁。为了鼓舞士气,魏文侯专门派人向前线将士送去酒肉,以表犒劳。不仅如此,魏文侯还在乐羊大军的驻扎地为乐羊盖了一座别墅,以表支持。

魏文侯十九年(公元前406年),乐羊见时机成熟,于是发兵攻城,一举将中山国攻克。

乐羊凯旋而归,魏文侯兴高采烈。为了奖赏功不可没的乐羊,魏文侯摆了盛宴。酒过三巡后,魏文侯派人取来了一个封好的钱箱,然后把它赏给了乐羊。乐羊以为魏文侯奖给他的不过是一些金银珠宝,谁知回到家中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一箱贬斥他的奏章。

看到这些奏章后,乐羊心生感慨,非常感激魏文侯对自己的信任。

魏文侯在位时,国内良臣颇多。在他们的辅佐下,魏国国富民强,在诸侯国中声望日增。

在前往攻打中山国的时候,魏文侯之子魏击在路上遇到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后,下车拜见。见田子方不向自己还礼,魏击大怒说:“到底是富贵者可以对人骄傲,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呢?”田子方说:“贫贱者才能对人骄傲,富贵者怎么能呢?国君对人骄傲,就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骄傲,就会失去领地。贫贱者则不同,当自己的计策不被采用或行为与当权者不合时,穿鞋走人即可。虽然还是会面临贫贱,但他没有因此失去什么东西。”

魏文侯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魏文侯正式被周王室封为侯,列于众诸侯之中。魏文侯博学多才并且勤政爱民,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为了治国,他曾专门跟随卜子夏(孔子的弟子之一)学习经书。当时有一贤者,名为段干木,出身低微,却被魏文侯以礼相待。魏文侯每次经过段干木的家乡,都会行凭轼之礼(当时的一种礼节,双手放于车前横木,略微低头),以示敬意。

有一天,秦国想要攻打魏国。大臣向秦王进谏道:“大王,素闻魏国国君魏文侯以厚礼对待贤士,国人无不称颂。魏国上下和睦,同心同德,因此现在万万不可图谋魏国。”秦王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一天,魏文侯询问大臣李克:“先生曾经教导我:‘若家里贫困,就得迎娶一个贤惠的妻子;若国内混乱,就得找到一个贤良的相国。’如今,我有两个相国人选,魏成子和翟璜。先生觉得谁更适合呢?”李克不便评论,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平和地答道:“臣听说,卑贱之人不可议论尊贵之事,疏远之人不可议论亲近之事。臣主管宫廷之外的事情,不敢承担这个选相使命。”

魏文侯不管李克同不同意,执意令他点评一番。李克不能抗命,于是说道:“其实很简单,您拿不定主意是由于您没注意考察。要想看出一个人是贤还是愚,可以从五点着手。第一,看他平日里亲近什么样的人;第二,看他富裕的时候结交了什么样的人;第三,看他显贵的时候向大王推荐了什么样的人;第四,看他穷困的时候坚决不做哪些事;第五,看他贫贱的时候坚决不要哪些东西。通过考察这五点,就可以选出最适合出任相国的人选了,又何必让我选呢?”魏文侯恍然大悟,非常开心地对李克说道:“多谢先生,先生请回吧,我已经知道选谁了。”

李克有次前去拜访翟璜,翟璜趁机问道:“听说不久之前,大王曾经召见了先生,和先生商讨相国人选。不知结果如何?”李克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回道:“唉,老兄,你就不要幻想了,大王将会任命魏成子为相国。”翟璜大为气愤,高声问道:

“凭什么是魏成子啊!你说说,我哪里不如他?我给大王推荐的吴起,如今是西河的守将。大王担心邺地不安稳,我给大王推荐了西门豹。大王图谋中山国的时候缺少大将,我给大王推荐了乐羊。占领中山国之后,没有合适的人选镇守,我给大王推荐了先生您。大王为太子选择老师,没有合适的人选,我又为大王推荐了屈侯付。我一心为国,做了这么多的事情,究竟还有哪里比不过魏成子?”

李克听他讲完,从容地答道:“您把我推荐给大王,难不成就是为了结党营私、谋求高官?大王让我点评一下你和魏成子,我是这么回答大王的……由这五点,我就知道大王会选择魏成子出任相国,因为这五点您是很难和他相比的。魏成子有千钟俸禄,用在家里的只有十分之一,其余的十分之九都作了奉献,用在了他人身上,于是从东方召来了段干木、卜子夏、田子方这三位贤士,他们都被大王尊为老师。而由您推荐的五位,包括我在内,都被大王任为臣子。由此可见,您又如何比得过魏成子呢?”翟璜听完,羞愧难当,惭愧地说道:“唉!请原谅我这个鄙陋之徒,我要终身做您的学生。”

从李克和翟璜的对话中,足见魏国的实力。魏文侯去世后,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魏武侯二年(公元前394年),魏国迁都于安邑(今山东夏县)。魏武侯在位时,在与齐、赵、楚等国的征战中,抢了不少地盘,魏国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霸主。

魏武侯去世时并未立定太子,他的两个儿子公中缓和子塋在他去世后开始争夺太子之位。公孙颀向韩懿侯进谏说:“大王应该听说了魏国两位公子争当太子的事了吧。如今,子塋在王错的辅佐下盘踞着上党郡一带,等同于拥有了半个魏国。大王如果此时出兵除掉子塋,那么就能够得到整个魏国了。千万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呀!”于是,韩懿侯立即与赵成侯合兵,在浊泽打败了魏军,然后将子塋围困。

接着,赵成侯和韩懿侯商量说:“我们直接把子塋杀了,然后拥立公中缓,让他割地给我们。这么做对你我都有好处。”韩懿侯想象得更为长远,不赞同这么做:“杀掉子塋,天下人都会认为韩国和赵国残暴;而强迫割地,天下人则会认为我们贪婪。不如让子塋和公中缓分地而治,这样的话,两地的实力都只有以往魏国实力的一半,连宋、卫都赶不上,则更不可能成为韩、赵两国的后患了。”见赵成侯并不采纳,韩懿侯于当天夜间自行率军离去。没有了韩军的支援,赵成侯并无取胜把握,于是放弃了割地的念头,不得不撤军。由此,魏国渡过了被一分为二的危险,得到了整体实力的保全。同时,子塋的性命也得到了保全。子塋即位后,是为魏惠王。

魏惠王在位长达50年(公元前369——前319年),在此期间,楚、齐、秦的实力也逐渐强大起来。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国被秦国打败后,又开始围攻赵都邯郸,于次年攻破了邯郸。齐将田忌和孙膑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略,并在桂陵打败了魏军。接着,齐军继续围攻襄陵。魏国通过结盟得到了韩国的支援,击退了齐军。在魏齐大战期间,魏国还受到了秦国的偷袭。

魏惠王十八年(公元前352年),魏国襄陵受到了诸侯国的围攻,于是魏国筑起了长城,并在固阳设置军事要塞。

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魏国打败了赵国,与赵国结盟的韩国向齐威王求救。经此一战,魏国在马陵大败,国势开始衰落。此后,齐国成为了中原霸主,取代了魏国。

次年,魏国还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又受到秦、赵、齐三国的合力攻打。接着,商鞅奉秦孝公之命率领大军东征,直逼魏国。并且,魏国还受到了赵、齐的数次攻击,屡屡失地。遭受了一年多的讨伐,秦国的疆土已经逼近了魏国国都安邑。为此,魏国迁都于大梁。

面对国难,魏惠王并没有消沉。在他的谦恭招揽下,邹衍、淳于髡、孟轲等人纷纷投奔了魏国。魏惠王对他们说:“寡人才能鄙陋,一连三战都被敌军打败,并且导致太子被俘、上将身亡、国力空虚,是寡人玷污了魏氏宗庙,寡人深感羞耻。各位贤者不远千里,跋涉到我国,寡人深感荣幸。不知大家有何治国妙计?”当时,孟轲提倡以仁义治国,虽然得到了魏惠王的认可,但不等实施,魏惠王已经病逝了。

魏惠王病逝后,魏哀王即位。魏哀王九年(公元前310年),在与秦国会盟后,魏国的声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又一批有志之士前来归附,比如张仪、魏章等。

过了不久,魏相田需去世。魏国的张仪、公孙衍和薛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楚怀王担心他们做了魏相后会带来魏国的兴盛,从而成为楚国的祸患,于是派令尹昭鱼去动员苏代赶往魏国游说。苏代问他让谁做魏相合适,昭鱼指出了魏太子。于是,苏代动身前往魏国。

到了魏国后,苏代对魏哀王说:“大王,我是从楚国来到魏国的,走的时候发现昭鱼一脸的忧虑,打听后才知道他在为魏相继任的事情担忧,生怕魏国会任用张仪、公孙衍或薛公。不过,我觉得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大王素来贤明,自然清楚应该选谁担任相国。大王肯定不会任用张仪,因为他一旦做了相国,肯定会袒护秦国。大王也肯定不会任用公孙衍,因为他一旦继任,肯定会偏袒韩国。同样,大王肯定也不会选任薛公,因为他一旦继任,肯定会偏袒齐国。因此,大王肯定会慎重考虑,不会贸然任用他们三人。”魏哀王觉得苏代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问他谁能担任相国一职。苏代顺势建议说:“不如任命太子。太子自然不会长久做相国的,张仪、公孙衍和薛公自然知道这一点。为了使他们成为魏相,他们的故国肯定会主动与魏国交好。魏国本身就有强大的实力,又得到秦、韩、齐的支持,一定会国泰民安的。”于是,魏哀王让太子继任了相国。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魏安僖王即位。在其即位前后,魏国屡次受到强秦的攻击,失去了很多疆土。

后来,魏国又受到了齐、楚的合围。魏国节节败退,不得不向秦国求救。然而,虽然接连派去了一个又一个使臣,就是得不到秦国的回应。魏国危在旦夕,年已九十多岁的唐雎拜见了魏安僖王,请命去游说秦王。魏安僖王深受感动,恭敬地向他行礼,然后安排车马送他到秦国去。唐雎不顾年迈体弱,马不停蹄地奔波。到了秦国后,他立即拜见秦昭王。秦昭王同样敬佩他的为人,对他说道:“让您受苦了。魏国使臣络绎不绝赶往我秦国,寡人明白魏国的危急。”唐雎说:“大王明明知道魏国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形势万分危急,却显得如此平静,不发一兵一卒援救,我觉得这是大王谋臣们的失职。众所周知,魏国是万乘之国,但它甘居秦国之下,自称秦国藩属,穿戴秦国冠带,并按时进献贡品。它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国足够强大,值得它这么做。如今,齐、楚两军陈兵于魏都城郊,魏国随时都有亡国之险。大王迟迟不愿发兵救援,是错以为魏国还有反击的能力。倘若大王再不相救,魏国主动割地与齐、楚讲和,互结为合纵国,到那个时候,大王还要救谁呢?如果非要等到魏国走投无路的地步,秦国只会失去魏国这个藩属,齐、楚得以强盛,大王还有什么利益可图?”于是,秦昭王立即发兵救魏,魏国这才恢复了安定。

不过,魏国的安定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实力日趋衰弱的魏国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秦国救了魏国,魏安僖王因此想与秦国交好,然后借助秦国的兵力攻打韩国、收复失地,在信陵君魏无忌有理有据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魏安僖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赵国告急。魏无忌窃符救赵,赵国得以保全。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秦孝文王即位。四年后,在赵国停留十年的魏无忌被魏安僖王召回了魏国,并被委以上将军,统率魏军迎击进犯的秦军。在他的呼吁下,诸侯国纷纷前来支援,合力攻打秦国。秦军大败,秦将蒙骜节节败退,退至函谷关后闭关不出。

秦孝文王得知后非常生气,要把正在秦国做人质的魏太子增囚禁起来。有人对他说:“魏国的公孙喜等人,正打算除掉魏太子呢。他们故意建议魏王赶快攻打秦国,就是想让大王在一怒之下囚禁魏太子。如果大王真这么做了,魏王肯定会生气,一定会再次攻打秦国,秦国自然会再次遭受损伤。这时,大王难免会再次拿魏太子出气。如果杀了魏太子,更是中了魏国那帮乱臣的诡计。因此,大王不如好好对待魏太子,表示要与魏国和好。齐、韩两国见此,肯定会猜疑魏国。它们之间出现了矛盾,秦国才有从中得利的机会。”于是,秦孝文王开始对魏太子增以礼相待。

公元前243年,魏安僖王去世,太子增即位,是为魏景湣王。同年,魏无忌去世。从魏景湣王元年(公元前242年)开始,魏国又遭受了秦国的不断攻打,失去了二十多个城池。魏安王三年(公元前225年),魏都大梁被秦军淹灌,三个月后城墙倒塌,魏安王投降,魏国灭亡。